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哲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中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
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赵文哲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中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建设特别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文化建设不应当仅停留在硬件设施的完善上,更应从奉献、学习、团结、科研等方面予以加强。而从精神、作风、专业等多方面进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
精神文化;奉献;学习;协作;科研
学校文化实际上就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学校成员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源动力。在当今的经济时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很容易将学校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的、直观的、易见成效的学校硬件设施的物质文化建设上。而无论是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还是从教育的本质来说,学校内涵方面与精神层次的构建与发展才是最根本的文化建设。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有无私奉的思想传统和实践承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原则,它更需要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首位,更能看出作为教师要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精神的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私奉献”是一种爱,是教师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无私爱护每一名学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各种物质诱惑下,能坚守一份清贫,能奉献一腔热忱,能保持一颗真心,是老师这份职业所必需的品质。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必备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最佳成效的根本保障。
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以无私奉献作为学校的精神基础。在奉献精神的培养方面,要形成“领导班子—中层领导—普通教师”的三级奉献精神传递网络。校长要率先垂范,在困难面前要挺身而出,在利益面前要礼让他人。在教师中,要形成讲奉献的良好风尚。对学校中无私奉献的典型人和事,要进行大力宣传和表扬,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崇尚奉献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相应工作的评比、总结、表彰等激励性措施的制度化建设,要从制度上形成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充分肯定、激励。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应归因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纵观当今教育,教师的这“一桶水”已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一个现代的教师,应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教师为“育人”终身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的“一桶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影响自己的学生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帮助他们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观念培养上,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客观条件上,学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学习条件,便于教师们的自我学习与专业水平提高。学校要促进教师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延伸自己的学习历程,开阔自己的教育教学视野,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师形成创新精神服务,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延伸人民受教育的机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执行者——教师,更应当率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无论是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来说,还是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来看,都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动;从学校文化建设来说,更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引导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勾画蓝图,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契机。让教师在创新中求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创新中受益,让学校在师生的创新中求发展,这是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更高境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仅靠教师个体的孤军奋战已越来越难,因此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如果教师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支持,势必削弱教育力量,而团结协作有利于教师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先生讲:“在注意发展学生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又必须十分强调集体的作用。当今的科学技术是一个集体的事业,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涉及的已不是20世纪初的一两个人,而是几十个,甚至于几百个人的协同工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身要注意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政策性和规范性调节,进行教育调节,心理调节。对教师来说,需要加强自身的人际修养,深刻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做改善人际关系的模范;在实践中,一切言行要有利于增进团结协作,有利于教书育人。与同事相处,要真心相交,真情相待,在平时要相敬,有困难要相助。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坦诚持重,平等待人。这是学校师生发展的源动力,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
在教师中倡导团结协作精神,不仅仅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承载的不仅有教授知识的任务,更要有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能不能拥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很重要的根源就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因此,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团结协作精神,不仅是教书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
很难想象,一个一盘散沙般的学校能够在教育教学上取得好的成绩,更不要说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了。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引导和激励教师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形成聚集强大前进能量的合力,引导教师形成在专业上竞争、在工作上协作的新型的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
无论是面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还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世界发展要应对各种挑战,学校的科研工作都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培育的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学习、科研、实践与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同时它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下,科研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新知识、交流经验的机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组织,不仅让教师领略了新知识,实践了新课程,而且拓展了新视野,获得了新感受,起到了引领、示范、传承的作用,对于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视野要更加开阔,如果教师的工作重点仅仅停留在应试技巧的传授上,那么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只能是片面的、肤浅的、短效的。真正要实践好新课程的要求,真正把教育工作当成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来抓,才能将教育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的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丰富的科研工作,是教师在不断地“实践—反思—研究—提升—再实践”路径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经验只有通过展示、交流,然后传承给其他人,才能发挥它的价值。骨干教师是业务精良、学识广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拥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先进的教育手段。科研实践,为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骨干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经验传承给一般教师提供了机会。科研实践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教师应该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为投身于教育教学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教师树立科研精神,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为学校形成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科研实践氛围,将科研实践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去落实,这是学校文化中最根本的质量保障,也是学校文化要着力建设的内容。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始终是学校最能体现深层底蕴、明晰学校追求、彰显学校理念的重要途径。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应高度重视无私奉献、终身学习、团结合作、科研实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建设,这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更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方略。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学校发展建设中一项固本培元的重要工程。
G46
A
1001-7836(2013)01-009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1.035
2012-05-22
赵文哲(1957-),男,辽宁凤城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