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重在“开放”

2013-04-12 00:00:00朱忠玉
江西教育B 2013年2期

当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小学语文教学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而应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开放教材,激发实践兴趣。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雷打不动的教着语文“教材”,这显然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设法不把课文等同于教材,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提高语文素养,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在总结课文时提出:“孙膑用计谋战胜强大的齐威王后,齐威王会怎样对待他呢?”学生们一听,兴趣盎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等时机成熟时,教师抛出悬念:欲知孙膑命运究竟如何?请看《上下五千年》或《东周列国志》。这样,教师于不动声色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由课内自然向课外延伸。

开放课堂,丰富实践内容。开放课堂,就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不断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的内容。首先是课前开放,增加实践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我们要大胆地把语文实践的触角伸向课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交流。如学习《长征》一文时,教师预先布置“话说长征”的专题作业,学生带着课前搜集和整理的大量信息投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加。其次是课堂中开放,提高实践能力。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一方面,教师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变单调的读书、答问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质疑、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实际,创造条件,走出课堂。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们把学生带出教室,边看边讲,边观察边体会。这样的教学比单纯在教室里口述或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形象、生动得多。再就是课后开放,养成实践习惯。倡导课后开放,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语文实践的习惯,不断巩固、提高、运用所学语文知识。

开放课程,拓展实践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努力创设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出长江、黄河、北京、延安……促使他们复习有关地理知识;教学《桂林山水》时,可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面,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色彩美。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课改要求,积极创新,大胆实践,让语文课程切实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和大量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新世纪中英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