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

2013-04-12 00:00:00南怀瑾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4期

成功

今日为了国家、民族,要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的事业成就;一条是千秋的事业,像宋朝的三个大儒——程颐、程颢、朱熹,官做得并不大,但他们在学术上留名千古,永远有地位。

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钞票、财产,不见得是成功。

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孔子说,一个君子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喜欢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这就是“比”。因此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背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做了。古时的土地,相当于现代的财富。

有钱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

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做了。

名实之间

古人有一种新的观念产生,往往不敢直说是自己的新观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诗,常常有好东西,却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

最著名的例子是著《文心雕龙》的刘勰。古代从事文学的人,几乎没有不读他的《文心雕龙》的,这本书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

当他想成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去拜访当时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约,请求指教推荐。沈约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后就放在一旁,对他说:“还早呢,年轻人,慢慢来。”这一下,刘勰受了相当大的打击,但他非常聪明,懂得沈约的心理,一声不响回去了。等了半年,他把原来的那篇文章稍稍变动了一下,然后再送给沈约,说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绝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请沈约指教。沈约接过来阅读,一字一叹,大为叫好。等沈约读完并且赞美了半天,刘勰才说:“这就是半年前送来请你批评,你说不好的那篇文章。”

再举一个近代的实例。以前在上海出品“无敌牌”牙粉的家庭工业社大老板,年轻穷困时投稿谋生,都被退稿。后来,他办了家庭工业社,执上海工商业界牛耳,各报纸杂志都以高额稿酬请他写文章。他把过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度寄出去应付,登出来以后,人人都说好。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看到,所谓的成名与不成名实在没有什么道理。

(选自《城市快报》201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