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剩饭管理学

2013-04-12 00:00:00金雯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3期

从环保的角度,倒掉一碗饭比扔掉一堆塑料制品的罪恶感要小一些,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剩饭不出三天就会腐烂降解。但是,长期关注香港的食物浪费、垃圾处理的独立记者陈晓蕾说:“如果你吃一盒叉烧饭,十块叉烧只吃了七块,你死了,七年后已经化为白骨,可是你吃剩的三块叉烧,埋在填埋区域十年都不化。”

在韩国,厨余(注:剩饭剩菜)有九成会被再利用,被制成肥料,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以发电。在中国台湾,有四分之一的厨余被回收,台北市达到四成。除了回收,韩国与中国台湾都通过征收垃圾费来控制垃圾总量。从2012年7月10日起,广州也开始在试点小区实行垃圾按袋计量收费,居民要为超量的垃圾埋单。对于这一项环保政策,广州市民几乎一边倒地反对。

陈晓蕾说,这是正常的反应,市民既然交了钱,必然会问政府怎么用这些钱。政府既然收了钱,如果管理不到位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垃圾收费之前需要解决的。“环保是一个很生活的题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来处理,而不只是颁布某条法令。处理厨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关键是让市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处理。”

曾经在日本研究过有效微生物的刘家强成立了“微生物技术小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日语“发酵”的意思),用于分解厨余。本土Bokashi的价格相对低廉,厨余发酵后可以用作肥料,而且使用本土Bokashi,发酵过程中不会有异味,特别适合在屋顶种菜的家庭。

香港的很多食品经销商为了减少库存费用,会将卖不好的食品整批丢掉。比如,面包太脆,影响了口感,就会被丢掉。乐饷社(注:香港唯一的一间食物银行,致力于收集并重新分配剩余食物给有需要的人士。)与很多商会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商会就能找到进口商,将这些面包要过来,由慈善团体送到弱势人群手中。

惜食堂(注:香港的一家慈善机构)主要回收酒店的厨余,他们有自己的食品安全专家,确保厨余的食用安全。陈晓蕾说,其实由酒店捐出来的食物并不是客人吃剩的,而是厨房多准备的。比如,酒店一天做12个派,正常的消费量大概是10个,剩下的两个预备着应付特殊情况,而这最后两个通常会被当作厨余扔掉。

捐助者由于担心捐出食品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一般都会找律师写一份合约,承诺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现问题,不可以诉诸法律。这是遵循了《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精神。该法原意是为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法律责任,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对弱势人群施以帮助。

无论身处哪个社会环境,个体都可以选择不浪费或者少浪费的方式生活。在《剩食》中,陈晓蕾用一碗鱼骨熬制的鱼汤讲了什么是好生活。蒸鱼不放酱油,吃的时候蘸酱油便可。吃剩下的骨头、鱼碎加一碗水,放料酒,大火煮15分钟,就是一碗鱼骨浓汤。去掉鱼骨放入冰箱冷冻,用来焯菜、煮面、当上汤。还有一个私家的绝妙做法:鱼汤加豆腐滚起,再撒上一把冰冻小虾。好生活与月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爱惜食物不只是节俭的副产品,当代年轻人主要还是受到环保教育和绿色革命的影响。陈晓蕾说,在英国,年轻人吃素,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比例比他们的父辈高;台湾地区有很多返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想继续被纳入消费社会的体系,不想过一种被商品塑造的生活:为了买更多的东西努力赚钱,让自己每天压力都很大,而实际的生活质量却很差。

在《剩食》一书中,陈晓蕾还介绍了很多处理厨余的案例。比如用废弃的鹅油做肥皂,用果皮加上糖做成酵素来替代化学清洁剂。这些“慢生活”方式与追求高效的现代生活相悖。但是,她说,如果自己没空去做,可以去买这样的产品。生活方式一时难以改变,但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消费方式。

(选自《新周刊》2012年8月15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