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爽,奚晓丹,姚 迪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150086)
“移情”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的美学研究中,同时它也是个心理学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后来,“移情”被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语言学、修辞学以及语言教学等相关领域。而在语用学上,“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1]。从交际双方的不同立场出发,语用移情可划分为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语用—语言方面的移情探讨各种语言形式的语用移情功能,解决各种语言形式的语用移情含义。而社会—语用方面的移情涉及到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际语境,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2]
在语言教学中,移情被定义为:“对别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能够想象并产生共鸣。移情被认为能改善我们对语言和文化与自己不同的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可以帮助一个人学习另一种语言取得更大的成功。”[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英语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教学手段。教师语言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布朗指出:语言交际需要某种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与人交际,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认识和情感状态,对此做出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导致交际中断。因而,移情的产生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意识到或了解自己的感受;二是将自己与别人等同起来。一个人不充分了解自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情。因此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来更好地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移情,设身处地理解和尊重学生,能够与学生保持和谐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笔者多年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语用—语言和社会—语用两方面来阐述语用移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仅仅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而应是共同营造互动、交际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因人而异,各有千秋,但教师设身处地理解、尊重学生,在语言使用中体现语用移情,对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行为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教师在课堂上人称指示语的运用和赞扬用语的使用两方面来探讨语用—语言方面的移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1.移情于学生恰当运用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在特定情况下,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特定选择反映了说话人的语用移情或离情,体现了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相互关系的亲疏。”[4]善于运用语用移情的老师会运用人称代词的变化,建立与学生的亲近感和等同感。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we”和“us”代替“you”或“I”。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把自身设为学生的角度,移情于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等同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试比较以下三句课堂用语:
(1a)I'd like to start by talking about...
(1b)We'd like to start by talking...
(1c)Let's start by talking about...
1a、1b、1c 这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几乎没有差别,1a 中教师使用第一人称“I”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而1b、1c 的表达通过人称指示语“we”和“us”,把自身融入学生中去,恰当地移情于学生,建立起亲近感和等同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学生意识到学生本身也是课堂的主体,更容易使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和能力。
2.移情于学生多使用赞扬用语
赞扬话语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right,nice,good,beautiful,great,wonderful,excellent,perfect 等充满肯定与表扬的赞美之词犹如温暖的阳光,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时,教师语言中所体现的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学习者情感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生情感又直接影响语言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使用包含真情实感的赞扬用语对学生的成就积极地肯定,移情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的有效学习。
社会—语用方面的移情主要指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言语交往过程中取得默契,使交际顺利进行。它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语境,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社会语用移情实际就是跨文化移情。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逐渐提高语言习得者的跨文化意识。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交谈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移情能力强的学生,易于接受与自己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相冲突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成功。下面,从词汇、短语及语篇内容学习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恰当进行语用移情,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进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1.词汇学习的文化导入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课文《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by Pearl S.Buck)中有这样一段话:
“Why did he feel so awake tonight?For it was still night,a clear and starry night.No moon,of course,but the stars were extraordinary!Now that he thought of it,the stars seemed always large and clear before the dawn of Christmas Day.”[5]
预习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能只是能体会圣诞节的星空景色。但事实上,此处的star 却是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词。在《圣经》中,是天上的星星把三个智者带到了基督耶稣诞生的地方。依照这一传统,圣诞树的顶端都要装饰有一个星星。星星象征着新希望,是美好、希冀和活力的化身。了解这一背景,学生就能更深地体会到主人公此时的心情,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因而,教师在讲解此段落时,若能注重文化背景,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移情能力是会有所帮助的。
2.短语学习的文化导入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课文《The monsters are due on maple street》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hey raise Cain with radio reception all over the world.”关于“raise Cain”这一短语学生在字典上找不到任何解释,而课文后的注释也仅仅提供了极为简单的说明,因此文化导入在此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圣经》中记载的该隐(Cain)杀兄的故事,从而引出该典故的寓意:to cause disturbance,应被译为“大吵大闹、发脾气”。该习语中的典故来源于《圣经·创世纪》:“Cain”(该隐)为亚当与夏娃的长子,因为嫉妒而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亚伯。后该短语被转喻为闹事发脾气。学生在了解了这个习语的文化背景后,不仅能记住其中的短语的意思,而且还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在面对混乱时常会产生的无助和猜疑的心情。
“文化因素决定词汇和习语的社会内涵,也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6]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对此类语言现象的敏感,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达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移情能力。
3.语篇学习的文化导入
在高教第二版《综合英语教程2》的一课Somebody's Waiting 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机场接机时祖孙第一次相见的场景,五岁的孩子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爷爷。而在中国社会,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在中国,年轻夫妻生育小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祖父母往往是最关心并且要到场参与抚养孙子辈的。而在美国,人们更强调核心家庭(unclear family),孩子18 岁成年就要离家,成年孩子极少与父母同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情节,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中美家庭关系以及生活观念的差异,学生的理解会更容易些。课文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语言信息的传播者,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能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语用移情理论,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有意识地从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必定能够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1980.
[2]何自然.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
[4]郑社养.语用移情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J].韶关学院学报,2002,(4):123-126.
[5]马晓梅,何岑成.试论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移情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6]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