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海岸带林业建设与发展

2013-04-18 04:41叶功富卢昌义尤龙辉林武星高伟
防护林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基干林带海岸带

叶功富,卢昌义,尤龙辉,林武星,高伟

(1.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 福州350012;2.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沿海地区处于海陆交错地带,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频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故在海岸带营建防护林、发展林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岸带林业涵盖生态保育、产业发展和森林文化等建设内容,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海岸带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海岸带林业的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摒弃了过去“非自然性”的机械论自然观,而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方面体现回归自然的一种崭新视角。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要求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和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与义务。海岸带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海岸带森林不仅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保育野生生物[1]、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一般性生态功能,而且在沿海地区还能起到护堤固坡、消浪减灾[2-4]、防风固沙[5,6]、保持水土、防护农田、涵养水源[7]、减少旱涝灾害威胁等作用,从而改善和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分布密度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低。通过绿化造林,在海岸带城镇、农田、荒坡山地、交通路网等因地制宜地构建各种林带、林网,有利于改善、美化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沿海风景林的发展,不但增加了沿海旅游业的经济收益,而且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反过来也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协调发展。

1.2 增加森林碳汇,减缓温室效应

CO2排放量不断增长,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权威机构预测,随着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许多滨海城市和沿海地区将消失,到2035年,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并造成灾难性的经济损失。我国海岸线长,海岸带森林面积广,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有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m3的蓄积,约吸收1.8t的CO2,释放1.6t的O2[8]。海岸带林业的持续发展,将大大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为维持全球气候的平衡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增加林副产品,促进沿海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人口比重大,能源需求量相应较高。薪炭林的栽植,为沿海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大大降低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减少对天然林、人工防护林林下枯落物的人为掠夺破坏,促进森林养分归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我国木材及其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海岸带用材林的栽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供需缺口,增加社会经济收入;在海岸带经营经济林,不仅可以为沿海工业、农业生产提供原料,为人民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各种产品,如增加食品种类,缓解粮油供需矛盾和保障人民健康等,还可使海岸带荒山丘陵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是搞好我国沿海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增加外贸商品出口的重要途径。

2 海岸带林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海岸带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加强了沿海防护林带的建设。但是,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小,生产力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1 海岸带森林结构较为单一,生态功能不高

沿海地区除风景旅游区和天然林外,人工林普遍存在造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林分更新困难和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其中以沿海人工防护林最为突出。一方面结构简单的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干扰破坏而发生退化,致使防护林生态功能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沿海防护林大多营造时间早,很多都已老化退化,病虫害危害严重,加之经过多年的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林木受损严重,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口断带,致使生态功能后天受损。另外,海岸基干林带普遍宽度不足,大多数不到100m;农田林网不够完善,整体控制率较低;城乡绿化,特别是护村片林零碎不齐。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

2.2 沿海防护林总量不足,难以有效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

从森林资源情况看,沿海防护林工程范围内221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为35.7%,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林种结构不尽合理,与沿海地区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相比,与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还算不上高水平。有些省份的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本省平均水平,沿海防护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看,还没有实现完全合拢,特别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基干林带还是空白。

2.3 海岸带森林的人为破坏严重,林木保存率较低

沿海地区经济活动频繁,森林植被极易遭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如毁林采沙挖矿,围滩养鱼养虾,砍伐红树林搞经济开发,甚至出现了毁掉基干林带来修建堤防工程的情况,造成湿地、林地的大量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原有红树林6万多hm2,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80年代的围海养殖、90年代的开发建设,目前仅剩下2万多hm2。另外,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后,很多地方把建设用地转向了林地和湿地,这对海岸带森林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沿海地区每年造林面积大,但保存率低,究其原因就是只重视造林而忽视管理,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少数地区出现对森林乱砍滥伐等现象,致使林木保存率低。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沿海地区建设用地、规范滩涂种植养殖、制止毁林采沙挖矿、遏制无序开发等,都缺乏法律支持,严重影响了海岸带林业的健康发展。

3 生态文明视角的海岸带林业建设与发展

3.1 构筑以纵深防御型沿海防护林为核心的生态体系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林业产业,是沿海地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沿海防护林的定位应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在建设内容上,要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

3.1.1 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 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为海岸林的第一层次,是在潮间带或潮上带的盐渍滩涂上造林种草,以消浪、促淤、造陆和护堤为目的的一个特殊林种。由红树林、柽柳、芦苇等植被和湿地构成,是破坏性海浪的“缓冲器”,能起到消浪护堤保滩的作用[9]。我国滨海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构建以红树林为主的沿海防护林,可以防风消浪,造堤护堤,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海岸带景观。对适宜红树林等植被生长的滩涂,加快人工造林、封滩育林,有利于提高消浪林带的减灾功能。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水松林,暖温带则以柽柳林、大米草为主。防浪林的宽度一般均在数百米至千余米,具体宽度根据海岸线以下适宜造林种草的宽度和消浪护堤的需要而定。

3.1.2 海岸基干林带的构建 海岸基干林带为第二层次,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核心,是沿海防护林中最基础、最主要的骨干林带,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骨干屏障和生态防护线。海岸基干防护林带建设,包括对已有基干林带加宽,断带处填空补缺、填空,低效林带的改造修复等内容。根据我国沿海地带的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海岸带可划分为沙质海岸、泥质海岸、岩质海岸3个类型区,其中沙质海岸类型区重点建设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海岸基干林;泥质海岸类型区重点建设以治理盐碱、抗旱防涝、防护农田、保护湿地为主要功能的海岸基干林。针对岩质海岸的海风、海雾、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较多、土壤干瘠、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特点,岩质海岸应建成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海岸基干林。基干林树种的选择根据我国沿海地区的气候、地质、土壤和动植物区系等特点,以长江入海口为界,将我国的基干防护林划分为渤海黄海段防护林体系和东海南海段防护林体系。每个类型区海岸基干林带依此为据,进行树种配置和防护林带构建。

3.1.3 纵深防护林网的构建 沿海纵深防护林为第三层次。从海岸基干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规划范围内的广大区域,按照“以面为主、点线结合、因害设防”的原则布局,共同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海岸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即以沿海乡(镇)、村屯为“点”进行绿化美化;道路为“线”建设护路林,平原农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广大工程区域为“面”,对宜林荒山地进行造林绿化。坚持以防护林建设为主,同时与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景观林等多林种结合:在小块平原区,充分利用沟、渠、路营建农田防护林网;在低山丘陵中上部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地块营造水土保持林,在山丘下部坡度较小、土层较厚地块和条件较好的荒滩地,大力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在风景名胜区和森林旅游区主要搞好风景林和生态林建设;在山顶和山脊上,采取封造结合方法培育水源涵养林;在河流、干道两侧进行通道绿化,营造丰产用材林或经济林;在城镇和村庄周围,加强环城防护林和“四旁”绿化建设。

3.2 构建海岸带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体系

3.2.1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 构筑雄厚的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快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切实解决木材供需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发展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南方地区,要以建设短周期纸浆原料林基地为主,适量发展周期较长的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珍贵用材树种。中部地区,要培育以欧美杨和松类、竹类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兼顾周期较长的大径级用材林基地建设。北部湾地区,要切实加快以现有中幼龄林改培为主的原料林基地建设,同时注重珍贵大径级材的培育。平原地区,要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大量木材,逐步形成我国新的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

充分借助市场需求的力量,切实推进经济林产业尽快迈上新台阶。发展经济林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的一条战略途径。我国沿海山地面积大,经济林树种丰富,许多木本粮油、干鲜果品独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实现经济林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品牌型的转变,下大力气调整经济林的品种结构,培育发展名特优新品种;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产品深加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积极发展以种植养殖业、非木质采集业为主的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产业。要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农、林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积极推进林下种植养殖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努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林间种养模式,推进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要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业的大发展来带动林下经济的大发展。

3.2.2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 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中心环节。要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沿海地区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

3.2.3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的新趋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据统计,近年来,全球生态旅游的年增长率高达30%,美国每年有20多亿人次到森林中旅游,是全国人口数量的7倍左右。我国有1.8万km的海岸线、有300万km2的海域面积、有6 500多个岛屿,北至辽宁大连、天津、山东青岛、烟台,南到上海、浙江舟山群岛、广东深圳、广西北海、海南,各种各样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及海洋旅游项目的开发层出不穷,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10]。要加大对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打造许许多多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大大小小的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森林之家”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3.2.4 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切实完善沿海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在有代表性的沿海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标本馆,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发展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1]胡海波,康立新.国外沿海防护林生态及其效益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2):18-25

[2]张金池,胡海波,李大江.苏北淤泥质海岸主要造林树种根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6(1):35-40

[3]张金池,康立新.苏北海堤林带根系固土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4,18(2):43-47,55

[4]卢义山,张金池,宋万平,等.海堤林带树木根系对堤防安全影响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8(1):31-36

[5]康立新,王述礼.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研究概述[J].江苏林业科技,1995,22(3):1-5

[6]叶功富,黄宝龙,张水松,等.木麻黄栽培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1997,30(1):31-35

[7]齐 清,李传荣,许景伟,等.沙质海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02-105

[8]叶功富,黄雍容,卢昌义,等.海岸带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过程与可持续管理[J].世界林业研究,2012,25(3):32-37

[9]段舜山,徐景亮.红树林湿地在海岸生态系统维护中的功能[J].生态科学,2004,23(4):351-355

[10]林鹏,傅勤.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95

猜你喜欢
基干林带海岸带
海岸带弹性初探
霞浦县沿海基干林带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探寻审判权与执行权实质分离的现实路径——基干S省H市10个县区法院的实证考察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无人机遥感在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农田防护林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基本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