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演绎生动课堂

2013-04-12 00:00:00郭清红
江西教育B 2013年2期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难堪的场面,作为最有情感、最具灵性的语文学科,屡见学生兴趣不浓厚,精神不饱满,语文课在学生们眼中变得索然无味。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如何才能让情感成为课堂中一曲动听的旋律呢?

师先动情情始生。要想感动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能够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共鸣,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追求诗意、高效的课堂。以下是窦桂梅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开场白:

师:(引子)“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这便引出了你们所见的——

生:《水浒传》一百零八将部分之人士。

师:今天先表一人,此人东京汴梁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的年纪。官至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此人姓甚名谁?

生:林冲!

师:让我们好好朗读题目!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打”。)

师:(点评)如闻其声!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林冲”。)

师:(点评)如见其人!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洪教头”。)

师:(点评)打的不是别人,就是这“洪教头”!

师:好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就像读题目一样,逐字逐句地,细细地朗读这篇千古文章。

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再配上现代化的影音技术,无疑对学生把握人物性格、了解课文背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是“师先动情情始生”。

品词入境悟真情。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情感是不能靠传授灌输的,而应是学生自发生成的,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品词感悟,从而产生共鸣。那么如何在与文本对话中激发学生情感呢?入境品词,将文字符号还原成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画面,当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便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这里的“胡尘”难道仅仅是金兵马蹄扬起的尘土吗?(播放一段马蹄和哀叫的声音)

师:这是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这是金兵嗒嗒的践踏声,你仿佛看到这战马践踏向了哪,践踏向了谁?那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我仿佛看到战马践踏向了一个个村庄,老百姓的财产被洗劫一空。

生:我仿佛看到战马践踏向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顿时孩子哇哇啼哭。

……

“胡尘”二字看似貌不惊人,却写尽了遗民之苦、金兵之罪、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但如果不加以想象,学生很难体会到如此丰富的信息。教师先播放一段音乐,创设战火纷飞、哀声遍野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那是怎样的画面。画面出,则情感生。想象远,则情感浓。入情入境,放飞想象,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高招。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当然,激情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地流露。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