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之教

2013-04-12 00:00:00黄行福
江西教育B 2013年2期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看一遍,然后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不用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一议,互相交流。(生看课文,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我认为课文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用教。

师:说说理由。

生:作者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海水含盐量高,如“135.46亿吨氯化纳、63.07亿吨氯化钙”,还有“各种盐占死海全部海水23%~25%”等,这些说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可以不用教。

师:这个同学说得有道理,课文里这些数字说明和它的作用的确一看就明白。不过如果不教的话,有关的一些知识你们是不是能够掌握,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如课后练习中还要求区别确数和约数,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这些知识不教行吗?

生:我认为行。

师:哦,你挺自信,好样的!认为可以不教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看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似乎还缺少一点自信。(指一不举手的学生)你是认为还要教的,是吗?

生:我想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

师:确数和约数你能区别吗?(生点头)那你说说看,刚才那个同学从课文里找出的那些数据是确数还是约数?

生:是确数。

师:你能找一个约数的例子说说吗?

生:“传说大约两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这些就都是约数。

师:找得很对嘛!约数在表达上都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你知道是些什么吗?

生:一般都用“大约”“左右”“上下”这类词。

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能表示约数吗?

生:我想也行。

师:请举个例子,最好能造个句子。

……

师:好极了!关于约数的知识你掌握得很好嘛,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是不是?

生:是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确数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那么用约数是不是说得不准确呢?

生:约数和确数相比较当然不够准确。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有的时候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师:怎么会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能举个例子吗?

生:(思索片刻)比如要我现在说出您的年龄,我只能说大约六七十岁,(众笑)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实际年龄是多少。如果我肯定地说您65岁,而您实际上不是65岁,那不是反而不准确了吗?

师:言之有理啊!大家还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

生:练习题中要求区别课文中三个“死” 字的含义,我认为这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对,课题《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刚才同学们都已说过,(指一开始审题)不必再重复了。那“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中的“死”字的含义呢?

生:是“干涸”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对的?

生:我看了下边注解上的注音。(众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

生: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但你要说出理由来,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你们在语文课上没学过,比如“游弋”和“谕告”。

生:“游弋” 虽然没学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 也没学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终身老师。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有些词结合上下文都不难理解。

赏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钱梦龙老师的教学主张。这里有一个核心的、主导性的观念,那就是教师的作用在于“导”。而导在哪、如何导是很有学问的,导中蕴含着智慧。

比如导在哪,这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钱老师以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导在学生需要明白处,导在思维模糊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考点。很显然,这是学生需要彻底弄明白的知识点。在《死海不死》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又是一个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就可以理解的内容。

再说如何导,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来导还是由学生提出问题。钱老师的做法很明确,由学生提出来。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钱老师讲究提问的艺术,提出“要求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用教”,引发学生提问。用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表面上看教师的存在好像被边缘化了,没看到所起的作用有多大,都是学生在交流。其实,这正是钱老师的高明之处,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在不言之教处。如从课后练习题入手,这本身就是导的切入口,同时,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从课后练习题入手抓课文重点和训练重点的方法。在教学中,他不多的几句话,有巧妙的引导,有充分的肯定,有热情的鼓励,有真实的疑问,有真诚的尊重,也有读书习惯的培养,这就是教师导的艺术和导的作用。

从上述教学片段来看,钱老师虽话语不多却句句落在实处,唱主角的依然是学生。不教之教,本身就在教,这是更加高明、艺术化了的教。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钱老师教的过程,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钻研,让他们通过努力使心智得到发展,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让学生感到亲切、自主、舒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钱老师的“不教”之“教”,真谛正在于此。(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