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作文辅导用书的误区

2013-04-12 00:00:00王泽芳
江西教育B 2013年3期

一位语文教师提及过这样一件事:她班上学生每人都有2~3本作文辅导书,当布置一个作文题时,绝大多数学生不是仔细听老师的讲解,而是立即拿出辅导用书,寻找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范文,再进行简单的改动,就机械地抄写到自己的作文本里。交上来的作文,大多语言优美、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情节生动,让她感到自己的指导显得多余。

一次,她带着班上学生搞了一次实践活动,内容是到附近社区做环保活动,同学们动手清洁环境、搜集数据、走访调研……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回到班上后,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小结,然后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以这次实践活动为素材,写一篇纪实性文章,务必写得真实,字数600字左右,并且要求不能翻阅作文辅导用书。听了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了作文本,两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才完成三四百字,与平时作文状况迥异,而且语言枯涩,结构呆板,立意平庸,与先前的作文相比有天壤之别。亲身经历的事情,本应写得更亲切,更生动,更感人,而结果却是如此,不得不令人深思。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手中的作文辅导用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学生平时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推荐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但不能要求过多过高,每周研读一两千字即可,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记一些优美词句,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同时告诫学生,在看作文辅导用书时,不能仅仅追求情节刺激,而要进行知识积累,拓宽视野,为写作奠定基础。二是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将文本中的情境和自己身边的事联系起来,借用文中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故事,写身边的故事,养成写即兴小作文的习惯。三是阅读时指导学生注意发现别人优秀的写作技巧,慢慢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这些死的东西“活”起来,以后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当然,要走出作文辅导用书的误区,还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要在考试命题等诸方面进行改革。我们应牢固确立作文辅导用书只是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学生素材、训练学生思维的辅助性工具的观念,而不能是别的其他。(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