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很多很广泛,尽管他们个体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但是处于青春年少的他们,爱唱爱跳是他们的共性。毫无疑问,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动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就会很顺利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探索、合作,并使他们在求知、探索和合作中产生满足的情绪和体验。那么,具体怎样才能把初中生的爱唱爱跳等共同的兴趣爱好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呢?本文选取两个课例,试着说明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抓住时机读懂学生的兴趣要求,从而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案例一:语文课上居然有学生在哼歌
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上课伊始,我刚板书课题,还没来得及导入新课,竟然有学生小声哼唱起来,转身一看,歌声出自于一贯比较调皮的徐强同学。我的目光向徐强直奔而去,徐强的目光不经意间和我对撞了一下,他赶紧将视线移开,本想批评他,可是,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他并没有恶意捣乱课堂的本意。我记得曾有一段时间,一位教师将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改编成了化学原理,并用于课堂教学,化学版《青花瓷》还受到学生热捧和部分家长、教师欢迎。而本词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本来确实被谱成了歌曲。
这本是一瞬间的事,意念在我脑海中连闪,我决定改变教学预设——
我问:“刚才听到有同学在唱这首词,难道大家对这首词熟悉?”
“当然熟悉。”学生齐声回答。
“这也是一首歌。”有学生说;“很好听很抒情的一首歌。”有学生在补充……大家七嘴八舌,显然对这首歌很感兴趣。
“老师,我们先来唱唱这首歌,好吗?”有学生提出了要求。
“好啊,那大家推荐谁来唱啊?”学生提出的这个要求正合我意,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表示同意了。
“陆婷!陆婷!”很多女生像绕口令一样喊了出来。
“徐强!徐强!”男生也不示弱,同样齐声推荐。
陆婷?我有些吃惊,陆婷性格内向,平时不多说话,即便说话也细声细气的,课堂上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这就是我所熟悉的陆婷。这一刻,我又忽然对陆婷感到如此陌生,看来,还是同学们了解她更多,我这个做老师的,对学生了解不够啊!
男生一致推荐徐强,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意外。要知道,平时的徐强可以算班上的一个问题学生,成绩较差,违纪违规的时候多。
陆婷的脸一下子红了,但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她终于站了起来,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明月几时有”——陆婷唱的第一句就显示了她甜美的嗓音,虽然是清唱,可也把我们全班都吸引住了。
接着,她非常投入地唱了下去,似乎完全忘却了羞涩和拘谨,忘记了自己还身处教室。在座位上,她不由自主的身姿轻摇,手势也本能地配合着,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这哪里还是我平时所见所知的陆婷,这时的她分明是一个时髦的歌手。
陆婷唱完,大家情不自禁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她。我对音乐可是个外行,可也受到较强的感染,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
我说这首歌是女生唱的,可能不适合男生吧,有男生立即反对,并说这首歌有张学友版的,也很好听。我虽然还有些疑惑,还是同意了男生们的要求。
徐强的胆子可比陆婷大得多,他很大方地站起来,说唱就唱,嗓音很有磁性,应该有几分张学友的风格。徐强唱完后,同样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我用《苕溪渔隐丛话》对该词的评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引入了新课。这首词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因为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心情都非常愉快。
我庆幸,在上课开始时没有刻意批评徐强。下课时,我表扬徐强给了老师创意,然后才有了这节语文课。我发现,徐强的脸上出现少有的羞赧,并伴着那么点自豪。
初中阶段还有一些诗词被谱曲或者部分词句被歌曲所引用,学生非常感兴趣,这种“歌曲资源”只有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学科要通过改编教学内容才能成为歌谣教给学生。经历过这次教学后,我一般都没有再浪费这种大好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不埋没班上的“歌唱人才”。事实表明,并非语文课堂上的“唱”就成了音乐课,适时适当适宜地“唱”,反而让语文味变浓,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并且,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有一些诗词和文言句子被学生引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案例二:学生提议“在课堂上表演才过瘾”
教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第一课时后,居然有好几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上节课的“我”和“妈妈”分角色朗读读得真好,但感觉还不过瘾,如果表演出来,会更有劲。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我不是没有想过,因为考虑到需要准备的时间长,我只安排了分角色朗读,现在既然学生提出要表演,我也就顺应了“民意”。
在学生推选好人物角色(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妈妈)后,我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写了三件事:一是“今天”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一是“上个星期”万芳仗义相助,一是“昨天”我送万芳木雕。那么,在表演时,是按照课文的顺序还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讨论,大家最后决定在表演时将这三件事按时间还原,主要根据应按这里的“顺叙”,而课文是“插叙”,这样,学生对记叙事情的“顺叙”和“插叙”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再就是,人物角色加上“旁白”和“景物(比如扮演小树)”,最多不过10个人,难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只当观众?经过集思广益,大家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一段剧情之后,让其余的同学及时反馈,评点评点演员的演技如何,有何优点或不足,说说为什么,如何改进。
下一节语文课,学生表演的效果比较好,具体过程不再赘述,只例举“今天”父母逼我要回木雕这件事的几处学生点评:
生1:“我”和“妈妈”的神态对比恰如其分,表现了“我”的恐慌心理和“妈妈”的咄咄逼人。
生2:“爸爸”的出场演得很好,但后来的语气没能继续坚持,“火上浇油”还做得不够。
生3:“奶奶”上场只说了一句话,这里是不是可以处理灵活点,再让她说一两句,再表现她的“无可奈何”的样子。
生4:“万芳”边跑边喊时可以挥挥手的。
……
学生点评,一方面使所有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了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从而领悟作者的匠心,让表演不仅有戏的味道,更有语文课的味道。
初中语文还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比如《狼》《皇帝的新装》等具有故事性的课文,不管学生表演得怎样,通过他们的表演兴趣,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在表演过程中,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不断提高。
在课堂上,学生还可能会要求画画、辩论、演讲和看电影等等,如果教师读懂了学生的这些兴趣,就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相机引导,适当调控,满足学生的需要,把语文课变得更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同时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