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句话,自由读一读。(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你着急了。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你在为大树担心。你体会得真好。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生读)
师: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请刚才在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在教室里一边飞一边询问着人们,寻找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生做小鸟,自由找伙伴练读)
师: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生读)
师:现在你们是小鸟,我来采访你们。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生:我心里很着急。
生:大树你在哪里呀?
……
师: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
生(齐):好朋友。
赏析《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内容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堂阅读教学课上,特级教师盛新凤如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多样化的阅读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可是,每到朗读课文时,学生就像小和尚念经一般,有口无心。其实,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不同,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盛老师先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句朗读,给了他们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句子朗读。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的兴趣,还愁学生不愿读吗?
2.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调动学生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家吴增基教授认为:教师的评语要改变过去千篇一律的做法,突出个性,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反映真实的情况。课堂评价语言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学问,好的课堂评价语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这堂课上,盛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四句评价无一重复,且富有个性化,准确、客观地指出了不同之处,既突出了个性差异,又使他们明确了目标,调动了学习热情。
3.趣味性的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情感。角色扮演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把它移植到阅读教学中来,要选取合适的时机 ,让学生担当课文里的某个角色进行表演 ,以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盛老师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扮演正焦急寻找朋友的小鸟,自由地“飞”在教室,不仅给了他们表演的舞台,还给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轻松地进入角色,体会小鸟焦急的心情。此外,课堂上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都期望表演能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的角色扮演正吻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使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4.新颖独特的采访,激起心灵的碰撞。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法郎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是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读白,是作者独特生活底蕴的艺术表现,它承载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可以说,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是作者创作的源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力,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创作。如何引导学生读懂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盛老师安排了新颖独特的采访节目:教师采访“小鸟”。在采访中,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感想,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碰撞,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呼之欲出。
没有讲解,没有灌输,没有说教,盛新凤老师的这堂阅读教学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及个性化的评价语言,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