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来自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的我们,有幸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的家中,采访这位古典文学界的知名教授。
郁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已经80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在听完我们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邀请我们坐下,缓缓地向我们讲起了他的往事。
一
郁贤皓教授1933年出生于上海,“1937年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我们一家人只得不停地逃难,吃糠咽菜,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生计,1945年,还在读小学的郁贤皓就辍学来到工厂干活。而正是生活的艰难促使郁教授成长为一个肯吃苦、努力奋斗、认真的人。“那时一天能挣一升米,相当于现在1.5斤米,全家那么多人,根本不够吃,因此只能将大米换成粗粮,再拌上野菜,比如蒲公英,一家人才能勉强果腹。”
即使困难至此,郁教授对知识的渴求一点也没有降低。工厂旁边有一个书店,他便每天借一本书阅读,日积月累,受益匪浅。
二
郁教授告诉我们,1951年,他就开始在中共松江地委做文书工作;1952年,他开始从事基层新闻工作,先是担任《解放日报》通讯员,后来被调到南京《新华日报》通联站,负责通联工作。“那时候我每天写写稿子,生活很稳定,待遇也不错。但是我觉得这样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一个人的革命斗志,我还要奋斗、拼搏、继续前进。”郁教授如是说。
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文化进军”,郁教授很想考大学,可是自己只读到了小学五年级,怎么办呢?他借来了中学的所有课本,认真自学,一年后,考入了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作为年级的党支部书记,郁教授每天都要组织各种活动。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上大学就是为了学知识。白天没有时间学习,他就趁着晚上的时间学习;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借着盥洗池的灯光坚持读书直至凌晨两点。郁教授说:“时间要靠自己争取,学习要靠自己奋斗。”他还经常抽空到临近的南京大学去旁听相关课程,四年的大学时光,郁爷爷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优”。
郁教授走上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缘起于他随恩师唐圭璋、孙望参与编纂《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当时他被分至宋诗组,期间他查阅了大量古代文学资料。1961年,他由徐复先生推荐参与修订《辞海》,在此期间,他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书,并结识了来自杭州大学的任鸣善教授。每天晚上,他就听任教授讲经学、讲训诂,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学识。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五个月时间,但郁教授取得了学术上的大跨步。
三
郁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为什么把李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呢?郁教授告诉我们,长期以来,由于古代典籍中记载李白的生平事迹既多错误,又掺杂不少神话传说,李白仿佛真是“天上谪仙人”,给人以虚幻飘渺、神秘莫测之感,后人之视李白,犹窥云中神龙,见其首而不见其身。因此,研究李白,还其生平和作品以本来面目,是中国诗歌史乃至文学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1971年,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出版,但书中存在很多错误。郁教授认为考证要讲证据,他进一步明确将李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考证李白的生平,查找他的资料,研究他的每一首诗歌,将诗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弄清楚,并将其制成资料卡片。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李白与唐代的很多刺史都有交往,但有关这些刺史的资料却很难查找,于是他决定编一部考证唐代地方长官的工具书。经过1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200多万字的《唐刺史考》终于问世了,而郁教授对李白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白丛考》《李白考论集》等著作都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赞扬。
四
说到兴起,郁教授还跟我们讲起他赴外讲学时遇到的种种趣事。郁教授在哈佛大学讲学时,他在讲,其他人则一边听一边吃饭,使他很诧异。美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别出心裁,有一个同学问:“请问李白相信佛教吗?”另一个同学又问:“请问李白相信道教吗?”郁教授想了想,巧妙地回答说:“李白有时相信佛教,有时相信道教,有时既不相信佛教也不相信道教。”接着,郁教授便认真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而郁教授在在日本讲学时,台下的听众一律西装革履,整个礼堂里鸦雀无声。请教问题时,他们都先一鞠躬,然后才毕恭毕敬地提问,十分有礼貌。
郁教授讲得不亦乐乎,我们听得也很入神,不知不觉,一晃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在和郁教授的交谈中,我们获益匪浅。郁爷爷的教诲我们会一直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