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以统贯 举重而若轻

2013-04-12 00:00:00吴云辉
江西教育B 2013年3期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播下的应该是“种子”,让它在学生心里发芽、生长、蔓延、生根、开花、结果。也就是说,教学只需“点”播,不必和盘托出“芽叶”和“花果”。要做到这点,教学就要有度。过度讲解,已见“花果”,就无“萌蘖”效应可言了。那么,教师讲的“度”是什么呢?是“点到为止”。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株枝繁、叶茂、果硕的“大树”,那么,好的课堂切入点就是这样一颗“小种子”:虽“小”,却能得简便的教学路径,并且立片言而统贯,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提全目。好课,举重若轻;好课,简洁思辨。如何找寻这样的切入点,如何建构这样的课堂呢,特级教师张挥在教学中历练出了这样几手“绝招”。

一词立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师:刚才筛选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文中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被作者反复提及和强调,是哪一个词?

生:没有。

师:在文中一共出现几次?

生:3次。

师:可见反复提及,很是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强调语气读加点部分),听得出题目的潜台词是什么吗?

生:没有新闻。

师:没有新闻。不意味着就没有旧闻,没有的只是新闻。既然奥斯维辛是这么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没有新闻,从文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和解释吗?提示一下同学们,新闻讲究独特性,讲究新鲜。从这个角度出发,没有新闻,文章给了我们原因的暗示吗?

生:奥斯维辛惨案讲过了很多次。

生: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们特别恐怖。

师: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既然没有新闻,那它有什么?

(师生归纳得出:①牢房、毒气室、焚尸炉、鞭刑柱、长廊——它有的是集中营的罪证。②默默地迈着步子、浑身发抖、惊惧万分、长大了嘴巴……——有的是人们时经二十多年后依然震惊、害怕、恐惧的反应)

师:看到遗留尚且如此,如果看到真实场景又会怎样?

(师生继续归纳,得出:①每一个人——有的是作者与参观者得到同样的感受:同样震惊、同样窒息、同样愤怒的人类良知。②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儿童追逐,雏菊怒放——有的是奥斯维辛如今“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的担心)

师:这些“有”里面透露出什么?(师生共同明确:愤懑、控诉、感染、共鸣、深刻的揭露)

师:作者实际要呈现的是“有”还是”没有”?他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没有”?

生:强调“没有”是要引导你去关注它的“有”。

生:因为人们会追问:如果“没有”那“有”是什么?便于呈现“有”的事实,获得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

师:直接说出“有”来会怎样?

生:就没有了独特的效果。

师:现在从这个“没有”和“有”里明白了这篇新闻的独特和巧妙吧?

生:明白了。

……

赏析陆机在《文赋》中谈到为文之法:“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实教学亦然。张挥老师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精准而巧妙地抓住了标题中的“立骨”之词——“没有”。从这一“小切口”切入,并联系到“没有”的反面——“有”进行分析,由此统领并贯串全课,借助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对这篇新闻稿立意独特的特点巧妙地加以领会。课堂处理得轻松、简便、清爽。

独取一瓢(《雷雨》)

师:在《雷雨》中,侍萍说过一句话——“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在此前后一直都是用“你”或“老爷”称呼,忽而这一处用的却是“我们”,有何深意?为何不用“我”或“你”呢?

生:可以提示那时你、我在一起呢!

生:如用“我”,就没有我们在一起的暗示意思;如用“你”,就显得太直白了。

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洋火”,“洋火”即火柴,作者为什么单单提起这样一个“意象”?洋火跟下文提到的一件东西有关,是哪件东西?

生:衬衣——烧破了窟窿。

师:洋火可以用来干吗?

生:点火,点灯。

师:既然说到点灯,你想象一个场景——“灯下的侍萍”可能在干什么?

生:灯下的侍萍在一针一线地补衣服,也可能在绣梅花、绣“萍”字。

师:我们再想象一下,此时的周朴园可能在灯下干什么.

生:周朴园在灯下看报,也可能在看人——看缝补衣服的侍萍。

师: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一下,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分别说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师:这或许可以反过来帮我们进一步理解侍萍为什么强调“我们”了。那侍萍为什么不说灯或别的?

生:灯早已有之,跟三十年前在时间上不合。

生:灯的话语指向性太明显,表露太直白,不是侍萍的性格。

师:“我们”“洋火”虽仅两词,但可以让我们想象人物那种欲言又止而又欲罢不能、欲说还休而又“欲盖弥彰”的细腻内心和细微情态。这就是动作性语言,通过语言来展现人物激荡的内心世界!

……

赏析《红楼梦》第91回中宝玉有一句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是张老师处理《雷雨》一文教学的很好注释。《雷雨》是一座文学的高峰,课文虽只是一段节选,却是戏的精华,为人称道不已。其中能“兴观群怨”之处何止千万。高峰者,氤氲缭绕,风景无限,所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无论从哪里看去都会是一道风景。作为戏剧名篇,《雷雨》可资分析的地方很多,需要详讲的地方也很多,但张老师单从一个角度,即人物对话时侍萍说的一句话切入,重点分析“我们”和“洋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以此把握戏剧的动作性语言,并进而分析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真正收到“以一斑窥全豹,以一叶见满园”的教学效果。

迂回侧击(《包身工》)

师:在《包身工》中,包身工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课文对包身工的生活和劳动场景有诸多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但今天我们抛开这些对包身工正面描写的片段,单从包身工的“管理者”角度,侧面分析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在课文中哪些是包身工的“管理者”?

生:打杂的、带工老板。

生:老板娘、东洋婆、拿莫温。

生:还有小荡管等人。

师:都对。打杂的是怎样对待包身工的?

生:骂,而且是张嘴就骂,并且带有侮辱性,如骂包身工“猪猡”。

生:踢,在起床起得慢的包身工身上踢了几脚。

生:还有打,对生病的“芦柴棒”先是抓头发,后是狠命摔。

生:威吓,对还没起床的包身工动不动就说“揍你的”!

生:歧视,在他们眼中,包身工只能算是一群生物而不是人。

师:说得太好了。“只是生物不是人”,简单几个字就道清了包身工的生存状态。那么,老板娘呢?书上不是说当有些包身工没有盛到第一碗粥时,她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残粥,这难道做得不好吗?

生:当然不好,她刮的还有锅焦,这其实是没法吃的。

生:不仅冲的是自来水,而且还用梳了头的油手去搅拌。这也说明在老板娘的眼中,这些包身工和猪差不多。

师:那带工老板对包身工又如何?

生:在带工老板眼中,包身工只是赚钱的机器。包身工“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

生:对于在工作中出错的包身工,带工老板的态度是:“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

生:对于已经快被榨干的包身工,带工老板的态度是:“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生:对于写家书说真相的包身工,带工老板是扭头发,踢,打,掷,嚷,骂,而且还吊一个晚上。

师:不仅如此,在东洋婆、拿莫温、小荡管等人对包身工的行为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毒打、辱骂、压榨、恐吓、惩罚。我们无需关注太多,你看,仅仅从一个侧面,即从这些所谓的包身工的“管理者”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包身工非人的生存状态和悲惨的命运遭遇。

……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包身工的“管理者”是切入口,然而,张老师选的这个切入口相对于包身工而言是“宾”,却时刻指向着“主”——也就是包身工,可谓曲径通幽。对包身工“非人的生存状态和悲惨的命运遭遇”进行分析,是讲授《包身工》一文回避不了的重点。但如何处理才能出新、出奇、出巧,却显出施教者的功力。张挥老师抛开对包身工形象的正面分析,舍弃从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等入手的常规角度,另辟蹊径,采用迂回战术,从包身工的对立面——他们的“管理者”切入,旁敲侧击,非常巧妙地完成了对真正主角——包身工的形象特征、生存状态和命运遭遇的分析。(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