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情绪和对学习内容积极探索的倾向。 当发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时,教师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可有的时候,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兴趣并没有产生交集,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心理,解读兴趣密码,进行科学的教学调整。
一、根据年龄特征读懂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外在表现明显,他们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表现积极、专注的神情,积极讨论和发言,甚至把手举到老师鼻子底下,当有这样的举动发生时,教师可以体察到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高涨的。反之,也能明显地体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一位教师在二年级语文《荷叶圆圆》的生字教学时,照例采用以往的生字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同桌互读,全班检查读等,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每课相同的识字形式积极性不高,有的同学在全班读时只是跟着张张嘴并没有发出声音,个别同学眼睛看着别处,嘴巴跟着大家发音。这位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拿出生字卡片,问:“同学们看着卡片做口型不出声,老师能猜出你读的是什么,相信吗?”学生对这样的形式觉得很有趣,都投入到了看卡片做口型的游戏中,接下来老师做口型,学生猜。在你读我猜,你猜我读的过程中巩固识字。以上教学,正是教师读懂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了他们喜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的需求,应趣而改,使学生学得有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年级学生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因此,很多时候他们会顺应老师的“拍子”,隐藏自己真正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观察表象背后的真相,减少“伪兴趣”的发生。我们常常在一些课堂上听见老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都“颇感兴趣”地问了起来,有的时候是明知故问,如学《詹天佑》时学生问:“我想知道詹天佑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有的时候是多多益善,漫天发问,如学习《钓鱼的启示》时问:“谁钓鱼?在什么时候钓鱼?钓了什么鱼?有什么启示?”有很多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过一遍课文后就已知道了。可是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敢怀疑,难道不是为了配合老师而想,获得老师的肯定,学生才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这时,教师要舍得放弃“虚假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在“愤”与“悱”之时,提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同样是教学《钓鱼的启示》,另一位教师在板书课题时,问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结合课题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接着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课文哪部分写钓鱼?哪部分写启示?如果要在中间加一个词,就能把整件事说完整了,你会加哪个词?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充足的时间再读读课文的这三个部分,看看哪一部分你最感兴趣,做好批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让学生经过理性思考,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符合高年级学生渴望尊重和实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兴趣才是“真兴趣”。
二、根据思维发展读懂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读懂学生的兴趣。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后有一个小练笔习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学生对完成这项小练笔不感兴趣,完成的质量也不高,多是停留在编故事内容的层面,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目标。课后分析原因,发现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感性经验,又难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以模仿的范例,只好“瞎编”一通。
经过多次研读教材,决定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和课文片段的示范作用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学生小练笔的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第二幅插图,这是朝鲜人民含泪送别志愿军的场面,图上画了约20位朝鲜人民,有文中写到的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还有老大爷、大叔、大哥哥、小弟弟等,他们有的捧着苹果,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挥着鲜花,有的扬着帽子,依依不舍与志愿军惜别。然后请学生从中选择一位朝鲜人民,观察他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与志愿军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感人故事。最后模仿课文前三段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以祈使句开头劝说亲人回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中间列举典型事例,说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结尾:以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中朝深厚情谊的感情:“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把小练笔与看图观察和模仿课文鲜明的表达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让抽象的言语加工有了丰富的表象材料为基础,教师读懂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实现了“有趣”与“有效”的联通。
三、根据情感变化读懂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情感变化快,直接兴趣大于间接兴趣,教师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去重视这个特点,读懂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走向对课程的深层次的间接兴趣。比如语文学习,不仅要识字写字,还要让学生喜欢汉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引导他们对汉字的造字特点发生兴趣等,除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独立阅读,还要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这种情感变化对学生今后形成某一方面的学习志趣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变化,读懂了学生的兴趣。他用故事串起教学——李白写下《望庐山瀑布》的故事、唐朝中期诗人徐凝与李白比试写下《庐山瀑布》的故事、宋朝大诗人苏轼读了李白与徐凝分别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后,提笔写了《戏徐凝庐山瀑布》一诗的故事。学生听故事,读诗句,比诗风,悟诗情,不仅体会到了《望庐山瀑布》那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还对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有了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在教师的引领下,由一首诗到一位诗人,由一位诗人到一种诗风,由一位诗人到几位诗人,由一首诗到一段佳话,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受到诗歌的熏陶,播下文化的种子,或许会将他们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向更深处。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做到成功地激发兴趣,教师就要去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心理,解读兴趣密码,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