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特点

2013-04-18 04:49林清书
关键词:闽南话客家话闽台

林清书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 364012)

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特点

林清书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 364012)

闽台“地方普通话”主要特点是,吸收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分,吸收一部分地域文化特点明显的地名读音,一部分误读引起却以讹传讹的字音,部分外来语的处理不同于普通话。两岸“地方普通话”在读音、语调、词语、语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两岸语言互相吸收、互相影响,语言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闽台方言;地方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语言接触

本文的研究兼顾面和点,在总体归纳的同时,对处于闽南和客家过渡区的龙岩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进行个案分析,说明龙岩“地方普通话”的构成情况和特点;[1]对《台湾时报》的书面文章和台湾人的视频语言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台湾“地方普通话”的基本构成情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两岸的“地方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共同点和差异点。

二、闽台“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

闽台“地方普通话”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夹杂明显的闽南话、客家话口音,例如:f念成h,部分不送气念成送气,没有翘舌音,复韵母念成单韵母,没有撮口音,保留入声韵,上声为降调,保留入声调,没有轻声,没有儿化,等;吸收部分闽南话、客家话的词语,吸收了部分闽南话、客家话的语法成分,有一部分地域文化特点明显的新造词和不确定的地名读音,有一部分误读引起却以讹传讹的字音,对外来语进行了不同的翻译处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地方普通话”还体现了个体差异。

两岸“地方普通话”在读音、语调、词语、语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闽台“地方普通话”夹杂明显的闽南和客家口音

闽台“地方普通话”有所选择地吸收了部分闽南话语音成分,有明显的闽南话口音,主要表现在:

1.声母方面

△f普遍念成h:放、烦、妇、法、服[2]

△zh/ch/sh念成z/c/s:抓、桌;事、手、上;有的念成j/q/x:睁、争、成、生

△r念成l:热[let]、人[len]、然[lan]

2.韵母方面

△开口变合口:发[xuat];法[xuat];

奋[xuen51];飞[xui35]

△ü念成i:区;育;选

△复韵母变单韵母:手[so];抓[tsa];果[ko]

△e念成o:哥[ko];果[ko];么[mo];科[ko]

△保留入声韵:各[kok];桌[tsaok]

3.声调方面

上声没有曲折调,往往念成降调;保留部分入声调;没有轻声,如“东西(物件)”和“东西(方向)”读音完全一样。

4.没有儿化

闽台“地方普通话”中,没有儿化。“小刀”不会说成“小刀儿”,“小院子”不会说成“小院儿”。

客家人说普通话(国语)[3]的时候经常把不送气的声母念成送气音;上声念不出曲折调,变成降调;保留入声调。例如:

△傍晚:pángwàn,送气音问题,常见于客家人所说的普通话;把上声念成短的降调(有点像去声),是闽台“地方普通话”的普遍现象。

△灌溉:guànkài,送气音问题,常见于客家人所说的普通话。

△概括:kàikò,送气音问题,常见于客家人所说的普通话;uo说成o,是因为客家话中往往是丢失了u,而且“括”是个入声字,对客家人来说,韵母和声调都不容易把握好。

△冰雹:bīngbào(pào),“雹”是个入声字,客家人普遍会念成入声或短的降调(有点像去声)。

△尺子:cìzi,“尺”是个入声字,客家人普遍会念成入声或短的降调(有点像去声)。

△拆:cè,“拆”是个入声字,客家人普遍会念成入声或短的降调(有点像去声)。

△鼻子:bìzi,客家普遍说不好“鼻”的声调,往往念成去声。

我们在一段台湾向导所说的国语视频当中,也发现了不送气念成送气的情况,无疑是来自客家话:

△漫山遍pian野的火红。

△红地毯从堤ti下一路铺至海滩边。

△小船航行颠簸po。[4]

(二)闽台“地方普通话”吸收部分闽南和客家词语

在台湾“地方普通话”中,有大量闽南话和客家话的词语,如把“打喷嚏”叫做“哈啾”,把“工棚”叫做“工寮”,把“海碗”叫做“碗公”,都是来自闽南话或客家话。

△中南部各产地蔬菜因农民赶着春耕,在一窝蜂抢收上市情况下,造成原本平稳菜价直直落……[5]

直直落:闽南话本义是“雨下不停”,引申为“大幅降价”的意思。

△中风瘫痪人皆知成因雾煞煞[6]

雾煞煞:闽南熟语“鸭子听雷,雾煞煞”,主要意思为,听不懂或不能理解对方所讲的内容或意思。

△年轻人因为怕没有自由,而不愿意学习理发。……次媳是自广东嫁到台湾的客家人,她告诉笔者说:“学理发越早学越好,如小学五、六年级时,因为要练习扭筋骨、蹲马步、磨刀等功夫,将来用刀时,手功会比较软,客人也就喜欢被你理发了。二十几岁才学理发,就比较学不会了……”[7]

文中的“怕”是“担心”的意思,是客家经常使用的一个单音词;“软”,普通话一般要说成“柔软”,不能单说。

台湾把“泥石流”叫做“土石流”,反映了南方方言“泥”、“土”不分的情况。把“圆珠笔”叫做“原子笔”;把“绒衣”叫做“卫生衣”(棉织品,里层有绒。曾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20世纪在闽台地区曾经广泛流行的说法,并不是台湾独有的。

下列词语也是在闽台“地方普通话”中经常使用的:

起火(生火),单车(自行车),做家(节俭),膝头(膝盖),肩头(肩膀),胞衣(胎盘),酒饼(酒曲),灶头(灶台)等等。

(三)闽台“地方普通话”吸收了部分闽南和客家的语法成分

在台湾“地方普通话”中,有大量的闽南话和客家话的语法成分,如:

△李海石理事长表示,一百多年前的山仔顶(今山上里)就有人在做黑糖,制糖有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山上小区产制黑糖已进入第四年,第一、二年的摸索试做,做不太起来,到第三年才成功。

△大做时一天煮四鼎,需动用六个人手,两人砍甘蔗,四人煮糖做糖。

△去年期的三分多甘蔗,分种两处,头一块已采收完、也做完,这一块因为种得晚才晚收。[8]

山仔顶(今山上里):闽南话词缀“仔”。

第一、二年的摸索试做,做不太起来,到第三年才成功。——经过两年的尝试,还是不成功,到第三年才成功。

“摸索试做”,两个动词连用,普通话一般最多说成“摸索、尝试”,不会说“试做”。

“做不太起来”,意思是,试做了不太成功,这里的“起来”有“趋向”的含义,是趋向动词,普通话“不太”放在形容词前面,比如“不太容易”,不能放在动词前面。

“大做时一天煮四鼎,需动用六个人手,两人砍甘蔗,四人煮糖做糖。”“大做时”,普通话“大量生产的时候”。“四鼎”,鼎,闽南话“锅”的意思,这里是量词。“六个人手”,普通话只能说“六个劳动力”。“去年期的三分多甘蔗,分种两处,头一块已采收完、也做完,这一块因为种得晚才晚收。”“三分”是指甘蔗地的面积。“分种两处”,分成两个地方,文言词语。“头一块”,头,指的是“第一”、“另一处(远指)”等含义;“一块”,指的是三分地中的一块甘蔗地。“这一块”,含有“第二”、“近指”等含义。这种表达明显带有闽南话的特点。

在客家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中,也是这样:

△当初,他在初中二年级休学后,父亲叫他学做牵牛的生意,但都要靠走单程十五公里到屏东市的长路,非常的辛苦![9]

“学做牵牛的生意”,“做……的生意”是客家人经常使用的一种句式,如“做小头子个生意”(做小本生意)。

又如:一头鸡(一只鸡),一块镜子(一面镜子),三点四个字(三点二十分),四十左右岁(四十岁左右),我今天有病,不会(不能)出工,脚车坏了,不会(不能)骑了,晒谷场还很湿,不敢(不能)晒谷子,你懂不懂(认识不认识)我们的技术员,我不懂(不会)骑脚车,马上要上车了,不敢(不要)走远了,等等。

闽台“地方普通话”吸收闽南话和客家话的语言成分,是有选择、有基本原则的。主要体现在,闽台“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际,让别人听得明白就行了。只是在习得普通话(国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带上了闽客方言的成分,形成了“半洋半土”的“地方普通话”。所以,别人完全听不懂的方言成分,不可能进入闽台“地方普通话”之中。

(四)有地域文化特点明显的新造词和不确定的地名读音

福建龙岩卷烟厂出品的“七匹狼”系列香烟,红色包装的简称“红狼”,白色的简称“白狼”,灰色的简称“灰狼”,蓝色的简称“蓝狼”,在福建省内大家都熟知,在省外可能较少使用。

△它的皮很嫩,而且咬起来很Q很弹牙。[10]

客家人把食物很有韧性叫做硬、韧或求(音),台湾的Q应该就是来自客家或闽南话,“弹牙”,是台湾人的新造词。

闽西很多地名是带“陂”字的,如“西陂”、“高陂”等等,应该念pi还是bi,一直说不清楚,所以两种念法都同时存在;连城“冠豸山”的“豸”,究竟应该读zhi还是zhai,也不是很确定。

(五)误读引起却以讹传讹的字音

福建人往往把“豆豉”叫做“豆屎(dòusì)”,见到普通话的“豆豉”,以为“豉”就是念sì,也有人干脆把“豉”念成“鼓”,说成“豆鼓”,也有一定普遍性。外省人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

在20世纪70年代,福建农村曾经使用过一种大型的柴油碾米机。人们看到“碾”字,就想当然念字念半边,念成“展”,变成了“展米机”,这个误读在福建广泛传播。

又如“摄影”,在闽西客家地区很多人念成“聂影”。在台湾,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把“堤”念成ti,也可以看作是误读,而后得到广泛的传播。

(六)对部分外来语的处理与汉语标准语不同

无论是标准语还是方言,都会不断吸收外来语,只是外来语进入标准语和方言中,在语音、词汇形式等方面有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发现有的摩托车上印着“TIAN HONG”的字样,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天虹”牌摩托车。其实是“天津本田”,TIAN是“天”的拼音,HONG是日语“本”的拼音。随着产品的传播,大陆各地都会将“TIAN HONG”念成“天津本田”,而不会念成“天虹”。当然,这是天津本田公司自己处理的结果。所以,官方、社会和个人都有可能在吸收外来语的时候进行调整或处理,形成不同的结果。

△农委会农粮署为破除吃饭会胖的迷思,昨天与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长荣桂冠酒店,合作推出五道米食料理,让民众了解减重时什么都可以吃,重点在于摄取的份量及热量是否控制得宜。[11]

文中的“料理”,台湾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明显是来自日语。中日和两岸的频繁交流,使得大陆在饮食行业也开始使用“料理”这个日语词。

台湾把“丁克族”翻译成“顶客族”,把“激光唱片”叫做“雷射唱片”,反映了汉字选择和翻译方法的不同。

(七)闽台“地方普通话”的个体差异

“地方普通话”有个体差异,如学历、经历、个人语言能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普通话”的构成。

笔者调查的西安村干部所说的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龙岩话成分。由于西安村位于龙岩城区,又有机会较长时间接触地方政府官员,出席各种级别的会议,口语中可能带有学来的一些书面语言成分。

一位女干部,原籍也是西安村,经过大学教育,经过长期官场的锻炼,积极纠正龙岩话的影响,但是依然保留了不少龙岩话的因素。也有一些不太稳定的地方,同样的字音,一会儿念成改造后的“地方普通话”,一会儿又念成龙岩话。

龙岩普遍的f-h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方;发;房;但不是很稳定,有的时候依然不自觉地会说成h:消费[xui];发[xuat]展;

努力纠正 zh-j,ch-q,sh-x的问题:深[sen];城[tshen]镇[tsen];增[tsen]长;

努力将翘舌音念出来:发展;十大;持续;我市;扎实。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位女干部所反映的龙岩“地方普通话”的水平,将代表着龙岩年轻人说普通话的倾向,即:龙岩话的成分越来越少,普通话越来越趋向于标准,但是一些龙岩话的成分也还继续保留,呈现着不太稳定的变化趋势。

(八)闽台“地方普通话”的主要差异

在语调方面,由于语气词的一些念法不太一样,也造成了台湾“地方普通话”具有独特的语调。与大陆相比,总的来说句末语气拖音更长,语调更为舒缓,感觉台湾人都是慢条斯理的慢性子,例如:

△这是原味的养肝唉ngei

△看起来很丰盛ei

△在我看来都长得一样诶ei

△好痛,我又被夹了啦liao la

△好紧张哦ngo[12]

相对来说,福建“地方普通话”的语速较快,少有拖长音的语气,甚至由于上声低降、入声短促,使得语调急促,给人急冲冲的感觉。

有的词语的使用,语句的构成,语言的表述,也形成了差异,例如:

△邓丽君风华年代最令人赞不绝口的事是,她经常不辞辛劳,不计酬劳地到前线劳军,她从不嫌弃阿兵哥身上的汗酸味,也不怕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总是以甜美笑容及温柔歌声来抚慰驻军服役辛劳与离乡背井的苦闷,这是她每年的例行行事历,长此以往从不间断,一曲“君在前哨”不知安慰及陪伴多少男性同胞度过服役的无聊时间,也为她引来“军中情人”的封号。

直到她过世前,只要是她出的唱片我都会买回倾听,她的每首歌我几乎都爱,但最经常哼唱的歌曲是“小城故事”、“甜蜜蜜”、“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只要唱一回就深深地怀想起她的甜美笑容及歌声深植人心的特殊年代。[13]

其中,“赞不绝口的事”,“每年的例行行事历”,“只要是她出的唱片我都会买回倾听”,“她的每首歌我几乎都爱”,“只要唱一回就深深地怀想起她的甜美笑容及歌声深植人心的特殊年代”,等,跟大陆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一些名称两岸存在不一样的说法,如北韩(朝鲜)、计程车(的士)、捷运(高速铁路)、滑鼠(鼠标)、露营车(房车)等等,反映了造词方法的不同。随着两岸的交往,也互相理解,有的可能也会被对方借鉴使用。

为了让两岸之间充分了解一些有差异的词语,最近,两岸共同编写了专门的词典,这是一大幸事,为学习和研究两岸的语言差异提供了全面、权威的依据。参见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写委员会主办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的介绍:

《两岸常用词典》共收字7000多个,收词近35000多条,全书约250万字,以收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陆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释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以方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并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帮助。[14]

2010年3月,根据《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建议,两岸的科技专家在北京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编纂《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分别由大陆的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台湾的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15]

三、结语

总而言之,福建和台湾“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两岸“地方普通话”都吸收了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成分。由于政治、历史、地域空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汉语标准语”在两岸长期各自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但是,台湾“地方普通话”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以国语为基础,只是吸收了不少闽南话成分和一些客家话成分,逐渐形成台湾地区“地方普通话”的框架。福建“地方普通话”主要是福建各方言区的人在习得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时候,带上了各自的方言成分,从而形成了带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普通话”。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两岸“地方普通话”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互相吸收、逐渐趋于相同,也会长期保持一定的差异。

注释:

[1]龙岩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来自笔者对龙岩市新罗区西安村人和东肖人的调研笔记。

[2]本文音标,汉语拼音符号无中括号,国际音标有中括号。

[3]客家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材料来自笔者的调研。

[4][10][12]视频:《台湾人在大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c5Mzk2.html2009-11-15。

[5]李鸿诚:《菜价惨跌,高丽菜、包心白菜田耕除》,台湾时报/大高雄新闻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 =news&nid=3123332013-03-05。

[6]《中风瘫痪人皆知 成因雾煞煞》,台湾时报/大高雄新闻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 312506,2013-03-06。

[7][9]张添雄:《理发师傅》,台湾时报/大高雄新闻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 3134982013-03-12。

[8]李伯勋:《山上黑糖》,台湾时报/大高雄新闻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089132013-02-17。

[11]钟丽如:《破除吃饭会胖,农粮署与中国附医、长荣桂冠酒店推米食料理》,台湾时报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127262013-03-07。

[13]洪金凤:《我的小邓年代》,台湾时报/大高雄新闻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 3134992013-03-12

[14]《两岸常用词典》,http://www.zhonghuayuwen.org/PageInfo.aspx?Id=375。

[15]《关于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情况介绍》,http://www.zhonghuayuwen.org/PageInfo.aspx?Id=256。

[责任编辑:余 言]

H004

A

1002-3321(2013)06-0013-05

一、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定位

福建“地方普通话”可以理解为是福建人所说的带有福建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分的二级乙等以下的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它是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闽东地区、闽西地区、闽南地区和闽北地区四类,各类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台湾“地方普通话”可以理解为是在学习“汉语标准语”的过程中,带上了台湾地区流行的闽南话、客家话等方言成分,以及长期形成的与大陆普通话有差异的个别语言成分,由此形成的台湾地区的“地方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大致可以分为闽南话区、客家话区、外省话区和原住民话区等四类。其中,带有闽南话成分的“地方普通话”,已经成为台湾官方语言和主流媒体经常使用的“标准国语”。从语言系统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次标准国语”(参照普通话等级标准,不会超过二级甲等)。日本投降以后,教育部派人去台湾教国语的时候,想要传播的是“标准国语”,但是因为时间短暂,教学力量有限,只能以达到交流为基本目标。学习国语的人必然带上了各种方言成分、民族语言成分(原住民)。1949年退居台湾的大陆军人来自大陆各个省份,军人们说的国语也是带着各自方言成分的次标准语。真正会说标准国语的只有少数人。随着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影响逐渐提高,闽南话和带有闽南话成分的“地方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成为台湾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因此,闽台两省的闽南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客家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一方面受到闽南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的影响,一方面又带上了客家话的成分,与福建客家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也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由此形成了闽台“地方普通话”的相同基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闽台两省的“地方普通话”也有一定的差别。比较和分析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揭示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发展趋势,对深入了解两岸现代汉语的历史情况及其发展规律,开展汉语标准语的习得研究,促进汉语标准语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有显而易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3-09-11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147)

林清书,男,福建武平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闽南话客家话闽台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有趣的客家话
乡音情浓
闽南话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诏安客家话单元音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