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旭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庄严的政治宣示
——论党的十八大主题
颜 旭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回答了党内外和国内外关注的四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主题,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
十八大;主题;政治宣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大会的主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和确定这样的主题,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十分紧要。”[1]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主题,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9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是抓住发展机遇、化解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历史得出的坚定结论。寻找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失败,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因为有了新的方向而发生了新的转折。在党的领导下,90多年来,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多年来,我们冲出了“两个凡是”的藩篱,廓清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年来,我们承受了苏东剧变的冲击,应对了国内政治风波的挑战,消弭了国企改革的阵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0年来,在党的带领下,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率先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给人以启示。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为中国列车驶向远方铺就了坚实轨道,为中国航船驶向成功彼岸设定了可靠航线。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十八大在总结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既揭示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的最鲜明特色,也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遵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既要面对走封闭僵化老路和走改旗易帜邪路的诱惑,也要面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误导,还要面对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风险的挑战。要抵制诱惑、应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怎样在前进道路上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引领当代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旗帜凝聚力量。十八大站在时代发展高度,在科学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3]。这“八个必须坚持”,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以及领导核心等问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着眼未来的启示,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衡量发展成效的标准,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遵循,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只要我们按照这“八个必须坚持”要求,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关键阶段,总是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都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八大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反映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人类迈入21世纪,世界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全面问题、不协调问题、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逐渐表现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战略问题。科学发展观以深邃的时代眼光、开阔的世界视野、鲜明的实践特色、深厚的人民情怀,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推动国家和平发展与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贡献。展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应对发展挑战的必然要求。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人的速度和成就,但我们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国际地位,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牢固的基础;依然较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依然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显增多的社会矛盾,依然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回顾过去十年的伟大成就,最重要的是我们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站在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高度,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使中国未来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方向更加具体、发展蓝图更加清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大台阶后的必然选择。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需要,提出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制定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此后,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就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在“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提前实现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化,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新目标,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在坚持“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基础上,始终以战略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发展目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才得到不断激发,经济社会才长期充满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境界和质量。一卷“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承载华夏千年梦想;十年“全面建设”的中国跨越,描绘“全面建成”的厚重底色。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却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境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完整体现了“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在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 “两个倍增”目标,强调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富国与富民的有机统一;最引人注目的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目标,强调要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建设绿色中国,使人民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好地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民福祉的要求,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执政理念的重要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激发人民群众全身心投入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群众的意愿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决定性影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要求。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和拓展的。在经济生活领域,人们在追求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也期待经济能够更好发展;在政治生活领域,人们在拥护党的领导的同时,也期待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更多实现;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在期待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的同时,也期待分享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在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在期待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也期待社会公平正义更高水平的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们在希望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期待有一个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纳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利,既关注富强中国又关注幸福中国,既关注和谐中国又关注绿色中国,更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将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激情满怀地投入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发展的道路已经开辟,宏伟的蓝图已经描绘。着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旗帜鲜明地宣示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实践解放的先声,思想上能否破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上能否突围。正是得益于不断地解放思想,我们才开辟了中国道路的伟大航程,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这不仅是对十年科学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更是对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基本要求。同30多年前破冰式解放思想相比,今天解放思想面临的问题更为芜杂,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互融,思想因素与利益因素互联,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互动,使得解放思想既容易成为标签、口号而难以深入,也容易因为现实的羁绊而难以进行。“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2]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勇于突破“思维惰性”、“路径依赖”、“利益纠葛”的枷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积极塑造以“科学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拓展思想空间,为改革创新扫除教条束缚。
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尽管30多年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同我们党的远大目标、人民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影响和制约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体制和障碍还客观存在。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巨轮破浪前行的动力源,也必将是十八大后我们党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广泛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事业不断取得成功、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化解风险、保持发展与稳定,“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3]。凝聚力量的前提是思想上增进共识,要针对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变、价值取向多样的现实,在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坚守正确立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的核心是利益上实现共享,要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凝聚力,要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提振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整合不同社会阶层、凝聚人民力量提供强大的政治资源。
敢于攻坚克难。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步入了总体小康社会,但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一下子释放出来。“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邓小平当年的警示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当代中国迈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攻坚克难的根本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攻坚破难的核心是改革开放,要克服“改革疲劳症”,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坚克难的关键是党要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畏风险的勇气。
[1] 习近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加深对关系全局的四个重大问题的认识[N].人民日报,2012-11-09(4).
[2] 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EB/OL]. (2011-02-19)[2012-11-16].http://www.gov.cn/ldhd/2011-02/19/content_1806293.htm.
[3]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2).
[4] 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A849
A
1007-8444(2013)01-0001-05
2012-11-15
颜旭(1976-),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