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

2013-04-12 00:00:00朱玉娟
江西教育B 2013年2期

参加工作已有18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书岁月,我仿佛看见那个初登讲台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女孩,那个每天耐心上好每一节课的老师,那个激情飞扬、一脸无惧的赛课选手,那个为一个错误而责怪不已的后悔者……

成长的引路灯

教师成长的黄金期是刚参加工作的头五年。这五年,我没有虚度年华,因为来到了一所好学校,遇见了一位好领导。

十月,我来到高安市第五小学报到。由于学校语文、数学科目已安排好了老师,我就成了一名“杂工”。哪个部门需要人或者哪位老师请假,我就顶上。第一个学期,我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历史、地理。每一次“代课”前,卢亚萍校长都会亲自找我谈话,告诉我所教科目该注意什么,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卢校长耐心地讲,我虚心地听。这一谈一听中,我慢慢不再害怕站在讲台上,不害怕学生看我的眼神……

我一直记得参赛的第一堂课《三只白鹤》。这是学校对语文教师的课堂考核。一说是“考”,心理难免紧张:我不是语文教师,加入他们语文教师的队伍参赛,能赢吗?要是分数太低,别人会不会笑话我不自量力?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卢校长对我说:“你的普通话很好,声音也好听,要相信自己,这不正是向大家证明你能力的好机会吗?”

在她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放下了思想包袱,结果我上的那节课的效果很好。后来,还选派我去参加市里的赛课。

成长的催化剂

18年来,我外出学习了很多次。到底去过多少地方、听了多少课,我已记不清了。但我依然记得每次外出学习,早早在会场等候的迫切,详细记录每节课的过程,晚上细细品味课的精彩,回来后精心准备一堂汇报课或讲座。这些宝贵的经历,正是促进我教育成长的催化剂。

还记得在九江第一次见到于永正老师的心情,那就像歌迷见着了刘德华一样激动。于老师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那堂课伊始,于老师的一笔一画足见他深厚的功底,一言一行彰显大师的智慧,一举一动总是那么和蔼可亲。他的亲切、幽默、随和和实实在在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精彩和身为语文教师的魅力。

外出学习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教学思想熔炼、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视野拓展的好机会。外出学习回来后,在全校上一次外出汇报课,撰写一篇外出学习心得体会,经过不断咀嚼和内化、理解和把握、感悟和运用,可以借他山之石,促教师成长,完善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成长的必需品

关于阅读,有人会说,参加工作了,没时间读书;有人会说,所教知识是小学阶段的,信手拈来,不用再读书也能教;还有人会说,专业书籍太专业,提不起兴趣来阅读……不论是何种原因,阅读好像与教师渐行渐远了。

有兴趣或想阅读的老师,可能还有一种困惑:该选择什么书籍来阅读?我读书没有选择,手边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朋友介绍的书,想方设法买来读。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能够与书为伴,埋头于书海之中。广泛阅读,夯实了我的语文功底;读名师论文,点燃了我进行教学反思的激情;读学生习作,让我和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对话。

教师这份职业,常常要求我们成为多面手,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敏锐的儿童心理洞察能力等,这些知识不是我们在学校里能学到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博览群书。在博览群书中,我们要学会提炼、整合有用的信息,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才能厚积薄发。

成长的助力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每天的教学工作圆满完成,作为教师,我们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备课。这就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了解,也就无法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18年,一路走来,有苦有甜,但当回首时,苦亦是甜。相信,现在的苦,亦会是以后的甜!(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