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职场自闭症

2013-04-12 00:00:00孙新合
妇女生活 2013年3期

刘海超再次提前下班回家,然后把自己反锁在卧室。他自以为做得很巧妙,殊不知,细心的母亲常爱梅早已发现,只是怕伤害他的自尊没有说什么。但是,眼看问题越来越严重,她不得不发话了:“海超,告诉妈妈,是不是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了?”听着母亲关爱的话语,看着母亲挚爱的眼神,刘海超委屈地说:“我不想上班,觉得单位的同事都不愿意和我来往,无聊得很,就让我在家吧。”

这样的回答着实让常爱梅震惊。好在她心理上已有所准备,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反常,这给了儿子莫大的安慰。在这种情况下,刘海超终于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三个月前是他部门主管的生日,为此,同事江山提前找到他说:“领导过生日,咱们怎么说也得表示一下,晚上大伙聚聚,商量送什么礼物,你也来吧。”作为入职不久的新人,这样的事自然无法拒绝,而且刘海超考虑到,将来的发展还需要领导的认可,所以,他当时就爽快答应了。

聚会点选在离公司不远的一个小饭店。酒足饭饱后,同事们开始讨论送什么礼物比较好。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刘海超却待在旁边插不上话。江山笑着对他说:“你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啊,别像个闷葫芦似的。”本来无心的一句话,却让刘海超陷入了困境。他是个脾气比较倔的人,认为做个有创意的活动来庆贺,比送个俗气的礼物强得多。可江山的话让他升起一股无名火:既然说我是闷葫芦,那我干脆就做个闷葫芦吧。结果,大伙商量完了有说有笑地前去买礼物,没人招呼他。他只好硬着头皮跟在江山后面离开了小饭店。

接下来的日子,刘海超变得更加郁闷。他明显成了部门里不受欢迎的人。再有聚会,没有人再提前告诉他,即使遇到工作上的讨论,也没有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自己也觉得参与不进去。慢慢地,他觉得与同事的距离越来越远,内心强烈的孤独感找不到地方发泄,只想找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静静待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孤立感越来越强烈,他只好多次找借口请假不上班或提前下班,至于同事的各种活动他更是懒得参与。

看着儿子痛苦的眼神,常爱梅的心里很不好受。她清楚地意识到,儿子患上了如今流行的职场自闭症。这种疾病的最明显表现是,平时行动独来独往,在工作场合总是很闷,不愿意和任何人多说话,总感觉自己与同事之间格格不入。时间久了,精神饱受折磨,还会影响到健康。因为一个很少与别人交流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情感上,往往都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遇到困难无人帮忙,有了压力很难得到及时缓解,所以身心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

考虑良久,常爱梅决定帮儿子走出误区。她找到了自己做心理医生的同学郑娟,希望她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郑娟说:“老同学,要说这事也有你的责任。”常爱梅听了一头雾水。郑娟耐心地分析道:“你整天告诉孩子,从农村走出来不容易,只有拼命学习,才能被社会认可,要少说多做。于是,这个观念在孩子脑子里扎了根,他习惯独自完成工作,有问题和困难自己扛。慢慢地,没人找他聊天,大小活动没他的份儿,他渐渐地便成了单位里的‘边缘人’。”

常爱梅认真听完后,焦急地问:“你说得很对,可是目前该怎么办?”郑娟很果断地说:“很简单,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要给他重新树立崭新的生活观念。让他明白,职场新人大多由于个性、年龄差异等因素无法融入集体,而导致被‘晾晒’。但绝不能自暴自弃,反而更要努力树立自信,多参加集体活动,以调整不良状态。不要因惧怕说错话而拒绝跟别人接触,只有积极融入才能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多参加自我成长课程,或是多阅读人际沟通、自信心训练方面的书籍,并在职场中加以实践。多找亲朋好友说说心里话,舒缓压力。”

通过郑娟的指导,常爱梅懂得了如何帮儿子快速走出自闭症的泥潭。两个月后,她发现儿子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都状态良好地上下班,还不时邀同事到家中做客,成了很受同事欢迎的人。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