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传承是弘扬
——写在第22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之前

2013-04-18 13:29:12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茅以升之桥桥梁

最伟大的传承是弘扬
——写在第22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之前

“最伟大的传承是弘扬”距离2013年5 月18日的第22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前一个月,记者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办公室里,听到了这句话。对面的柜子上,照片中的茅老音容俱在,淡然而安详。

1991年至今,以纪念、弘扬茅以升精神为目的创办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已经走过了22年的光景。一路走来,如今已逾花甲、古稀之年的基金会工作人员,和他们所代表的这个群体,在经历、承受并适应着社会发展对其工作内容的改变的同时,依旧坚守着当初的诺言,也尝试着做得更多。

正像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基金会秘书长、茅以升先生的最小女儿茅玉麟所言:“作为一个以传承和弘扬茅老精神为主的公益组织,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开拓更多的领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会成立

1989年,为中国桥梁事业终其一生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

怀着对茅以升的敬仰与怀念,中国科协、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科协、欧美同学会等数家茅以升生前工作过单位代表纷纷来到茅以升先生家中祭奠。

1991年,以纪念、弘扬茅以升精神为目的创办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我们应该拧成一股绳,做好一件事。”正在人们思索,如何能够将茅以升先生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之时,时任中国科技馆馆长的张太昌提出,应该成立一个以茅以升先生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发扬茅以升精神的同时,将老一辈爱国、求实、高效的作风发扬光大。

这一提议得到了众家单位的一致响应,酝酿和筹备两年后,1991年1月9日,也就是茅以升先生生日的这一天,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

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等政界、科学界要人出席了基金会成立仪式。至今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成立之初的基金会,其奖金来源仅仅依靠茅以升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的捐赠,办公地址也只是中国科技馆办公楼内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基金会成立的宗旨有两个,一个是继承和发扬茅老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敬业、求实的精神,更重要的一个是我们要以茅老的这种精神来激发后人。”茅玉麟说,只有弘扬才能传承下去。所以,22年来基金会在科技奖励的同时,将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社会公益等事业都纳入范畴,秉承着“继承和弘扬”的宗旨与理念,“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精神之桥

作为依靠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项目,基金会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尝了个遍。

尽管茅以升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给予了基金会资金上的扶持,可是面对每年一笔不菲的奖金开支,这些捐赠款项尚显不足,“只能开源节流”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70周年活动现场

中国桥梁文化论坛暨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重庆交通大学设立的茅以升塑像

上下班坚持坐公交车,简单的工作餐,能坐火车不坐飞机,甚至为了省下一、二百块钱,不坐动车改乘普通火车……为了节约开支,工作人员首先从自己身上省钱。

一次,副秘书长左颖去开会,1月里的天气寒风凛冽,挤公共汽车的人比平时多了几倍。毕竟年纪大了拼不过年轻人,为了省下出租车费,这位是年已近70岁的老人硬是坐着板车赶到了会场。

即便如此,资金始终是基金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基金会,资金需要自己去筹措。茅玉麟坦言:“刚开始,角色和观念的转变让我很不适应,心理上总有个坎儿过不去。”她回忆,“有一年夏天,我去一个机构募集资金,炎炎烈日下我站在门外,汗珠顺着胳膊摔碎在地上,就是举不起手敲门。不知道站了多久,一位相熟的朋友路过才把我拉了进去”,“我现在还记得那朋友惊讶的眼神”。就是这一次,茅玉麟为基金会募集到了100万元资金。

正是这些努力和付出,换来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先后奖励在科技教育事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2300余人,其12个奖项中,桥梁大奖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界公认的最高个人荣誉奖项,目前已有33人获此大奖,他们都是在我国桥梁及土力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顶级专家。

曾经有人提议,将奖项由“奖励个人”变成“奖励项目”,那样做不仅可以省下奖金这一大笔开支,没准还得获得项目的赠与。但茅玉麟认为,只有“人”才是第一位的,这是基金会一直以来秉承的信念,也是22年来执着不变的坚守。

知识之桥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22年来,基金会先后邀请张唯、王大珩、项海帆、董石麟、曾庆元、孙永福、凤懋润、王麟书、罗哲文等国内院士、资深专家以及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挪威等国家的院士和顶级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

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胡正民率团赴欧考察

“这几年我们也在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的级别,在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茅玉麟介绍,基金会多年形成的工作机制,使他们具备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基金会始终立足于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数十次国内外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为国内外土木工程界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也为专家和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技术提供了展示平台。”

据了解,2002年在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65周年之际,基金会在杭州举办了两岸三地和海外华人桥梁专家参加的“21世纪桥梁技术发展论坛”;2007年,基金会以副主任凤懋润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第24届国际桥梁技术大会,并主办“中国主题年”活动,举办了主题为“新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现状与技术”的学术交流,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2009年5月,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参加了重庆市政府和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桥梁与都市国际论坛·重庆2009”……

近年来,基金会还把古桥研究纳入到学术交流领域。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古桥学术研讨会”,并推动福建省、江苏省、浙江大学、绍兴市成立了古桥研究中心。

社会之桥

1948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换届选举,茅以升当选为会长,并于同年赴台参加会议。

彼时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台湾百废待兴,业界同仁找到茅以升,表达了希望从大陆请些专家帮助台湾光复的愿望。回到大陆以后,茅以升赶紧从大陆召集一些专家奔赴台湾,帮助台湾建设。

令人没有没想的是,1949年台湾与大陆分离,那些支援台湾的专家被隔绝在了海峡的那一边,几十年与亲人不复相见。此后数十年,茅以升一直心怀内疚。

“两岸科技工作者能够在江河湖海上建造大桥,为什么不能建造一座让海峡两岸的民众能够通往的这样跨海大桥,在这座大桥通车之前希望两岸科技工作者各架设一座引桥。”茅以升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认为,桥梁有物质之桥,有精神之桥,有友谊之桥,深邃的桥文化可以作为两岸科技工作者的引桥,沟通往来。

台湾成功大学木土系硕士,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土壤力学博士欧晋德与原铁道部副部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任孙永福进行讨论交流

基金会遵循茅以升先生架设海峡两岸之桥的夙愿,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为了实现茅以升的遗愿,1999年茅玉麟辗转与台湾土木学会的秘书长见了面。当她谈起想要为两岸科技工作者架设交流通道的意愿后,台湾土木学会的秘书长非常赞同。

“在2000年6月4号,我记得很清楚,由两位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先生带队,还有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先生等桥梁界的专家一行11个人,踏上了宝岛台湾。”

“当时我心里感到很欣慰,一个是完成了父亲的一个心愿,他一直想在有生之年能够踏上宝岛台湾,看看他的那些朋友。另外,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党派成员,做一些利于两岸之间民心交流工作,也是我的职责所在,我非常激动和开心。”

此后十数年,基金会遵循茅以升先生架设海峡两岸之桥的夙愿,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并且形成为一大特色和品牌。其间,8次组团赴台访问,十余次接待以李建中、杨永斌等为团长的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访问团。

在接待来访中,基金会组织同行参观了大陆最先进的桥梁——钱塘江大桥、南浦大桥、西堠门大桥、杭州湾大桥,润扬大桥、东海大桥、苏通大桥等,参访团对这些桥梁的宏伟气势及先进技术惊叹不已。在搭乘专门加挂的通往“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卧铺车时,参访团也为大陆工程技术人员在世界屋脊建造铁路的大无畏开拓精神所感动。

“台湾的访问团提出的要求,哪怕是再难,我们也要尽量满足。因为这是台湾人民了解大陆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们基金会为两岸团结所能做的贡献。”茅玉麟说。

知识之桥

茅以升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不遗余力的从事科普工作,写下了大量的科普著作,曾被收入中学课本的《中国石拱桥》影响了一代青少年。

2011年夏令营,孩子们正在制作木制桥梁模型

茅以升先生曾担任过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经常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间宣传科普知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茅以升先生深感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不辞辛苦地到各中小学、少年宫做科普报告,三年的听众就达到了三万多人。

22年来,为传承茅以升先生的工程教育思想,基金会举办了由6所大学参与的“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座谈会”,推动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八所高等院校建立“茅以升班”;西南交大还建立了“茅以升学院”、“茅以升研究所”,杭州市成立了“茅以升学院”等。

基金会联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和《第二起跑线》栏目,播出“桥梁专辑”、“桥梁之旅”专题节目,生动地传授桥梁知识。举办“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联赛”、“桥梁知识与中国桥梁建设成就大型图片展览”;组织“北京青少年赴港澳访问团”夏令营和“茅以升班”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编辑出版《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茅以升桥话》等科普读物。、

此外,基金会还向支持中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60个“科研指导中心”赠送“茅以升杯”,邀请专家像大、中学生作科普报告等,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公益之桥

“桥之所至,心之所安”在距离“小桥工程”第一座“小桥”——竣工开通将近一年之后,茅玉麟对记者表示,“小桥工程”是“给公益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小桥虽小,安全第一。给山区的孩子们修桥,不仅要方便孩子们上下学,更要修的结实、牢固、安全。”

其实,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乡太原河“小桥”竣工之际,基金会还悄悄的做了另一件事。他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手,为已经是危房的太原乡小学的校舍翻新筹集了45万元的善款,“加上当地政府的拨款,校舍很快就翻新好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每天往返几个小时上下学了。”谈及此,茅玉麟欣慰的笑了。

事实上,“小桥工程”发端于2011年,时值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和基金会成立20周年,基金会全体委员会决定启动“小桥工程——茅以升公益桥”项目,为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架设安全求学之桥,也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

“项目建设初期,以‘农村简易人行桥’做试点,单座桥的建设资金一般不超过30万元。”茅玉麟介绍说,在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数十家科研院所、企业、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帮助下,基金会积极的鼓励大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建桥,并且数次组织专家委员会和政府部门把关,“基金会虽然目前只有9名专职的工作人员,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团结高效的工作,积累更多的资源,多做一些像小桥工程这样的公益活动。”

2011年3月(旱季),麒麟村的家长与老师接送学生过河

猜你喜欢
茅以升之桥桥梁
茅以升:立强国之志,建强国之桥
创意与设计(2022年5期)2022-11-16 08:11:00
天空之桥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桥梁专家茅以升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茅以升设奖敬母
欧洲之桥
《仙境之桥》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