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搏兔,贵在迅猛;飞鸢剪掠,美在轻盈。如何上好一节课,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个答案,可以讲出一千个道理。我想,上好一堂课需要举重若轻。举重若轻,就是把厚重的内容教得简便,把沉重的课堂变得轻松。举重若轻不仅是技巧、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股气度,一份大智若愚的智慧。
要举重若轻,就要卸下课前课下的千斤重负。你也许对生活不满。也许琐事成堆,也许牢骚满腹,但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请你把它拦之门外!从教20多年,我常有种深刻的体会: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纯真、渴望的脸,顿觉精神抖擞。
要举重若轻,就要淡看荣辱得失,去除私心杂念。“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少一分复杂,多一分单纯。一个心有戚戚、耿耿在怀、常相计较的人,心都很累,又如何能做到轻松上课?评上特级教师后,有人不止一次地向我请教上好课的秘诀,我总是回答:“心思单纯即可。”其实,单纯就是自在,单纯就是减负,单纯就是聚焦,单纯就是举重若轻。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交流。但这个交流首先是人的交流,其次才是围绕课程的交流。好的课堂,轻松的课堂,就是要把学生当人看,当真正的人看。哪怕站在你面前的人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有这么一个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课堂上,一位教师提问的时候,台下有一名学生总是举手,可这位教师叫起他来的时候,他却答不上来,引得其他学生窃笑不己。
这位教师找到他,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叫他傻瓜。于是,这位教师就和他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就高高地举起左手,不会的时候就举起右手。渐渐地,这名学生举起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回答出的课堂提问也越来越好。这个原本可能在嘲笑中沉沦的孩子也由—名“差生”转变成了一名好学生。
对于这件事,我们也许会有自己“得意”的处理方法:有的教师会给学生讲些名人故事和大道理,更干脆就是送孩子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名言;有的教师会在班上宣布,今后谁也不许嘲笑别人,要相互尊重、爱护;还有的教师会告知这名学生有心理障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鼓励他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但这一切都不如那位教师与学生的约定来得那么轻松自然,那么体现人文情怀,从意识深处包含对人的尊重!所有的细节完全是在理解、协商、对等、民主中进行,不露声色、了无痕迹,对孩子的心灵的保护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地步!
举重若轻,你还得有简便的教学路径。什么是简便的教学路径呢?立片言而统贯之,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提全目。记得在江西省首届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另辟蹊径抓住了标题中的“没有”一词, 由此切入,并联系到“没有”的反义词——“有”,对其进行分析,由此统领并贯串全课,借助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对这篇新闻稿立意独特巧妙的领会。课堂处理得简单而又清爽。
要举重若轻,还要有欢喜。很多课上得失败源于人的拘谨。因此,课堂上,你不妨卖个关子,抖个包袱,来段幽默。幽默不是浅薄,幽默恰恰是人生的大智慧。有了这样的大智慧,何愁课堂不能轻松?
记得有一次上课,讲《咬文嚼字》一文,我设计了一个通过给文章拟副标题的方式来进行概括训练的活动。为激励学生积极响应,我幽默地对学生说:“你们的标题如果拟得好的话,我将把你们拟的副标题‘发表’到——”说到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黑板上。”结果,惹得满堂哄笑。然后,我在正标题的下面写了一个破折号,转过身,用手指着破折号的后面又对同学们说:“我在这里虚席以待!”整个课堂好不快活!
举重若轻,你还要学会借力!鲁迅的《祝福》是篇经典课文。上这一课,如果还是老调重弹,就没有新意。但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小说里有个过场人物“阿牛”被人忽略,我提出并与备课组同事探讨,引发他们热烈的反响。同事们集思广益不断丰富了我的思路。我旧课新教,得众智之捷径。后来,我还把这个案例整理成文发表了。(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