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荷
(江西服装学院,南昌330201)
《诗经》成书约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约500多年);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国风”,共 160篇。《秦风》是“国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国地区的诗歌,共有十篇,分别是《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秦封国时间是在周平王东迁以后,封地区域大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秦风》各篇大致产生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至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其间历襄公、穆公、康公等共计161年,其时间跨度是“国风”中最长的;它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研究秦人(秦地)历史、地理、礼制、风格、文学等极其宝贵的经典文献。
1.送别诗
如《渭阳》篇,是甥舅惜别之诗。旧说诗中的“舅氏”指晋公子重耳。重耳之姐嫁给秦穆公,生太子名罃。当重耳出亡在外时,秦穆公接纳了他;后重耳离秦归国,其外甥去送行,并写了这首诗。全诗以写赠别为主,也写了由送舅父而引起的感伤。时重耳之姐已死,太子罃见舅思母,心中黯然。“悠悠我思”一语,表露出他内心的这种深长之思。
2.战歌
如《无衣》篇,是一首士兵出征时唱的战歌。秦国当时常受外族入侵,因此对外征战频繁。本诗描写了秦国士卒抗击侵略、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果敢行动,展示了秦军将士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英勇精神,描述了秦国人民乐观无畏、坚毅刚强的作战气概。
3.悼亡诗
如《黄鸟》篇,是一首对殉葬者的挽歌,诗歌每章前半段分挽三人,后半段似是集体歌唱的和声。《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亦载:“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1]
此诗作者大约是平民,诗中真实地描述了子车氏三子殉葬时毛骨悚然的景象,同时又对受难者倾注了最深挚的同情,发出了肝胆俱裂的呼声,因而在客观上暴露了殉葬制度的罪恶,可以激起人们对惨无人道的奴隶主阶级的痛恨。
4.宴乐赞美诗
有《车邻》、《驷驖》和《终南》三篇。
《车邻》一诗旧说或谓“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毛诗序》);或谓“襄公伐戎,初命秦伯,国人荣之。赋《车邻》”(丰坊,《诗传》);或谓“秦穆公燕饮宾客及群臣,依西山之土音,作歌以侑之”(吴懋清,《毛诗复古录》)。笔者认为本诗是写贵族朋友间相互劝乐的。全诗三章皆为自述,表现了友人欢聚作乐的情景[2]。
在《毛诗序》中谓《驷驖》一诗:“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圃之乐焉。”因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后又逐犬戎,遂有周西都岐、丰八百里之地,为秦国日益强盛奠定了基础,而狩猎历来作为君王讲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秦国的强大。
《终南》一诗传统的解释为:这是劝戒秦襄公的讽喻诗[3]。不过,诗中描写的君子的确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贵族,据考证,“锦衣狐裘”应是国君之服;因此,《诗序》中“戒襄公”的说法应该不错。只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借助外貌和服饰的描写,来赞美君子的品德,表达一种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
5.思妇怀人诗
有《小戎》和《晨风》两篇。
《小戎》是一首妻子怀念丈夫的诗。当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此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晨风》也是一首妇人思念丈夫的诗。女主人公的丈夫也许是个征夫,离家很久却没有回来,她终日牵挂,愁肠百结,疑心丈夫是把她忘了或遗弃了。诗共三章,通过重吟迭唱,表达了主人公因见不到丈夫而产生的无限哀怨之情[4]。
6.抒情诗
以《蒹葭》篇最为著名。这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在诗中的“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缥缈难测之感,因此这首诗的主题除了恋歌外,还有访贤、得贤、荐贤、招隐之说,均可解。
另有《权舆》一诗,描写了一个没落贵族的生活变化,表现了他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诗中回忆了从前的奢华生活,而现在却愁吃愁穿,于是主人公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而在他沉重的叹息中,令人感受到了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
纵观《秦风》十篇,可见其内容的丰富多样。这是秦人早期的精神文化产品,虽只有十首,却于方寸之间逼真地再现了秦文化发韧期原始质朴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方式。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开启的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赋、比、兴的特点
赋是《秦风》里占绝对优势的表现手法。如《车邻》、《驷驖》、《小戎》、《渭阳》和《权舆》全篇。而《蒹葭》中反复咏叹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亦是赋的手法。
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是比兴在《秦风》中的再现。如《蒹葭》全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它“最得风人深致”,也就是说,《蒹葭》那婉曲的风格、朦胧而含蕴不尽的意境是通过比兴的手法达到的。
在《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黄鸟》中的“交交黄鸟,止于棘”等句。而《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
2.复叠的特点
重章是《秦风》常用的艺术手法;重言和叠句,是和重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秦风》十篇,几乎无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这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蒹葭》、《无衣》和《黄鸟》,各章只换数字,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
3.悲凉、凝重、刚柔相济的独特语言特点
《秦风》的风格特征表现为刚柔相济和气韵兼胜,风格粗犷刚劲之作以“气”胜,如《驷驖》和《无衣》,描绘出猎和出战,用语慷慨、悲凉;风格柔婉蕴藉之作以“韵”胜,如《蒹葭》和《晨风》,表现思念之情,用语委婉、缠绵。
宋代王应麟说:“秦者,陇西谷名。”也就是清水,秦人崛起于秦地,天水故称“秦州”。秦人原先生活在东夷,即今天的山东安徽一带;大约在3600年前秦人西迁西垂,也就是今天水一带。在3000年前,生活在以甘肃礼县为中心的秦人,依靠着高超的养马技艺,迈开了征战天下的步伐。
“秦人的祖先非子,以犬丘为中心,大力发展畜牧业,尤其善于养马。这里所说的犬丘实为‘西犬丘’,即今礼县盐官一带。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将他们封为附庸,封地就在秦邑,以便能够继续延续嬴氏的祭祀和血脉,于是秦人就号称为秦嬴。”何双全如是说。
近20年的考古发掘也已证明,以礼县大堡子山为中心的大片土地是秦人早期的发祥地。考古学家何双全说:“甘肃陇南市的礼县、西和县北部,天水市秦城、清水、甘谷、秦安等地就是秦人早期活动的地域,这里也是秦人崛起之地。”
赵逵夫先生说:“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秦公墓地的发现,秦人早期活动地域逐渐清晰起来,《诗经·秦风》中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至少可以这样说:《秦风》中赞美秦人祖先的诗歌基本上是在甘肃产生的。《秦风》中《车邻》、《驷驖》、《小戎》和《蒹葭》是在甘肃南部诞生的,它们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见证。”《秦风》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1.秦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功利性和集权性为主要特色,如《驷驖》和《黄鸟》。《驷驖》之妙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用48字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觉得场面威武雄壮,韵味无穷。《黄鸟》一诗则以点带面,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不仁及人们对君主集权下的殉葬制度的强烈不满。
2.秦人兼容了戎狄文化的特点。兼具畜牧、游牧、狩猎和采集等诸多文化元素。迁徙、征战是戎狄文化中的重要分子,如《小戎》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本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的一大特点。而《秦风》中透露出来的蔑视“先王王道”,大胆向天命鬼神挑战,甚至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精神,相对于趋于衰落的周礼来说无疑多少显露出一些个体生命的初觉醒意识。
[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先秦诗观止《古诗观止》[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2]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孔子.诗经[M].于夯,吴京,译注.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4]王文元,王进颖.揭开《诗经·秦风》中篇章的创作地之谜[N].兰州晨报,200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