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清 王志丰
(常熟市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500)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水资源占世界6%,但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球平均的1/4,并且存在着时空分布非常不均的状况;同时,我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均0.093 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0%。这种人口和资源配比严重不平衡的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如何合理调配农业用水,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精细化管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为优化水资源配置,2008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在20个省份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项目通过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供水计量设施配套建设、农民用水户规范化建设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改革等,疏导农业节水灌溉产业终端的瓶颈因素,通过提升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的效益来刺激终端市场需求,实现对水资源配置的有效调节。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农业节水、粮食增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经济发达的江苏苏南地区,水网密布,水资源充沛,但由于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以及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对自然优势的大大削弱,也面临着水质型缺水、灌溉成本高昂等问题,而普遍存在的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等现象,制约着现代农业向规模化、精准化、生态化进一步发展的步伐,也是最先遇到了矛盾的焦点。因此,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水资源配置杠杆的重要调节手段,来推进区域内水资源优化利用,建立完善符合水资源生态特性的补偿约束机制,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常熟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早在本世纪初就选择在董浜镇开展了供水体制改革。
董浜镇地处江苏省常熟市东北,拥有2640 hm2蔬果和826.67 hm2粮油的种植结构,年蔬菜产量达23万t。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纵深发展,是苏州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董浜镇自2002年起,在各级水利部门支持下,开始推广以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为主体的高效节水灌溉。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建成节水灌溉泵站106座,覆盖面积达3133.33 hm2,普及率已达95%,工程总投资约7800多万元,同时建成了全省首家节水灌溉监控服务中心。
董浜地处发达的长三角腹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农户大都年岁偏大,并延续着采用大水漫灌等传统的种植模式,农水工程管理和水费征收难度很大。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将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切入点,确定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进行推广,并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根据规划有序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通过多年的滚动式发展和专业化水利服务体系的构建,以低压管道输水方式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以其节水、节劳、省工、增收、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农户的一致欢迎,同时,也为农业水价规范化管理奠定了管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根据水利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转换运行机制有关承包等规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精神,2009年底由董浜水利站牵头,整合市水利技术推广站、镇农服中心和各行政村资源,成立了“民办公助”形式的公益性组织——董浜镇节水灌溉协会。由协会负责全镇区域内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实行“统一供水,统一收费,统一维护”的“三统一”,通过组织形式、管理机制的完善,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协会依托相关科研单位先后参与和承担了部、省、市等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了智能化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多课题的探索。通过这种模式,形成科研单位和管理单位及用水户共同管理、共同推进、共同提高的新型推广服务模式,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收益。
在农业水费计量及收取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完善计量工程措施。工程建设时,在每户农户的取水口内均设置了一个阀门、快速接口、水表、锁具等,可以实现控制水量、用水计量、连接微喷带灌溉用具、防止偷水等功能,切实做到每户农户独立使用、单独计量。
二是明确各方职责。协会章程明确了节水灌溉工程泵房及主管道部分由协会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以及维修养护;节水灌溉工程主管道以下管道及附属设施实行属地管理,由各分会管护,如有损坏,协会负责安排修理,按成本价向分会收取,以防止大包大揽后出现部分行政村职责缺失、推脱等情况,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是统一收费标准。协会成立之初就召开理事会,根据以前积累的数据,进行成本核算,统一了农业用水收费标准(0.4元/t),并明确了水费由各村分会负责向农户按年度收取,主要用于支付泵站运行电费和日常维护经费。从目前的情况看,每亩农业水费平均在20~30元/年,各分会收支基本平衡。这种通过制定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和完善成本分摊机制的做法,得到了当地村委和广大农户认可。
协会作为“民办公助”组织,能否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是关键。一是由镇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作为补助基本经费,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水电费等费用;二是协会按照每个泵站2000~3000元向各村分会收取泵站基本维护费,用于泵房日常的养护、维修、设备更换等,如需设备大修或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则另向政府申请划拨专项资金实施。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按照目前经费运行情况,基本可以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协会良性运转。
为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水平,协会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在2010年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节水灌溉远程监控系统,建成了全省首个节水灌溉监控服务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全镇节水灌溉工程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泵站的远程无人化管理。
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高新科技的应用以及水利服务体系的完善,充分发挥农业水价的杠杆作用,大大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农户在田头、大棚内就可以打开阀门,方便地使用微喷带、滴灌带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稳定性,实质性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来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重大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董浜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乃至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综合载体”,牵涉千家万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农民的减负增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创新完善、农业灌溉方式的转变、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导等要素有机结合,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也是一个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我们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和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让农民劳动不仅成为致富形式,更是一种“轻松工作、快乐生活”体面的工作方式,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