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仁全
(海航基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集合和发展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希望从公开的会计信息中获得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信息,以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行为。然而,作为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企业有信息加工优先权,也拥有信息披露选择权。通常会计信息供给者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进行披露,规避不利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达到利益最大化目的。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案例时有发生,且其影响较为深远,直接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本文试图分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剖析其原因,以图获得指导性建议。
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捏造虚假会计信息。部分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业务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出于内部利益驱动目的,恶意捏造会计信息资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类业务的主要特点在于编造虚假收入业务,制造虚假营业利润,达到粉饰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此外,人为调整支出业务,减少支出额,达到减少支出的目的,进而提高经营利润,也是其主要使用手段。
2、修改会计业务信息。部分会计信息供给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存在人为调整业务内容,夸大或缩小交易数额,达到粉饰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这类会计信息资料,主观上存在人为调整会计信息的情况,故意将真实的交易额进行调整,或者故意错用支出科目,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3、刻意过度利用会计规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专门业务会计核算基础一致,业务分录记录一致,核算结果也一致。对于一些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约定的业务,允许自主进行归类处理,探讨新会计处理方法。然而,部分会计信息供给者,存在主观过度利用会计规则现象,扩大自主处理范围,将一些已经明确约定的会计业务,调整为自我处理业务,达到调整会计信息的目的。
4、刻意遗漏会计业务信息。刻意遗漏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人员故意将不利于企业的会计信息遗漏掉,减少会计信息供给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些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及制约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或有信息,被人为的遗漏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5、信息披露不及时。部分会计信息供给者,没有及时披露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法规定,企业应及时披露会计信息,以确保公众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状况。然而,许多会计信息供给者,没有及时处理会计业务资料,特别是有负面影响的会计资料,人为拖延信息披露,达到隐瞒会计信息的目的。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较多,从主观和客观角度进行剖析,发现社会环境及内在利益驱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原因如下:
1、社会制裁成本较低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当前,我国会计供给市场尚未形成规范的制约体系,这是造成会计信息制裁缺失的外部环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多年形成的完善规范体系,我国会计市场制裁措施较弱,震慑效果并不明显。会计造假行为即使被媒体披露出来,其制裁成本也较低,是造成会计信息造假的外部动力。在现实环境中,会计造假收益与成本支出的极度不对称,造假收益远大于造假成本支出。在此环境下,企业通常选择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除非政府出台硬性制裁措施,提高制裁力度,制约造假行为;否则,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造假行为将不会杜绝,且可能会愈演愈烈。
2、会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有限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直接关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通常较高;低素质的会计人员,其会计信息处理能力较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通常较差。目前,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国家每年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必须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只是通识教育,针对性不强。企业会计信息加工,通常需要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许多企业受资金限制,没有设置专门的业务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培训会计人员,这导致会计人员知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到业务处理能力,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内在利益驱动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是一个独立资本运作主体,以提升企业价值为内在动力。不断增加利润,提升企业价值,是管理者的核心目标。企业管理者出于利益驱动目的,通常会调整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有时会计人员将面临来自管理层施加的较大压力,被迫调整会计信息,编制符合管理者要求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当前,管理层干涉会计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会计人员业务处理的独立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除非国家加大会计信息失真制裁力度,取消管理者造假念头,否则,基于利益驱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将会永远存在。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外部环境。针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状况,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是规范会计行为的有效手段。会计法律法规建设,须明确业务发展内容,完善整个规范体系,加大违法处理力度。国家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达到规范会计信息市场的目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制裁力度,增加违约成本支出,是约束造假行为的有效手段。国家通过出台细化的业务处理规程,明确业务处理方法,能有效规避模糊业务引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此外,出台法律法规来明确区分个人责任和企业责任,能有效制约管理人员造假的冲动。在明确区分个人责任和企业责任前提下,管理人员将为造假行为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这将震慑管理人员的造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教育过程。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临管理层压力情况下,能严守职业道德,规避会计造假行为。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培训,特别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不同层次会计人员均有机会参与会计知识培训,能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层次性会计培训体系,没有设置有针对性的差异性培训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影响到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交流,提高交流覆盖面,也是一种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
3、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多层次监督会计行为。西方发达国家规范会计市场的一个有效经验,在于设置多样化的监督体系,鼓励机构监督、个人监督和法律监督,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在于从不同渠道发现会计造假行为,揭露虚假会计信息。在建设社会监督体系时,一定要发挥个人监督与机构监督的作用,确保监督效果。个人监督的优点在于其覆盖范围较广,不同个体均参与监督过程,确保监督覆盖面较宽,提高监督效果。机构监督优点在于从法制层面监督企业会计行为,确保各项会计业务处理符合会计制度规范性要求。国家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利用各种监督手段,充分发挥不同监督手段的优势,确保监督范围覆盖到不同的会计主体,进而提高监督效果。
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外部制裁成本远低于造假收益是其外在动力。只有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规避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 王慧.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22.
[2] 吴雯雯.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商务,2010.16.
[3] 刘文华.试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