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主题确立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

2013-04-12 00:00:00王树华
江西教育B 2013年11期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在识字教学领域有专门的研究,长期致力于对话教学的探索,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50多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修订版,一以贯之。在课标2011年版“基本理念”“教学建议”以及“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等多处有关的论述中,我们强烈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的创造等决定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行进与质量。

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远没有成为“主旋律”,仍然是在倡导中。究其原因,还是教学思想比较保守,教学内容比较模糊,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要想真正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决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效果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研读主题的确立。因为研读主题也就是文本探究学习所围绕的主题,它可能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项核心目标要求。它引领着学习方向,决定着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影响着学习质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并不是说让他们自由随意地读读、说说就可以的。学生阅读兴趣需要激发,问题意识需要挖掘,深度理解需要引领,感受体会需要交流,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而这必须依据具体内容,有具体的媒介和抓手。在研究性学习中研读主题就是这个媒介和抓手。

一篇文本的学习一般确立一个研读主题,至多不能超过两个。确立研读主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依据文本特点、服务学生需要、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研读主题有没有情趣,深度是否恰当,具备不具备开放性,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研读主题必须充满情趣,保证自主

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自立性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也不可代替的。每个学习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每个学习主体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自律性指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在认识领域中表现为自觉学习,在行为领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学习。

为了保证自主的实现,研读主题必须充满情趣。情趣不是指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要求研读主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学习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的这种需要被激发时,自主就有了可能,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独立的、不可替代的阅读实践中去。如《将相和》讲述的是流传千百年的人物传记故事,廉頗、蔺相如性格鲜明,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勇敢无畏、深明大义、知错必改等诸多传统美德。我设计了“编对联评人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故事编撰三副对联,分别评价蔺相如、廉頗以及他俩之间的关系。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用对联评价历史人物相得益彰。这个研读主题营造了恰当的情境,构筑了探究的平台,成就了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因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编对联是多么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事。一看到这个主题,他们就特别兴奋,表现出强烈的尝试欲望,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独具特色的对话,在反复斟酌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评蔺相如——秦王侵犯仗势欺人,相如迎战寸步不让。横批:针锋相对;评廉颇——争名夺利心不甘,寻隙侮辱挑事端。横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评价两人——顾全大局巷内有意避让,幡然悔悟相府诚心认罪。横批:将相和好。像这样经过潜心读书、咬文嚼字、思辨推敲后创造的对联有几十副,展现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在这样的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积极体悟传统文化,陶治情操,培育智慧,充分展现自主,表现了独立、不可替代和自我建构的特性。

二、研读主题要能各展所长,促进合作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体学习,没有个体的独特思考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合作的高成效。合作学习最核心的要素是互助,每个个体要能够展示所长,在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互补共进。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很重要,过程更有价值。设计研读主题时除了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导向,还得考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探究的空间,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研读主题要有明显的层次空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关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组织合作学习。如《白鹭》是一篇散文诗,全文以诗一般的语言勾画了白鹭外形精巧、水田钓鱼、树顶瞭望、黄昏低飞的图景。在教学时本着“以诗学诗,以情育情”的思路,我确立了“品读课文,创作诗词”的探究主题:阅读文本,根据内容和情境创造一首描写白鹭的诗(或词)。提示:可以创作古体诗,也可以创作现代诗,或根据歌曲翻新填词也行;创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两人或三人一组合作完成。这样的设计就是考虑了学生有不同的爱好,诗、词、歌曲允许选择,可以自由组合,通过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合作能力超出想象。他们很快根据爱好、特点两三人一组,在小组初步创作的基础上,还会找到班上有特长的“才子”给予帮助。比如哪个同学在押韵方面出色,哪个同学在韵律方面出色,哪个同学会选曲等。自发的互助学习成为课堂上最生动的场景,小组内合作,组与组合作,请教者真诚,帮助者热心,合作学习在全班积极、深入地展开着。结果,学生有的写五言、七言绝句,有的模仿写词曲,有的写现代诗,还有的借曲填上歌词进行演唱,出现不少好作品。如:写五言绝句《白鹭》的:“身穿玉羽衣,水田白鲢觅。悠然登高眺,展翅黄昏低。”写词《天净沙 咏白鹭》的:“白蓑铁喙青脚,增减一点不好,活鱼嘴中紧咬,无人可傲,黄昏时,悠闲翱。”说唱词《我喜欢你,白鹭》的:“白璧无瑕的蓑毛,多纯净!亭亭玉立的姿态,多帅气!小树绝顶的瞭望,多美妙!黄昏偶尔的散步,多悠然!哼哼哈哈,纯净,帅气,美妙,悠然,我喜欢!哼哼哈哈,纯净,帅气,美妙,悠然,我喜欢!”在创作的过程中,提炼主题、确定文体、遣词造句、讨论修改等是多向对话、不断内化的结果,文本的意义呈现新的内涵。学生在兴奋和惊喜中各自展示才华,品尝成功,彼此欣赏,共同提升。在汇报交流对话阶段,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真诚评点互动,反复润色修改,在既宽松又紧张的氛围里,大家都处在“亢奋”中,洋溢的诗情与个性令人称奇、叫绝,表现出来的合作品质弥足珍贵。这一切都得益于研读主题的层次性,给不同的个体有展示的机会。

三、研读主题必须留有空间,深化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探索空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保证学习效果,研读主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如果研读主题只是围绕知识或情节提出要求,答案简单或唯一,学生无需深入思考便可得出结论,而且一人说罢众人休,这就失去了研读的价值,也就无法保证自主探究的质量。研读主题的广度指围绕该研读主题学习时,探究内容应该是可选择的,探究方式应该是自由的,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多元的;研读主题的深度是指学习需要整合知识情感等基础经验,经过深入思考、系列探究和自主建构,甚至合作学习才能有所成果。当然,这里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制的,要有恰当的目标控制,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也不可晦涩繁难,不知所云。在有着合理广度和深度的研读主题调控下的学习活动,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亲历探究过程,取得个体独特的研究成果,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上所述《将相和》一文“编对联评人物”研读主题的探究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为适当: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精读什么、细读什么、略读什么,由个体决定;从什么角度评述廉頗、蔺相如,不受限制——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以褒扬,可以贬抑。因此不论学习基础如何,每个学生都编撰了对联。交流的对联表述各不相同,学习真正成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重点是学习,不是研究。看一个研读主题的优劣更应该看其促进学习的效能,即在围绕主题的探究过程中有没有真正“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是有利于“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一个精彩的探究性学习,从表面上看是在研究探寻结果,实质上是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语言练习。从学生角度看是有情有趣的活动,从教师角度审视必须是目标明确的语文实践。如上述《白鹭》一课的研读学习,创作诗词是显性要求,而隐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了创作,得潜心阅读文本,揣摩字词的意思,分析段落关系,感悟、提炼、概括,理解“白鹭”;为了创作,得主动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比较、迁移,学习表达。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布局、反复推敲、讨论修改能有效促进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培养想象力。这样具有适当广度和深度的开放性研读主题才具有生命力,这样致力于学生发展的语文实践才是高效的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割裂的,除了有各自的内涵外,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没有自主根本谈不上合作,没有自主也没有探究可言,而合作和探究往往互相伴随,也是自主的生动体现。在合适的研读主题下的研究性学习一定会使学生自主性更强,合作更广泛,探究更深入。我们呼唤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希冀研读主题的设计和确立能够得到加倍重视,期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