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归因

2013-04-12 00:00:00豫妹
妇女生活 2013年4期

主持人语

归因,即归结事情的原因。通俗点讲,就是找到问题的答案,探究事情的根源,比如“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为什么会那么做”,“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等等。或许你会觉得“归因”这个词很生僻,跟幼儿教育也不搭界,其实不然。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或心理品质,大多取决于他们从小形成的归因方式。因此,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呼吁,应在孩子刚具备语言交流能力的时候,及早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归因方式。专家建议,家长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习积极的归因方式,凡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认定自己有能力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为此积极努力。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成功与失败,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并最终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教孩子多从自身找原因

(陈女士,34岁,某公司人事专员)

培养孩子正确的归因方式,我觉得要多引导孩子从自身找原因,也就是多从主观上找原因,而不是遇事就怪这怪那,这样孩子就容易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过错,并学会自己承担责任。我在女儿西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这一点。孩子学步的时候很容易摔倒,当孩子摔倒后,好多老人甚至不少年轻父母,都习惯这样哄孩子:“都怨这该死的地,怎么把我们宝宝摔倒了!”再比如孩子走路撞到了凳子上,有的家长也会“责怪”甚至“惩罚”凳子:“凳子好坏,撞疼了宝宝,该打!”抬脚就照凳子踹。这种“嫁祸”于物品或他人的归因方式,无疑会影响孩子,给孩子灌输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总是怪别人,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我在家长学校听课时,听专家提醒过,因此很注意这一点。

我家院子里有个小鱼池,西西很喜欢到鱼池边去喂鱼。因为鱼池边上有台阶,我多次提醒西西上下台阶要小心。可有一次,她急着和她姥爷出去玩,但又想在出门前喂喂鱼,便慌慌张张地往鱼池边上跑,脚下没留意,在台阶上摔倒了,膝盖都磕破了。她姥爷心疼她,用脚使劲踢那个台阶,说:“都怨这该死的台阶!西西不哭,姥爷帮你踢它!”我赶忙示意父亲不能这样,并抱起女儿一边安抚一边跟她讲:“妈妈知道西西磕疼了,可这不能怨台阶,是你自己太慌张,没留心脚下才摔倒的。之前妈妈提醒过你啊,上下台阶要小心,以后可要记住了,好吗?”女儿很乖地点了点头,渐渐止住了哭声。我觉得,让孩子学会凡事从自身找找原因,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女儿上幼儿园后,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我更注意引导她正确归因。比如,幼儿园举办童话剧大赛,他们班排演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西西扮演主角白雪公主,心里别提有多美了,一回到家就要求我陪她背台词,还信心满满地说要得第一名。可谁知上台表演时她却忘了台词,结果只获得了优秀奖。老师忍不住责备她:“西西小朋友怎么回事,关键时刻掉链子!” 西西又难过又委屈,哭着跟我说:“舞台灯光太刺眼了,穿着裙子太冷了,有个‘小矮人’做错了动作,才害得我接不上台词的……”我一听,觉得她小小年纪归因能力还挺强,一下子找出那么多失利的理由,可归因方式明显有问题,说的都是客观原因,没一条是主观原因,看样子还得提醒、引导她多从自身找原因。于是我耐心地跟她聊:“你说的这些原因都存在,可你想过没有,有没有你自己的原因呢?比如,你上台表演时是不是有点紧张?表演前的两三天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很熟练了,放松了练习?”女儿的情绪渐渐平复,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见她听进去了,我又继续点拨她:“你看别的小朋友,也站在灯光刺眼的舞台上,也会感觉到冷,你前面有个小朋友,表演时话筒还突然没声了,可人家也没出错啊,是不是主要责任还在自己呢?”

这样不断强化孩子凡事从自身找原因的意识,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向内”归因的思维方式,有了问题首先想自己的不足或过失,自己承担责任。就说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事吧,比如上幼儿园忘记了带东西,西西一般不会抱怨说我没帮她收拾好,而是说:“哎呀,我怎么忘了装进书包里!”早晨稍微磨蹭一会儿,去幼儿园迟到了,她也很少抱怨我不提醒她,而是让我把闹钟再提前一点,说:“我要早点起床就好了。”幼儿园布置“观察作业”,让画出5种大树的叶子、花、果实的形状并涂上颜色。因为有一定难度,好多孩子的作业都是家长帮忙完成的,而西西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因为做得不“完美”,没得到小红花。但让我欣慰的是,她没有抱怨作业太难,也没有抱怨我们没帮她,而是检讨自己观察得不够仔细,画得不够好,还说以后要多加练习……

我觉得,好的归因方式,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消极归因影响孩子的自信

(尹先生,35岁,某公司主管)

以前我对归因没什么概念,更不知道归因的正确与错误,也没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训斥儿子的话,以及管教孩子时的一些言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好在后来我有所醒悟。

我对儿子奇奇的管教比较严,态度也比较生硬,经常会忍不住训斥他。起先觉得儿子性格有点偏内向,在家话很少,经常不声不响,一个玩具能反复摆弄很久,不像别的男孩子那么调皮、好动、大胆,但我并没从我这里找原因,而是觉得孩子可能天生就内向,直到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到我们家家访。

那天真是凑巧了,我正在家训儿子。因为出差了一段时间,没能检查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回家一翻儿子的算术练习本,吃惊地发现儿子居然能把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算得那么好,甚至10以内的三个数相加,两个数相减,他的正确率也几乎百分之百……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不可能,儿子肯定是抄别人的,因为我知道儿子对算术不感兴趣,练习时总是很不耐烦。于是我一脸严肃地“审问”儿子:“这是你自己做的?不是隔壁小刚哥哥帮你做的吧?”因为之前他让隔壁上一年级的小刚帮他抄写过生字。儿子摇头。“是你自己做的?不可能!你今天不说清楚是谁帮你做的,就一直站在这儿,别想看电视。”我正在生气地训斥儿子,门铃响了,赶巧幼儿园老师来家访。我便把儿子的练习本递给老师,说了刚才的事情。老师肯定地说作业是奇奇自己做的,我顺口说:“那也是碰巧算对了,平时就没见他算算术这么顺溜过。”老师说:“不是碰巧算对了,而是奇奇认真听课,勤于练习的结果。”说着,老师摸了摸奇奇的头,问,“是吧奇奇?”奇奇点点头,看了一眼老师,一脸感激的表情。老师让奇奇先回自己屋去玩,然后跟我推心置腹地聊了起来。老师接着刚才的话题,跟我细细剖析,说:“你教育孩子时的归因方式有问题,先是怀疑作业不是孩子自己做的,进而又把原因归结为‘碰巧了’,而不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这是‘消极归因’,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信,还会让孩子渐渐形成不好的归因习惯。”接着老师又跟我说,特意来家访,就是想跟我谈谈奇奇的问题。她说,奇奇是个聪明而且爱动脑筋的孩子,在绘画、算术、手工等好多方面都很有潜质,但总是不敢表现,让他发言,他忽闪着眼睛就是不吱声,“其实我知道他会,他就是怯于开口。”老师说,“我认真了解过,奇奇的表现跟你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听奇奇说你经常骂他‘笨’,甚至说他‘没脑子’‘啥都不行’。有一次奇奇还问我,‘瞎猫碰上死耗子’是什么意思,我问他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他竟说:‘我画画得了奖,我爸说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老师,我爸是不是说我画得不好?’你可别小看这么顺嘴的一句话,经常这么贬损孩子,孩子在自我归因时就会认为自己不行,就会缺乏自信,遇事就容易退缩。”

我幡然悔悟,决定努力改变好贬损孩子的毛病,先自己学会积极地归因,然后对孩子正面引导。按照老师的指点,我先留意儿子的“闪光点”,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观念一转变,很快就有了新发现。有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到公园玩,妻子指着一棵银杏树说:“奇奇,你看,这是银杏树,银杏树的颜色是黄色的,别的树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奇奇脱口而出:“yellow(黄色)。”我和妻子都愣住了,异常惊讶,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儿子主动、正确的英语“脱口秀”!我马上对儿子竖起大拇指说:“奇奇真棒,能马上用英语说出树的颜色。”“这说明奇奇学英语很用心,所以反应很快。”这回我注意运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大概因为我很少夸孩子的缘故,奇奇很兴奋,一路上蹦蹦跳跳的。更让我高兴的是,从那以后,奇奇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还在幼儿园英语公开课上表演了《我是一只吵死人的鹦鹉》。老师一再夸奖他:“奇奇进步真大,不仅英语学得好,还敢表现了。”

好孩子真是夸出来的!如今我更加注意鼓励夸奖孩子,引导孩子积极归因,儿子也明显比以前自信、活跃了,明白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只要努力,也能把事情做好。我为儿子的变化感到欣慰,更加意识到正确归因的重要性。

给孩子的归因特点把把脉

(张教授,男,40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家长要想在家教过程中正确地把握、运用“归因教育”,首先要对归因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孩子自我归因的特点及规律有一定了解,只有家长自身的归因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引导孩子正确地归因。

有关归因的研究表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常常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以看出,能力和努力属于个人内部因素,而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属于外部因素。如果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能力强,很努力等,就会产生自豪感,信心十足,满足感较强;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则会产生侥幸心理,满足感较弱。如果孩子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不足、努力不够等,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太难、运气不好等,内疚感较少,会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如果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如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感到无望无助,会轻言放弃。由此可见,孩子能否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人,与他们习惯运用何种归因方式有直接关系。

具体到孩子归因方式的形成与特点,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大约3岁左右开始形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但学龄前儿童由于认知和视野的局限,会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高,容易低估困难。如果设置一个场景,在一项任务中一个人不如另一个人干得好,问孩子对此有何看法时,年幼的孩子会认为干得不好的人只要努力就会干得好。这时候的孩子大多比较乐观,因为他们还不能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精确区分。父母的耐心和鼓励会让孩子相信一切都会有好结果。4岁时,有些孩子会放弃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挑战,这些孩子常常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完成任务,失败后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4~6岁的孩子还无法区分成功与失败的多种原因,往往认为失败应该得到消极的反馈。这时候孩子的自我评价多半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所以家长积极的评价会有助于孩子树立信心。6岁之后的孩子,开始逐渐能够区别能力、努力和外在因素,会用更复杂的原因解释自己的表现。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其归因风格带来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有良好归因风格的孩子,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随着自己的不断努力而提高。面对失败时,他们会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太难,认为失败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这些孩子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学习总抱着认真的态度,并且总是很有毅力。而归因风格不良的孩子,对自己的表现总是持消极解释,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却不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当任务较难时,他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甚至试都不试就很快放弃,认为“我做不出来”或者“我不行”。

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应注重对孩子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孩子逐步摆脱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归因的能力。比如,当孩子做成了一件事,或者某个方面有进步时,先引导孩子自我评价,然后父母再给予点评。举例说,孩子最近算术有进步,可以先启发孩子自己找找进步的原因,像听课认真、多练习、开动脑筋等。然后,父母再引导孩子归因,明确告诉孩子这都证明他很努力,只要下工夫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再有,可以让孩子完成稍有难度的任务,反复给他积极的反馈,如“再加把劲就行了”。一旦孩子成功了,就继续给予积极的反馈,如“看来你很有这方面的潜能”,或者“这是你努力的成果”。让孩子认识到,成功来自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偶然因素。

总之,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有助于孩子积极面对人生,走向成功!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