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露玄机

2013-04-12 00:00:00黄富忠
江西教育B 2013年2期

兴趣指兴致,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然而这种兴趣在课堂上出现,又与课堂无关时,我们又该如何呢?

教师对学生兴趣的认识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现”,发现兴趣只是知道学生喜欢干什么;第二个层次是“读懂”,是指能有效利用兴趣后面隐藏的对课堂有用的因素。

《菜根谭》云:“成佛不难妙在心转,西方不远一念之间。”只要我们真正读懂学生的兴趣,勤于“心转”,那么,让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粘合,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一念”之产生,有赖于教师对学生行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读懂兴趣,才能相得益彰

学生的兴趣,或是他引以为自豪的擅长内容,或是他滋润心灵的精神寄托,所以他总会在学习、生活中不经意给表现出来。在课堂上也不例外,作为教师都有这种体验,当课堂谈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时,学生的兴奋点就点燃了,课堂马上活跃起来。

但我们不应该静止看待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兴趣后面还隐藏着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因素。有的人兴趣爱好是唱歌,那么也许这个兴趣后面就是善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善于朗读课文……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正要的东西吗?

常香猗,是我班上的学生,坐第一排,在老师的眼皮底下。然而我上语文课时,我发现她竟然在画画!当时我正在讲《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内容,联系到了一个高考题中的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正在讲解“咽”在诗中的妙处: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我一边说着,一边让学生做笔记。然而低头一看,常湘猗在画画,画的是同桌听课时的肖像。坐在第一排,可以说是无畏无惧了。我克制了一下冒上来的火气,惩罚性的要她在黑板上画出“泉声咽危石”的图画,本以为她会画不出,会畏缩,我正好趁机批评她:“画得不怎样,课又没有听到。”但没有想到,她大大方方地走到黑板上画了起来,不仅景物与诗意相符,而且还画出“静”的感觉。我恍然有上当的感觉:她在借机展示自己画画的才能。

然而我也从她的兴趣中读出了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因素。我还读出她具有很强的想象能力,把文字转化为图画,需要对文字的深刻认识,否则她体会不出“静”的意境;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否则画笔之下,不可能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画得惟妙惟肖。

从兴趣中,我也就知道她在学习语文时,诗歌“炼字”题,应该是她擅长的,于是提问,就可以多提这方面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她表现自己的存在,又能强化她学习语文时的联想想象能力,增加她学习语文的信心。这正符合罗森塔尔效应的原理。于是我要求她画《再别康桥》《雨巷》的意境图,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她听课更加认真了,我问原因,她说:“懂了诗歌意思,才能更好地画画。”

学生的兴趣与我的课堂终于相得益彰了。学生懂得了绘画与诗歌教学的关系,更加认真了;而教师的课堂则因为学生的绘画,增色不少。

读懂兴趣,才能其乐融融

学生的兴趣,是他们注意力高度关注之点;课堂的趣味,是与学生兴趣契合的结果。当我们课堂上发现学生忙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致使课堂沉闷时,我们就要调整教学思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机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堂课至少要给予学生一次从兴趣中体验快乐的机会。当看到学生写歌词、看窗外打篮球、观远山等行为时,你调整课堂氛围的时机就到了。

文言文是枯燥的,在教授文言文时,我发现平时听课认真的胡珊,在草稿上写起了《high歌》的歌词,我知道她喜欢唱歌,但她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分过心,今天却写起了歌词“……就跟着一起来,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她无意识地写着的话,让我读出她的心已经神飞窗外。

在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做着他喜欢做的事情时,说明我没有吸引住学生。“是我的课堂过于沉闷了。”一个念头闪入我的脑海。此时我正讲到“而记游者甚众”。于是我想到了学生的一个兴趣点——游玩,而且喜欢在景点处写“在此一游”,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

师:“古人游山玩水,有记游的习惯,走至亭间,于柱上题诗;行至庙宇,于壁上题词。这样才有了很多名诗佳作,比如有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生:“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据说李白行至此间,曾叹曰:‘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古人记游题雅诗,知道石猴记游题什么吗?”

生皆愕然:“石猴题什么?”

有人悟到:“题孙大圣到此一游。”

众生笑,师说:“是啊,在五指山游览,除了‘孙大圣到此一游’,还附带了一泡尿。大不雅也。”

生笑,师忽然说:“在座各位,游览之后,可学古人题诗,可学石猴题‘一游’,也可学王安石题‘记’。我们可不能退化成猴,一游加一尿啊。可是我们已经有同学在桌上书写‘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了’。”眼光适时朝向胡珊同学,她马上心有所悟。

由愕然到发声而笑,从“李白——孙悟空——到此一游”,到歌词,所有的联想都指向了学习的兴趣点,同时扣住“记游”以便于收回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课堂到此时才开始活跃,而我还回应了胡珊写流行歌曲透露的心思。

读懂兴趣,才能先声夺人

一堂好课,能在学生走神之前,就拉住学生;一堂好课,能在学生沉闷之前,就享受思维的快乐。所以上课时,就要从行动中读懂学生的兴趣,用先声夺人之法将学生从上一节课的思维引入自己的课堂。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前摄效应,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比如前一堂上的是数学课,那么当我们上语文课时,数学思维就会对语文课产生干扰。而且这时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演算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我就碰上了这回事。

打了预备铃,发现学生们还沉浸在上一节数学课的思维之中,虽然手上拿的是语文书,旁边却是数学草稿,头虽然抬着,眼却瞟着计算题。这是我上《记念刘和珍君》时碰到的情况。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鲁迅的文章,走入课文情境,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我教的是一个理科班,他们的兴趣在于推理,要他们做数学,他们会高兴得用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出答案,却不愿意去读课文。“推理”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我决定从“破案”入手吸引学生,让学生从数字推理中摆脱出来,这不是强制,而是从兴趣入手。

于是我从课文第五部分的情境入手,设计了如下课堂问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破一个上个世纪遗留的案件,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课文第五部分,揭示了段祺瑞执政府虐杀学生的真相,然而鲁迅并没有亲历虐杀场面,他说有“尸骸”为证,你们能从“尸骸”弹痕中推导出是如何“虐杀”的吗?比如“从背部入”说明什么?

生1:从“背部”射入,说明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说明敌人是包围状态,针对这次游行,段政府是有预谋的要杀戮学生。

生2:这颗子弹竟然斜穿心肺,说明子弹有很强大的力量,也说明开枪者就在附近,是一种近距离的射杀。说明敌人的凶残。

生3:她们是去执政府请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说“罗网”,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请愿队伍去之前已埋伏了杀手,有人从背后偷偷开枪,“暗箭难防”。

生4:“暗箭难防”不一定很准确,因为在咱们前面的介绍中,段政府诬蔑这一次惨案的发生缘由是游行队伍“冲击军警”,政府军被迫做出反击。这反击显然是公开的,这次反击导致死伤200多人。证明不是暗杀,而是一次疯狂的滥杀。

师:那么张静淑“中了四弹”、杨德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又分别可以推导出什么呢?

……

“破案”二字,对于兴趣在于推理的理科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讨论,数学练习被放在一边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锁定在课本上。

这堂课老师并没有按顺序从第一段讲起,而是以第五节遇难真相的破解为中心,然后辐射到其他段落,因为其他段落都是因“遇难真相”而展开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读懂学生兴趣,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从行为中看到兴趣之外的东西,找到对课堂教学有利的因素,以便提高教学效果。要读懂兴趣,就不能停留在兴趣表面,而要分析出学生的相关能力,辅助课堂教学;分析出学生的心理、情绪,以调节课堂氛围;分析出课堂切入点, 上出高效课堂!(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