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使然

2013-04-12 00:00:00傅登顺
江西教育B 2013年3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有关语文知识学习的关键两处内容作了颠覆性修改,强调“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系统地讲解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一修订一是纠正因对实验稿课标提出的“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理解偏颇而导致淡化,甚至放弃语文知识学习的现象,二是把“随文学习”的内容从实验稿课标定的“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拓展为“必要的语文知识”,并指出了要避免的做法。2011年版课标进一步确立了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指明了语文知识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语文知识多以文本形式整体出现,只有限定在课程范畴内才能保障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人们容易聚焦在“学习运用”上,即对语文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而事实上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前提,否则它们就成了空中楼阁。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文本语境,离不开语文实践,这决定语文知识“随文学习”的必然性。

一、语文知识与课程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涉及的内容具有综合性之外,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以综合性面貌呈现的。如语文教材不采用自然学科以知识类别分类的编排形式,采用以阅读为核心,以课文为主体,以主题为单元的教材编写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吻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我们通常所指的语文知识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方面。其实这种分法是不够全面科学的,起码忽视了教育情境化和客观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是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外显特征,语文知识的学习要从文本语境整体出发,最终取得对文本语文知识的整体感悟和把握。否则容易导致语文知识学习和语言文字运用“两张皮”。在教学中应该选取多种文本中相同和不同的语文知识点展开教学,完成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要保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必须做到:一是严格贯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在文本中相遇,在语境中领悟,在运用中掌握”,成为一种以文本为背景和依托的语文知识随文学习。二是严格执行“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策略。每一篇课文都是多种语文知识的整合,但这不是一种随意的整合,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包含着作者介绍说明、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良苦用心,是作者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和思想灵魂的寄托。第一次“整体”虽是一种初步的整体感知,但不是肤浅的感知,应该把感知的重点聚焦到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部分”是一种分步、分块、分点精读体悟的过程,是一个走进文本深切体悟和欣赏的环节。第二次“整体”是一种跳出文本,从客观性整体感知与体悟转化为个性化整体感知与体悟,即进入语文知识及运用的内化进程。三是严格体现“熟知——模仿——运用”的运用程序。通过上述两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文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内化过程,但与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有距离,只有通过实践运用才能强化。因此,要让学生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模仿运用,如随堂练笔,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多种类型的活动,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并在运用过程中体会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语文应试教学过多关注陈述性知识而忽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状况。

二、语文知识与课程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等,强调的是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它不像自然学科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运用自如,语言运用的奥秘来自语文实践中的个性体悟,走的是熏陶感染之路,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体现实践出真知。语文实践主要包括文本阅读实践、语文知识学习的探索实践和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具体做法为:一是熟知文本内容形成个性体验。语文实践的初步阶段就是阅读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省自悟,首次接触文本就能获得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初步感悟,这也是为进一步形成个性化体悟和语感做铺垫。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辅导——诱导”的作用,使“先学后教,顺学而教,以学定教”更有效。二是模仿文本表达走向创新表达。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多年遵循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的必经环节。由阅读走向写作必须通过读写结合这座桥梁。也就是在熟知文本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通过随堂练笔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方法技巧,然后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大胆创新表达,抒发情感,实现由模仿走向创作的跨越。语文教学要大力倡导语文实践,就一定要防止脱离语境的纯技术性、纯技巧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修改病句,多年来教师习惯集中单项训练,训练后尽管学生对病句类型和范例滚瓜烂熟,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错字、错句不少。类似这种脱离语境的无效训练不能再重演。

三、语文知识与课程价值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语文课程的限制,就会像一匹信马由缰的野马,走到哪里算哪里。语文教学要遵从《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内容的包罗万象和语文知识的浩瀚无边,使语文教学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和可以实施教学的合理范围内进行,确保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和语文教学的稳定性。语文知识学习要追求语文课程价值。一是语文知识学习一定要符合课程目标。厘清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如教材中有的知识和内容是课程中没有规定的,就不一定需要教学,课程目标中有的要求教材中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的,教师就要设法补充,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做到“用教材教”向“教课程”和“教语文”转换。二是依据学段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目标的“缺位与越位”情况比较严重,至今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期目标向学段目标上移所致。《语文教学大纲》具体到学期目标,原教材优势是严格依据学期目标的语文知识体系来编排的,至于“教什么”教师不用担心和思考,只要把教材教好就可以了;《语文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学段目标,一个学段跨度两年,四个学期,要求教师自行分解学段目标,而教师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几乎是空白的,导致由于分解目标能力的欠缺,引发了从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单元、不同教材中确定实际最需要教什么不明的连锁反应。因此,教师要尽快努力充实课程知识,让语文教学回归到“教课程”“教语文”的轨道上来。三是有效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核心价值。2011年版课标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不仅淡化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而且把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突出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要经历“接受——实践——深化——落实”的漫长过程,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在教学中落实到位。

四、语文知识与教材体系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无论是“一标多本”还是“一标一本”,教材编写者始终在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语文教材是贯穿以课文为主体,以主题为单元为编写体系的,主要有两种编写思路:一种是以主题内容为单元,并形成单元之间的学习梯度;另一种是以语文知识为单元,并形成单元知识之间的学习梯度。现行语文教材多数是以主题内容为单元。文本内容和语文知识是一个组合体,内容离不开知识,知识需要文本来承载,所以语文教材编写有的以内容为明线,以知识为暗线,有的以知识为明线,以内容为暗线。关注、研究、领会编者意图是教师解读文本的重要出发点之一,要做到明线、暗线齐抓共管。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增添了“教科书编者”,这是重要的亮点之一,表明了语文教学要吻合教科书(教材),这也是语文知识“随文学习”重要依据之一。为了保证语文知识“随文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熟知教材文本的出处和修订过程。教师要充分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目的、情怀,认真解读文本,并通过原文与教材文本的比较,或删减、或补充、或调整、或节选等方面,进一步明确编者的意图,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准确有度地确定教学内容。二是努力用好文本并拓展延伸。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同时为了强化课程目标和内容,要从学情出发做好拓展延伸:一种是课堂中的拓展与延伸,如发现课文内容与学情之间的学习需求不很匹配,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和拓展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另一种向课外拓展延伸,“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推荐同主题、同类型的多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真正使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三是利用教材资源强化编者意图。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专题编写的,除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之外,还设计了“导语、注释、插图、小资料、小练笔、阅读链接、资料袋、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课后问题和练习”等教学内容,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提示、活动和强化。教师要善于揣摩这些内容,领会编者意图,利用好教材的这些资源,保证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实施。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语文知识学习和课文教学割裂开来,要么是语文知识集中强化训练,要么是借助文本中某一知识点而展开集中教学,要么借用所谓的标准化试卷反复练习。这些教学和训练导致学生掌握的多是语文陈述性知识,是不可取的。其实,义务教育各学段都有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要求,而且语文学习的黄金期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它们隐含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做到随文学习语文知识,才能保证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包含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感知与积累,更有利于他们由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转化。(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