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芳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1520)
延安时期,刘少奇发表了很多文章,主要针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加以强化。虽然刘少奇没有写下专门的管理学专著,但其著作中随处都体现着科学的党员管理思想,主要包含三点:第一,刘少奇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认为干部只有长期“深入群众”,才能够得到群众的“信仰”。党的任务就是真正使群众获得利益。第二,重视干部的作用和训练。刘少奇认为,干部问题是党内的中心问题,“因为他们是直接实现党的政策与执行任务的人,是直接联系人民与士兵的人,如果他们不懂得政策,不了解任务,工作是无法做好的。”[1]405第三,刘少奇让广大党员认识到“中国党的理论准备,包括对于马列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及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把握”[1]363的重要意义,用伟大的理想和壮丽的事业调动党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对大学生党员的科学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在大学生队伍里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共识。其经历了从学籍、教学等的外在管理向启发大学生思维的内在管理方式的转变。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把人当成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到把人看作是教育的主动参与者。本文试将延安时期刘少奇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作一比较,以深化对两者的认识。
(一)当前高校越来越强调激发个人潜能为目的的管理,党支部的工作也注意保持吸引力、增强有效性,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此,不少学校设立党支部创新基金,每年有定额的投入,并由院系按比例配套,鼓励和支持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在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各党支部在工作方法上推陈出新,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刘少奇不管是早年领导白区的工人运动,还是后来进入到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始终密切联系和关怀人民群众。他在延安时期的多篇报告中都强调启发民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必须首先去启发民众的自动性,使民众了解他们有互相组织的必要,然后根据民众的这种自动性,给以推动、协助和引导,才能真正的组织民众。”[1]252并指出动员党内群众自主性的方法,即“扩大党内民主,以民主的精神、民主的原则办事”[1]475。
(二)当前国家的政策随着腾飞的现代化事业和由此产生的各项挑战而不断改善。很多高校结合形势,组织开展各种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我看十八大”,“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教育和征文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以及“两会”精神学习的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党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理解并掌握国家的政策方向,并有效地充实了党支部活动的内容,明显增强了党支部活动的思想性,巩固了党支部务实的工作作风。
刘少奇党员管理思想中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并要求全体党员面对具体的工作对象时,也应采取此作风。比如他认为,“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组织民众。”“民众并不是一样的人,而是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阶层和文化觉悟程度等。因此,要组织民众,就必须采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去组织,才能真正组织民众的多数。”[1]252他指出,应该注意到民众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组织和教育工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并曾多次在重要场所强调开展“切实的、不怕麻烦的、深入而活泼的工作”[1]223。除此之外他还指出,“要掌握今天中国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任务。根据今天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习惯的特别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1]245这些都充分的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
(三)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很注重各团体、各部门间的合作,学院间的党(团)支部、研究生会各部门间、各协会和研究生会间定期都会有联谊。在活动中,党员和干部可以交流学习和工作经验,也能了解其他部门和团体的运作。这种合作互利双赢,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党员的业务素质,丰富其经验;有利于培养党员的学习能力,彼此分享,共同提高;有利于整合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使党员在最少的时间内最大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刘少奇在强调党内团结时,也强调中国共产党应与其他民众团体和党派合作,并且十分重视群众自治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刘少奇非常尊重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在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十分注意党的团结和统一。对重大事情的决定,都尊重集体的意见。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为了整合各方力量以便更好地凝聚起来对日进行抗战,他号召“建立工会、农会及青年、妇女、儿童等群众团体,首先成立县工会、农会等筹备委员会”[1]195。这些团体的建立及其合作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战线,对于党工作的开展和政策的延续形成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中,很强调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各个学院都设有“党员活动日/周/月”,在此期间,党员会被组织起来做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在活动中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成为校园行动先锋,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同时,还在广大党员中进行“先进性教育”,学习各行各业“劳模”、“先进工作者”的光荣事迹,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刘少奇对党员的要求中有一条是“共产党员要起模范作用”[1]236。这个要求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时刻保持思想和政治上的先进性,以及作风和道德品德上的先进性。因为广大党员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非无产阶级思想,只有不断学习进步,以模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这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和普通群众的根本标志之一。
(五)当前高校在对党员的管理中越来越注重汇聚教育资源,这为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内容支持。以广西大学为例,除了党课、讲座、报告、主题教育活动外,还在学校主页上专门开辟多个窗口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学习实践活动”专栏,详细介绍各学院各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工作创新的情况;“党校在线”专栏里面设有时事聚焦、培训园地、文件学习、视听广场、网上考场/课堂,资料下载等窗口供学生们学习;雨无声网站的“思政天地”专门介绍时政热点、党建前沿、焦点专题等。这些网络平台汇聚了丰富多样的党建教育资源,形成声势,通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通过汇聚教育资源来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
刘少奇也强调汇聚教育资源,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及,但从他的诸多著作中不难看出此观点。比如他认为,为了提高干部与人民的民族觉悟及政治文化水平,就应该进行“广泛的教育工作。……大办学校与民众夜校”[1]336,当时的延安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学校的开办能够将这些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更有利于党员干部的培训和管理。
(一)刘少奇党员管理思想中的外部管理主要是指组织和纪律的管理。例如他认为,“我们党的结构……是几十万党员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的;是一个矛盾的结合,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有党的领袖和党员,有党的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党的这种组织结构使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否则就是‘乌合之众’了。”[1]382以及“提高铁的纪律”[1]212。刘澜涛在对刘少奇的回忆中提到他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中央正在讨论而还没有作出决定的事情,他从不随便对别人说。他对同志有意见,就摆到桌面上谈。”[2]在处理党内斗争问题上时,他更是身体力行,要求党员同志的自己也一样能做到。除此之外,刘少奇还十分注重党员的内部管理,即,其著作中多次提到的“自我修养”,如“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1]258论述的都是党员对自身的改造。“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实现共产主义,把世界改造成为共产主义世界,解放全人类。”[1]245由此可看出,刘少奇十分重视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革命经验、思想道德、优良作风、共产主义理想等的培养和塑造。
相反,当前大学生党员管理中对这些内容的指导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当前大学生党员管理也包含了内外部管理的要义,但二者的内容却有着较大差异。其内部管理指的是以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内容的自我管理,对研究生党员及干部的自身素质和领导艺术等方面的管理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入党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利益,缺乏为集体服务的奉献精神。愿意发号施令,不愿意受人领导,协作精神很差。外部管理则主要指的是学籍和规章制度的管理,而组织管理相对较为弱化。
(二)刘少奇党员管理思想中极其重视干部的“训练”,他认为,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关键是提高干部的水平”,“因为他们是直接实现党的政策与执行任务的人,是直接联系人民与士兵的人,如果他们不懂得政策,不了解任务,工作是无法做好的”[1]405。并对训练干部的方法作了很多规定。其次,还十分注重对干部进行“广泛的教育工作。不论对党员对群众均须切实教育,大办学校与民众夜校,提高干部与人民的民族觉悟及政治文化水平。”[1]336即,让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政治学习和工作方法的学习,对其自身素质进行管理。延安时期经常组织各级干部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并且反复做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全党在当时极其恶劣和复杂的形势下,思想和目标得到了统一。全党能够心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团结一致,一心一德地为其而努力奋斗。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政治理论素质却偏低,党性锻炼也很薄弱。学校很注重学生党员干部的选拔,但却十分形式化。长期以来,党员干部主要依靠学长和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传授,没有根据其特点和实际的进一步再教育,以及缺乏工作态度、技巧、方法和协作等方面的系统指导,导致党员干部的能力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三)刘少奇党员管理思想的目的是提高干部素质和部队的民族觉悟与政治觉悟,及“克服错误思想(主观主义及形式主义),发展革命理论”[1]373,“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以建立我党在华中群众中的深固基础。”[1]388而只有充分地对群众负责,真正使群众获得利益,才算完成党任务。并明确指出实现目标的方法,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1]470。刘少奇的“群众观点”贯穿其思想的方方面面,并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党的路线中。刘少奇曾多次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的故事告诫我党同志,要时刻保持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像安泰一样,在半空中被敌人勒死。
(四)刘少奇注重对犯错误的党员同志的管理和教育,这一点在指导晋冀豫工作的过程中就有很好的论述,“对那些犯错误的同志(尤其是新同志)采用同志的、诚恳的,甚至是温和与委婉的态度,爱护他,尊重他,细心地从原则上去分析他的错误,使他从原则上去了解错误与改正错误,这样反而常常是纠正同志错误的较好方法,常常能使同志心悦诚服地去改正错误,并能更兴奋地去为党工作。”[1]230后来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作《论党内斗争》的演讲时也专门论述这一内容,并指出了具体方法,认为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应“适当”,“要抓住中心,要着重最重要的问题,给以系统的明确的解释”[3]。且给予不服者以申诉的机会。这一点在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员管理中却几乎没有涉及。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党的政策、领导团体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并且那时的环境与当前安定繁荣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延安时期的党员多来自于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军人、工人、农民、进步的知识分子等,党员的知识结构相差很大;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党员,即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延安时期是为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当前高校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以便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延安时期教育和培训党员的方法主要是党校和马列学院,书籍报刊、自我学习等;而当前的管理方法却非常丰富,有高校党课、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讲座、网络等。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共产党员的党性、工作任务等从本质上来讲,却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改造的一个黄金期,通过对这一时期刘少奇党员管理思想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的比较说明:看问题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时代不同,具体任务不同,但是必须在坚持刘少奇管理思想核心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管理。
[1]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缅怀刘少奇》编辑组.缅怀刘少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55.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