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年近七旬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再显风采。他以朴素的手法、丰沛的情感,声情并茂地执教了《番茄太阳》一文,为在场的教师奉上了一场绿色、低碳、高效的语文教学盛宴,课堂上散发了浓浓的“语文味”,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听课者。
一、书是读出来的
师:谁来读第一段。(指名读)
师:读得很流利,我很欣赏你读的“灰暗无比”。同学们,本文作者卫宣利阿姨17岁的时候,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瘫痪了,躺在病床上,她一度消沉、悲观。由于跟家庭闹矛盾,她一个人跑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无依无靠,孤苦伶仃。那时她写道:“没有人知道,对于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而言,彻头彻尾的绝望是怎样一种感觉!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孤独,自卑。”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不幸的作者,心中会是什么感觉,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习。师再指名一生读)
师:同学们,书只有反复地读才能读好。老师也是读了好多遍才读好的。下面听老师读一遍。(师深情范读,生鼓掌。生练读,师再指名读)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
师:我还想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课文第十五到第十七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得有点味了。明明有救了,妈妈高兴啊,一定要把“高兴”读出来,听老师读。(师范读)练习练习,把“高兴”读出来。(生练习后师指名读)
师:把你的“高兴”写在脸上,微笑着读。(指名读,生脸上仍没有笑容)
师:先看我,对我笑一笑。(生微笑着看老师)
师:再听我读。你就是作者,要把你的感动告诉大家,用朗读告诉大家。(师再次范读,生再次练习。师指名读,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非常好,就要这样读。记住,书是读出来的。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于老师很重视朗读指导,无论教什么课文,他总是毫无例外地把指导朗读放在第一位,第一课时永远是不厌其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甚至几近呆板。他曾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在上述教学片段一中,于老师为了让学生读出“灰暗无比”的感觉,适时补充了作者卫宣利的相关文本资料。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有了正确的感受,再练习朗读时就注意了运用徐缓而低沉的语调。然而于老师还不满意,又示范朗读了一次,学生终有所悟。在片段二中,于老师为了让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反复示范,直到学生读出感情为止。于老师虽是大师,高山仰止,但他仍将朗读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在谈到备《番茄太阳》一课时,他说:“读好这一段话,我花了一个晚上,在上课前还在练习朗读,读着、读着,泪就流了出来,我偏过头去擦干,生怕别人笑话。”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于老师在《我怎样备课》中的一句话:“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口’‘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难怪他读得那么形神兼备!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朗读,自然容易入情入境。由此笔者认为,最好的朗读指导不是讲解读的技巧,而是教师情动于衷的示范。
师:文中“番茄太阳”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到“番茄太阳”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将含有“番茄太阳”的段落做上记号。(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生分别读第一、第二、第三处)
师:请大家好好想想,这三处“番茄太阳”有什么特殊含义,想好了,分别写在这三处文字的旁边。(生思考含义,作批注。师巡视,不时轻声作简略点评)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第一处“番茄太阳”表现了明明的天真、有趣。
生:第一处“番茄太阳”的意思是指明明心中的太阳、想象的太阳。
师:嗯,你和于老师想的一模一样。
生:第二处“番茄太阳”指的是明明的笑脸。
生:明明的笑脸像太阳带给我光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这两句话中看出来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
师:文中还有哪里写了明明的“笑”?
生:“每次从菜场经过都能看到那家人,夫妻俩忙碌,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师:还有呢?藏在哪?
生:“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师:对呀,这笑声感染了作者,使作者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光明。读一读八、九两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太阳。(生读后交流)
生:我觉得,作者写太阳,实际上是为了写明明,是为了写明明的笑脸像太阳一样给她带来温暖。
师:你说得非常好。所以说,味道在书里,味道在字里行间,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有所发现。
生:第三处“番茄太阳”是指明明乐观、开朗的心照亮了作者的心。
生:是指明明乐观、自信的精神。
师: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想不想看看?
生:想。
(投影出示教师的批注)
师:指明明的爱心,具有爱心的“番茄太阳”更亮、更温暖。这爱心是关照,是同情。这种爱是无私的,是爱的传递。
赏析于老师的课堂看似简单随意,其实是对文本内容删繁就简、大胆取舍的结果,即:舍去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突出重点的。就《番茄太阳》而言,于老师主要抓住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品词析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其他内容则基本舍去不提,体现了“舍得”的智慧。批注式阅读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正如他对学生所言:“做记号、加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读书要做记号,记号是思维的痕迹。”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三处含“番茄太阳”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并作批注。在交流批注时,于老师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感受给予尊重、肯定、表扬,并引向深入,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写太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将写作知识寓于阅读教学之中。令笔者赞叹的是,他当场向学生出示自己的批注,这既是对学生批注内容的示范(因为老师发现学生对“番茄太阳”第三处含义体会不够全面),更是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引导。
二、字是练出来的
师:今天于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番茄太阳》,伸出手跟老师写课题。(生书空)“番”字注意撇捺伸得要平一些,“田”要写得扁一点;“茄”字上窄下宽,注意“口”的位置,要写在“力”的中上部。
师:下面我们来写字。(出示生字,师带领生读帖,生书空,描红,写字,师巡视指点)
(师指名板演。师生评价,师用红笔圈画写得好的字)
师:老师在课前也练了几遍生字,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用投影出示一张自己写的字)
师: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可我觉得写得不够好,所以我又练写了一遍。(师用投影出示另一张写的生字)
师:这一次是不是感觉更好一点?
生:是的。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字是练出来的——于永正。说一遍。
生:字是练出来的——于永正。
赏析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曾几何时,许多学校也曾兴起写字之风,每天设有专门的写字课。然而,实际坚持每天练字的学校有几所?把写字纳入学生考察内容的学校又有几所?“提笔就是练字”说起来容易,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做到还真不易。在观摩课中重视教学生写字,于老师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从写课题开始,于老师就指导学生学写字,让笔者真正体会到了“提笔就是练字”的内涵。他说:“字是练出来的。”于老师一丝不苟,从读帖、描红到仿写,耐心引导学生发现、练习、评价。最后,他向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两次练字,这是有效的教学策略,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老师的字之所以写得这么好,是因为勤于练习,精益求精。如果像老师一样,也可以把字写好!这就是教育家,这就是大德无形的教育方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可以说胜过一切言语。
“咬定读写不放松,立根原在语文中。”在于老师《番茄太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华丽的铺陈,感觉不到多媒体的视觉冲击,看到的是简约的教学目标、简明的教学内容、简洁的教学环节、简练的教学方式,感觉到的是不简单的教育思想。于老师用最经济的方式取得了最高效的成果。他的课堂启示我们:只有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以语文的方式表达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书是读出来的。”让我们的学生多读读书吧,因为味道在书中。“字是练出来的。”让我们的学生多练练字吧,因为民族文化就蕴含在汉字里。(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