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孩子真幸福

2013-04-12 00:00:00罗继远李胜蓝熊义勇廖肇银
江西教育B 2013年1期

吉安市吉州区永叔路实验小学是一所于2003年改制的国有民办小学,现有学生600多人,其中全日制寄宿生110人,全是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改制之前,永叔路实验小学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全校只有学生200余人。通过调查论证,为满足一些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希望在校寄宿的愿望,区政府和教育局决定将永叔路小学改为国有民办学校,更名为永叔路实验小学。原有校舍仍为国有资产,学校具有办学自主权,教师由学校自主招聘。教育部门没有给学校划分招生范围,由学校自主招生。

改制之初,学校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学校,让每一位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一位老师享受职业的成功和幸福,在成就每个人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的再发展。学校以“立人为本,成人于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服务树形象,质量求生存,特色树品牌,创新显活力”为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教育价值和师生的生命质量。在市区公办小学强校林立,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师资、生源、教学设备都有保障的优势面前,这所国有民办小学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严重的挑战。

九年过去了,如今的永叔路实验小学,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市区令人瞩目的名校、强校。在谢家森校长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校园,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美观、小巧玲珑、赏心悦目。校园占地面积不足11亩,但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绿化面积约占校园面积的40%。操场虽然不大,但铺设了一条60米的塑胶跑道,配备了一些常用的体育锻炼器材。全校15个教学班,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室的布置既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又能体现不同班级的文化特色,每个教室都有图书角和设计精美的学习园地,让人感到书香扑鼻、文气袭人。

随后,记者还参观了多功能厅、电脑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食堂和学生宿舍。值得称赞的是,学生寝室如同军营,生活用品摆放有序、线条齐整,被子叠得棱角分明,毛巾一条线,茶杯、水桶一条线,鞋子、衣服一条线,连牙刷的朝向都整齐划一。据谢校长介绍,寝室内务都是学生自己整理,连全托学生中20余名一年级的孩子都养成了整理生活用品的好习惯。从六楼下来时,记者不时用手摸摸楼梯扶手、窗户、阳台,都一尘不染。校园的整洁卫生,折射出学校管理的精细。

校容校貌仅仅是学校的外观,永叔路实验小学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做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学校荣获吉州区“综合素质测试优秀奖”称号,是全区几十所中小学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二是教学质量优异,主科会考独占鳌头。学校在2011年全区小学毕业会考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优秀率和总平均分居全区之首,且荣获全区“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奖”称号,而全区共有7所学校参加评估,获优秀奖的学校仅此一所。

在采访中,区教育局宋卫民副局长介绍说:“与一些公办学校相比,永叔路实验小学的生源素质相对要薄弱一点,但这所学校在管理方面很有特色,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

谢鹃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在教师座谈会上,她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孩子真幸福……”

吉安既有红色的革命历史,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孕育了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形成了光照千秋的井冈山精神。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等历史名人,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红色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永叔路实验小学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学校先后带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了让学生了解井冈山斗争和赣南苏区革命斗争为主题的红色之旅;让学生了解吉安名人、古村和本地文化特色为主题的“走进庐陵文化”之旅。全校600余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先后到井冈山茨坪、兴国、三湾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在井冈山茨坪,学生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居,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敬献花圈;在黄洋界纪念碑前诵《西江月·井冈山》,观松涛云海;到兴国参观将军广场,聆听开国将领和苏区斗争的故事,朗诵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战中写下的《梅岭三章》。通过红色之旅,让学生掀开一幅幅井冈山斗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期壮怀激烈的革命画卷,从而深刻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走进庐陵文化”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先后参观了文天祥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杨万里故居和梁必业、梁兴初将军的家乡渼陂、钓源古村以及吉州窑遗址、毛泽东祖籍吉水八都毛家村……每到一处之前,学校先布置中高年级学生在网上搜集当地历史和名人的相关资料。实地参观时,学生不但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还用画笔勾勒出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回到学校,他们再用绘本把所见所闻精心描绘出来,还进行当地名人诗文朗诵比赛。通过红色之旅和庐陵文化之旅,理想和信念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植根、萌芽。在文人才气、家乡山水的熏陶下,学生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品德变得更加高尚,人文素养不断升华。

为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我是小管家活动”中,带学生到银行自助存取款机上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如何存款、取款;在“超市大赢家”活动中,让学生用10元钱到超市购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价廉物美,让学生学会购物、理财;在“图书漂流”活动中,让学生互换图书,扩大阅读面。在“跳蚤市场”活动中,让学生把家里不用的物品拿到学校,在各班教室和走廊上摆摊设点,标价出售,卖出之后再从其他同学手中买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体验买卖的乐趣。学生还把在“跳蚤市场”上赚来的钱捐给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汶川地震后,全校学生向红十字会捐款高达两万元。“跳蚤市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营意识、理财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为了响应市政府“建设繁荣秀美新吉安”的号召,永叔路实验小学发动学生开展“绿色食品和白色垃圾污染”的社会调查,让他们了解到市区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损身心健康的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写成调查报告,提出环保和食品安全建议,并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唤起市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自己的健康意识,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校园周边的社区,常常出现来自永叔路实验小学的“环保小卫士”,给附近的社区、街道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股清新的空气。

永叔路实验小学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特长的主阵地。学校的第二课堂有六个保障措施:一是时间保障,每周二、四下午4时~5时为活动时间;二是活动项目多,学校共开设了21个兴趣组,如绘本、彩铅画、手工制作、围棋、象棋、跆拳道、舞蹈、书法、乒乓球等,每名学生根据爱好选择,做到全员参与;三是规定了各项目的活动地点;四是每个项目都有固定的指导老师,既有本校的,也有外聘的;五是每次活动都有专人检查记录,第二天公布检查情况;六是每学期要对各活动小组的训练效果进行考核。每到活动时间,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生龙活虎。

在参观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时,记者看到跆拳道组的学生出拳抬脚虎虎生威,乒乓球组的学生打得风生水起,手工制作组学生的作品栩栩如生。在绘本组,指导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讲完故事后,指导老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用一幅幅图画表现出来,还要在图画下面配上文字说明。看着学生现场完成的作品,记者不禁感慨:“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吗?真是栩栩如生!”

在绘本兴趣小组,我们还见到了一些学生平时的绘本作品,有的多达几十张,有反映红色之旅的,有参观古村的,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旅游的,还有反映童话故事情节的,丰富多彩。这些绘本,无论线条、色彩、文字都显得有特色、有情趣,图文并茂,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除了第二课堂开设的特长训练项目之外,学校还开展了“五会”教育:人人会写一手好字(每天中午起床后,写10分钟铅笔字或钢笔字);人人会经典诵读(每天早上用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每个年级编写了《与诗共舞》校本课程教材),人人会珠心算,人人会吹奏口琴,人人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每天早上要求用英语跟老师打招呼,每天教会学生一句口语)。

为向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特长的舞台,学校每年的上半年举行六一艺术节,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及各项读书、绘画比赛,进行特长展示,要求人人有节目,还邀请家长到学校观摩文艺汇演和才艺、特长展示;每年的下半年开展体育节,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和入场仪式,组织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亲子游戏,要求人人有运动项目,还邀请家长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做亲子游戏。由于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称赞,连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也千里迢迢赶来参加艺术节或体育节。通过观摩,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多,且多为寄宿生,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职工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责任。他们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还要当好学生生活中的保姆。

“2003年刚改制时,学校生源从零开始,为吸引生源,我们挨家挨户去宣传,发宣传单。有过这种经历之后,我们对来本校读书的学生特别珍惜,不管他是顽皮生还是学困生,我们都如获至宝。为了取得家长的信任,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爱心。学生进来之后,尽可能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因为流失一个学生,就是流失一份信任。”谢鹃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三(1)班40个学生中有12个是全托生,有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全托。如学生戴鸿智的父母都在北京,一年只回来看一次孩子,在吉安一个亲戚都没有。一年级时,戴鸿智不愿来学校,想和父母一起去北京,刚住校时,天天哭。刘丹老师对他倍加关爱,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或安排到他要好的同学家里去玩,让他学习安心、生活开心。戴鸿智的家长说:“孩子在这里读书让我们很放心。”宋卫民副局长告诉记者:“有些老师双休日要管好班上二十几个父母都不在吉安的留守儿童,并带学生到外面去玩,让学生感受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里的老师不是父母但胜似父母。”

为了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学校所有教师都建立了班级博客、QQ群。教师们还经常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让住校的留守儿童在QQ上与父母视频交流,缩短了家长、学校与子女时空和心灵的距离,成为家校合作、家校互动的重要窗口。

谢鹃老师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截至记者采访时,她已经给所带学生的家长写了99封信,通过书信让家长及时了解小孩在班上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建立了班级博客。家长和学生只要每天进入谢老师的博客,就能看到班上的班级故事、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如何运用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等信息。

王胜龙老师从教有20多年,曾在深圳当过老师。他高兴地说:“这个学校的学生特别喜欢看书,各个班级都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风气,学生在学校一有时间就看书,连在教室外等候分餐时也站着看书,学生就像一个个小书虫,书香校园氛围非常浓厚。”在三(3)班教室,我们看到一块“小书虫”中队的牌子,黑板上方赫然写着:闻着书香成长。

学校全日制寄宿生在校学习生活非常充实、愉快,每天6:20起床,6:40晨练,7:00进教室晨诵。放学后,老师带学生活动、游玩,晚饭后看动画片。19:00~20:00做一个小时作业,然后吃点水果进寝室,21:00由班上的值日老师照料睡觉。生活上,每天有教职工的细心照料,伙食每餐有营养师提供美味、营养的餐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不用家长操心,难怪在外打工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全部托付给学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在当地大学任教的教师都愿意把子女送到永叔路实验小学就读,因为他们看重学校的素质教育,看上了这所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2012年6月,学校被授予“江西省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整体推进改革首批研究基地”的称号。学校培养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后劲足,深受初中教师欢迎,如2011年毕业生陈启航,在吉安一中初中部就读,上学期期末考试得了年级总分第一名;2005年毕业的程晨曼同学在吉安二中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吉州区获奖的学生仅此1人。

在永叔路实验小学,记者听到了春天的脚步,看到了理想教育的雏形;在学生身上,记者看到了素质教育闪烁的光芒;在这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3岁、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教师身上,记者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学生、对社会、对家长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学校领导身上,记者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不断创新,对素质教育理念执着追求,躬身实践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就是让这所学校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jxjydxb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