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是池莉的一篇短篇小说,但从其文本结构与深层内涵来看,更是一则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它讲述的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个美丽而安详的下午,一个以擅长吹口哨讲故事射击而闻名的青年人江安,因修理大卡车的小毛病而掉队,修好车后误入歧途,与一群处于动荡期的狼相遇,狼群内部狼王与叫做芎的狼发生激烈争执,狼王试图借助人的力量消灭它的眼中钉芎,因而派芎出战,芎识破了狼王的诡计,运用它的谋略、勇敢和坚持战胜了人和狼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故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人与芎的斗争,暗线则是芎与人、狼王的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狼王、狼芎和人的力量在发生着变化,三者正好构成了一个三角结构,这里我们不妨借用拉康的“三角结构”分析,看看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意义。
法国后期心理分析学派拉康认为,个体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想象界”,第二是“象征界”,第三是“实在界”。人们的行动和生活往往会受制于这样三个层面。人、狼王和狼芎三者之间,每两者都是敌对的关系,同时在联合抗敌时,狼王和狼芎则是表面上的伙伴关系,人在实际战斗中被利用充当着芎的助手的角色。
在斗争开始之前,三者的关系如下:
江安作为单独个体,身处大沙漠之中,本身对自然是怀有敬畏之情的,在那误入歧途的那一刻,他已经意识到了由沙漠的美丽安详中渗透出来的恐怖,额头上冒出了冷汗。这时,他用掷币的方式决定继续前行还是回转掉头,当狼群赶到,单独个体的人要与成群的狼对峙,显然是属于弱的一方,但是他并未把狼放在心上,他是有着胜利的把握的:他驾驶的是性能优良的美式军用大卡车,有一支“七九”步枪,有充足的子弹、干粮和水,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擅长射击的曾经当过兵见过血的人。这样一个被现代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人立时变得强大起来,自然没把狼放在心上。这时,人处于现实界的位置上,是一种弱而强的状态。
芎是一只到了该做头狼的年纪而没有机会的空怀壮志的狼,它肯定是要与狼王作对的。芎是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等待时机成为领袖的狼,处于想象界的位置。
年迈的狼王处于领袖的地位,这个位置是芎觊觎已久的,稳健的狼王具有清醒的头脑,还有忠心的部下,它首先做出一个决定:不宜出击,用它的理性分析煽动芎出战的激情,命令芎带领部下出击,这其中蕴含着王的心意:王的确宝刀未老,它既赢得了民心,又将眼中钉送上了战场。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谋略的领袖,处于象征界的位置。
而接下来,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力量的强弱发生了变化,三者的处境也发生了转换:
处于现实界的强大的人,在与芎带领的狼的第一回合斗争中胜利了,狼在枪的威胁下四下逃窜,人取得了暂时的胜利,自我意识膨胀,开始夸大自己的英勇行为:江安笑了,这是一个男子汉独自在一个著名的大沙漠里射杀了凶恶的狼之后自豪的笑。他又有一个人生故事可讲了,一枪一只狼,真过瘾!江安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慢慢地吸着。他本想去加油,他又想加油嘛着什么急?他想归队总是迟了,也不在乎这一会儿。他猜测狼群会回来的。不就是二十多只狼吗?一枪一只狼,也就是二十多枪。杀光了这些家伙再走,免得日后在这沙漠上人一离群就心里发毛。江安越想越兴奋。他吸烟。擦枪。他打算这支烟抽完如果狼不来就算了,就去加油。不过,他没有失算,烟只抽了一半,狼就回来了。膨胀的自我意识使他失去了加油的良机,再次被狼群围攻,狼们在枪的威胁下一个个倒下,又成群结队涌来,在一夜的对峙中,他打死了五十只狼,而活狼却差不多有上百只。他开始清醒,开始做一系列持久战的准备,在持久战中,人慢慢消耗掉了所有和自己的力气,没有武装的人力量在萎缩,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九天,最后被狼所吞噬。
而芎从一开始就识破了王的阴谋,首先请命带领王的左右精锐羽翼作战,借助人的力量消灭了狼群中的老弱病残,又不断地向狼王汇报虚假消息:人被围困,有很多肉吃,从而不断补充兵源。一轮又一轮的战狼,吃着被人打死的狼肉,不断加入到战斗当中,最终芎赢得了狼群的绝对领导权,而王在胡杨林成为了孤家寡人。
芎原本有一些委琐之像的,是这场战斗洗礼了它。它没有想到自己的智慧会在与王和人的较量中被发挥得如此辉煌。它借人压王,又借狼压人,又借人杀狼;借人杀狼称得上划时代的一手高招:一箭三雕,既消耗了王的力量,又消耗了人的力量,还消化了狼群的老弱病残。
芎胜利了,不仅战胜了现实界的人,而且把王推向了想象界的位置,自己占据了象征界的位置,它代表了象征界的智慧。狼王以为自己的计划会成功,而最终成为泡影,它代表了想象界的幻觉。
这场生存斗争的明线是人与以芎为首的狼的斗争,而暗线是芎与狼王的内部斗争,演绎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人的失败与芎的最终胜利又似乎是必然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吞噬着生物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而他们势必进行着顽强的生存斗争,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用最原始的生命力捍卫着自己的家园,而用现代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人在失掉了外在的武装,只剩下自身时,立刻变“小”了。美式军用大卡车,“七九”步枪,子弹都是工业文明的符号。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现代装备,具备高超射击技术,聪明睿智的人最终输给了原始的生命力。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共存。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不可能完全战胜自然,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就像这大沙漠,“这无边无际的风云变幻的神秘莫测的大沙漠,哪里是人逞强的地方”?江安原本是有避开狼群的机会,但膨胀的虚荣心使他失掉了逃生的良机,最终被狼吞噬。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侵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这也势必危及我们自身的安危。尊重自然界的生物,自然将与人类共生。这是作者从文学的角度去关注当下人类最严重的一种生存困境。
同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在这里也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芎与狼王的内部斗争中,芎不仅有智慧的头脑,更有果敢的勇气和坚守的精神。这是动物群体内部激烈的斗争,何尝不是人际交往的法则呢?只是生存需要智慧,动物们会以不惜牺牲成千上万的同伴的生命为代价,而人类要以良知、道德与法律为底线。
[1]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马伟业.世纪之交的狼文学[J].文艺评论,2007(9).
[4]梁少华.池莉小说中的另类风景——《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J].剑南文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