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农业局 365000)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以农业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梅列区地处三明市中心城区,境内交通便利、山清水秀,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区下辖2个镇、3个街道,有23个建制村、1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7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0.69万人,城市化率达96.1%。近几年来,随着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梅列区都市农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批集绿色消费、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采摘园、农家乐相继涌现,实现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
1.1.1 生态优美,自然景观丰富 城市周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遍地茂林修竹、花团锦簇,森林覆盖率达81.1%。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瑞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仙人谷,有千米以上高峰罗拔顶、大佑山。几十个村落散布其间,俨然一幅山水田园画卷。
1.1.2 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 该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经济实力位居闽西北地区前茅,加上农村地域小、人口少,具有较好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条件。目前,全区已实现通村道路全面硬化,广播、电视和网络全覆盖,水、电、路和农厕改造、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庄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1.3 城郊型精品农业初具规模 已建立碧溪提子钢架大棚种植基地近70 hm2,年产量1 500 t;无公害蔬菜基地130多hm2,其中农超对接蔬菜钢架大棚种植基地20 hm2;大棚花卉种植基地13 hm2;建立嘉宝果等台湾特色水果种植基地30多hm2;创建4 hm2蓝莓示范基地;道地黄精产业园2011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黄精之乡”荣誉称号。
1.1.4 乡村生态休闲游发展迅速 碧溪千亩提子观光园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集生态景观、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目前已开发“提子观赏长廊”、 “提子采摘园”、 “农事活动体验区”、“葡萄科技展示区”、“葡萄酒庄”等特色周末休闲旅游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基地。新引进福建源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洋溪清枫谷生态产业园,该项目2012年底开始组织实施,计划投资2亿元,总规模50多hm2,分期分批开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三明市首家集特色植物繁育基地、高效农业生产、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产业园。观光园区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公路沿线农家乐经营和农副产品销售,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1家,资产总额达1.58亿元,年利润总额近800万元。
1.2.1 农业扩展空间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外延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征地较多,非农占地大量增加,非农土地开发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引进农业企业难度加大,同时地处畜禽禁养禁建区致使养殖业受限,农业产业规模增长缓慢。
1.2.2 农业开发项目存在雷同现象 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农业部门工作适应性不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经营管理和行业自律等都有待加强。如一些休闲农业项目过于求大图洋,缺乏文化内涵和乡土特性,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1.2.3 休闲观光功能较为单一 农业观光呈季节性特点,加上一些主题园区观光休闲功能单一、产业层次低,难以适应城市居民对乡村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和常态化的要求。
1.2.4 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 特别是农家乐项目普遍存在组织规模小、产品种类少、质量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对消费者缺乏持续吸引力,发展后劲不足。
以创建省级生态区和美丽乡村为契机,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产业群,实现农业由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切实加强规划引导,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结合梅列区实际,制定本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健全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广泛参与,逐步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格局。三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政府强势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围绕提子、花卉、特色水果和特种养殖等产业,建设公路沿线标准化特色产业种植和养殖示范带,突出特色与观赏主题,调整种养结构,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发展钢架连体大棚种植、智能化控制生产,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向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二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强化特色创意和一二三产业叠加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集绿色观光、农业采摘、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重点抓好小蕉现代农业产业园、碧溪葡萄沟、洋溪清枫谷生态产业园、渔溪中药养生园和棕南泰鳄生态养殖园等园区建设,逐步实现大农业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三要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依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建设集健身、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庄,实现农业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满足与适应市民走出城市、回归自然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四要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瑞云山、大佑山风景区、金丝湾森公园,开发提子、特色果蔬、花卉等融精品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一日游;依托森林公园仙人谷、虎头山,开发以洋山湖为中心的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一日游;依托罗拔顶自然风光,开发体验竹园文化、森林氧吧一日游,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一要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办生态农庄或家庭农场。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大户、农场主给予一定的创业扶持和贷款支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二要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和农家乐业主为重点,鼓励创办生态休闲农业合作社,加快行业重组,促进有序竞争,形成整体合力。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支持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开展专业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发挥规模效应。三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适当集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四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好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分专业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努力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一要优化投资环境,促进资本聚焦。加大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招商会、推介会等项目招商形式,鼓励和引导外商、民间和工商资本投资,通过合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要优化美化农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农区景区化、果园菜园公园化”的思路,大力实施生态创建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高起点编制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结合“清洁家园”行动计划,强化卫生整治、河道清理和房屋改造。落实村庄绿化,美化居住环境。三要优化政策扶持,提升投资信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设施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健全农业政策性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动农村产权融资;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经营主体贷款困难。四要扩大合作交流。借助“6·18”“11·6”等各种博览会平台,加强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和优良品种,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