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萌 樊鹏利 张磊 曹晶晶 祁献芳 张冬燕
河南省人民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药制剂在医院临床上有一定的使用。中药制剂在起到较好疗效的同时,一些不良反应也随之而发生。本文对2012年度全院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旨在更好地指导中药在临床应用。
本文收集医院2012年全年上报且经过省ADR监测中心检测的2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以患者真实资料与病历资料为基础,对涉及的共13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
中药制剂的认定以国家准字号为准(“Z”字母开头)。不良反应的统计则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11年卫生部81号令)与《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为参考标准,分别对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患者年龄段与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远大于其他剂型:在2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当中,注射剂23例,占全部剂型的92%。详见表1。
临床表现多样化:2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涉及了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循环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与神经系统反应所占比例较大。见表2。
表1 25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药品及给药途径统计
表2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25例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4例(16%),很可能20例(80%),可能1例(4%)。药品不良反应痊愈1例(4%),好转24例(96%),无死亡病例。绝大部分药品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应对之后患者均恢复正常。
与患者个体关系较大:在全院统计的2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当中,男性占11例(44%),女性占13例(56%),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比例与性别关联情况,两者无显著差异,且样本量较小,不符合统计学意义。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出现的比例有较显著差异,表3显示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为10岁以下未成年群体和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此两个群体占不良反应发生量的84%。
表3 发生不良反映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快:有一半以上不良反应在给药后半个小时之内发生,有九成以上不良反应在给药后一天之内发生。见表4。
表4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统计
新出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较多:2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新的不良反应14例,占全部不良反应的56%;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总例数的20%。见表5、表6。
表5 新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药物名称
表6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药品名称
2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时,临床均做出及时应对(及时停药或减量,情况较危急时使用抗过敏药物应对),患者均好转或痊愈。
个体差异因素:本次统计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较多的为10岁以下未成年群体和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分析可能由于幼儿与老年人各器官系统功能较低,代偿能力不强,特别是肝肾的代谢功能较弱时,使得药物在体内不易被转化分解[1],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同时,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原因多有合并用药的情况,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
剂型因素:本次统计中,注射剂相对于其他剂型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恰当的配伍大输液,会改变溶液的酸碱度,发生加聚与缩聚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2],导致不溶性微粒的产生。
研发滞后因素:在西医西药盛行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药收到的冲击非常大。一些厂家和研发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方面,在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照搬西方模式,而放弃中药方剂原本“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加大了制剂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工作并未做到相对充分,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机制并未完全探明,临床不良反应资料搜集并不完全,从而导致新的不良反应层出不穷。
不合理用药因素:中药剂型多为多成分的复方制剂, 对溶剂的合理选择有较高要求,如果临床用药不按照说明书,较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3-4]。
学术界在全方位多角度探求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一般认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原因复杂但可以尽量避免,同时也认为中药制剂具有作用靶点多、疗效确切等独特优势,不可替代[5]。
提高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对中药制剂的正确认识:中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活命,又可产生毒副反应从而对患者产生附加伤害,并非普遍认为的中药药性平和且无甚毒副作用。如中药千里光,含有千里光碱等吡咯双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对家畜等动物具有肝毒性,能对人的肝、肾、肺等重要脏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并有潜在的致癌危险[6]。同时,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规律,据文献报道,参麦注射液一个剂型就可引起出血、皮疹、休克、死亡及其他不良事件[7]。只有使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具有“是药三分毒”的意识,对中药加深了解,逐渐了解中药存在的不良反应,严格控制用药指征,严格遵守药物说明书用药,才能避免中药剂型的滥用。
从生产研发阶段把关:在药材种植阶段,统一中药材的种属,严格规定中药材的培育、采集、加工炮制以及贮藏等方面,并严格规定中药材的采集时间、地点及部位;在药品研发阶段探明其有效成分、毒理药理作用、药物代谢机制、搜集和完善临床不良反应资料;在生产阶段规范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剂型以确保其成分的稳定性,明确药品保质期。
加强不良反应监控:加大不良反应宣传,提高医务人员不良反应上报意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资料,并能够对突发不良反应做出及时正确应对;提高医院药学人员专业水平,能够及时指出医生开出的不合理处方。
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西药房日调配处方1000余张,门诊草药房日调配草药400多副,颗粒剂300多种,可见中药制剂在医院有着较大量的应用。然而部分医师与患者认为中药源于自然,药性平和且无甚毒副作用,因此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不为人所重视。中药制剂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否认或者夸大中药制剂疗效或者不良反应的做法是不正确的[8]。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使之服务患者。
[1]邹元平,林宇,刑珂.中药注射剂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4(18):295-299.
[2]王淑霞,丁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与防范[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4):77-79.
[3]赵喜兰,卢建峰,郭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6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3):3193-3194.
[4]孙玉刚,孙婷.1012例住院患者静脉注射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2,19(4):41-42.
[5]张磊. 科学理性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J]. 环球中医药,2009,2(2):157-158.
[6]吴斌,吴立军.千里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2):97.
[7]李昊娲,农一兵,林谦.注射用丹参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24(17):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