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运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45300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开辟出一片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大陆,形成了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通过开展以意识形态传播和渗透为主线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网络受众和手机用户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观要求的社会活动。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是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既具有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的特点,如阶级性、政治性、社会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同时又呈现出网络信息新技术以及由此引发的革命性变革带来的一些新特点。明确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掌握其运行规律和作用机理,把握其发展趋势,首先要全面了解这些新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除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素外,从宏观上可分为网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大要素。其中,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技术基础和工具载体,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理论是基本内容和核心灵魂。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有机结合,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技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性,主要指思想政治工作依托的载体是互联网这种新兴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具体体现为即时、海量、互动、无界、虚拟等特性。由于技术的便捷,大多数网民更喜欢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来获取信息。这种新兴技术手段和媒体形态,实现了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载体的优势互补。借助互联网上的图、文、声、漫等多媒体方式,将一定阶级、政党、团体所需要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大大提升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信息数量和落地质量。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主要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承载的信息包含大量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传播活动的目的是为特定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思想观念的公民。具体过程体现为:大量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充实到网络社会中,以文字、图片、影音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受众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这些思想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微信等多种方式分享交流。在此过程中,网络受众在受到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也可以便捷地在信息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利益诉求。
网络空间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网络思想信息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潜移默化地解决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选择等问题,因此呈现出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性,主要指互联网上所有的思想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和传递的。具体表现为网络行为主体和网络交往对象的虚拟性、网络交往方式的虚拟性、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等。在网络空间,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实现了身份的自由,网络行为主体变成了一个个“虚幻自我”,网络交往的主体对象——“网友”也是虚拟的,虚拟主体和对象之间营造出了虚拟的关系网络,造就了虚拟化的感情体验,构建了虚拟的“网络组织”“网络家庭”“网络社区”等,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主要指在网络思想信息和网络事件背后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其现实性不仅体现在反映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现实动员力、影响力和组织力上,这就促使网络的虚拟性向现实性转化,并形成现实的客观力量。各种各样的网络事件就是这种转化的表现。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虚拟网络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工作的着力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思想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网络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切身利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思想文化建设者和网络环境管理者与广大网民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其中,前者在这项活动中担负着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他们在充分尊重网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还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网民的思想行为、构建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在主客体之间充分自如的互动交流中进行合理的舆论引导,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下推动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互动性与引导性的统一,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来的另一个鲜明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主要指由于互联网上信息传输是多向的、交互的、虚拟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与平等性,他们之间的意识和实践活动表现出互动性。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不再以领导者、权威者自居,而是平等地与对象进行讨论与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也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并且能够通过沟通和交流促进主体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的转变。这种与主体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倾向更加明显。当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交流互动并不是绝对的。网络环境的纷繁复杂、网上信息的鱼龙混杂和网民传媒素养的参差不齐,都要求在实现网络互动的同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江泽民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引导。”[2]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是指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客观公正地将事实真相告诉网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引导网民,帮助网民澄清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认识,避免偏颇和消极的舆论大行其道。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加强引导的同时,对故意混乱网络环境的言论和信息进行规范、清理和制裁。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要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引导舆论。抓紧制定和完善互联网宣传工作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以互联网行业管理部门为主体、专项内容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办好重点新闻网站,壮大网上评论员队伍,主动提供内容服务,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3]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互联网已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既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辟了新阵地,也带来了新挑战”[4]。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平台。而且,网络愈是开放,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竞争愈强;而竞争愈强,就愈需要开放。因此,在竞争与开放的统一中开展工作,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主要指通过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思想信息网络化,创造出一个没有地域界限和时空阻隔的开放空间,使得任何人的思想观点、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思想文化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传播。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多元文化与各种价值观进行全球性的交流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平台。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5]。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够真正占领互联网这个阵地,实现对广大网民“正能量”的有效传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并未随着网络新技术和信息新时代的到来而消失,而是延伸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6]。当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力量都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势必会相互争夺受众,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当前,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各自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从而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没有硝烟的较量。对此,江泽民曾经作出精辟、深刻的论述:“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7]
深入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内在规律,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其相对特殊的运行规律,这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一基本规律的作用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呈现出三大规律。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物质条件源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与普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追踪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
互联网最早的研发完全是基于军事目的的政府行为,带有鲜明的国家利益色彩。后来,虽然互联网的技术性和工具性价值明显增强,但国家之间利用互联网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的主要目的没有改变。直到今天,不少国家为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利益,仍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进行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了在信息化战场上夺取“制网权”优势,美国在进行网络防御技术研发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网络进攻能力,并将其作为“网络中心战”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在强化网络战中十分重视“先机制敌”和实施主动性攻击。此外,英、法、德、印、日等国也都在积极加强计算机网络战的研究与发展建设,他们均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8]。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网络对抗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得到拓展,手段得以丰富。就一个国家而言,统治阶级为了在网络对抗中掌握主动权,也纷纷加紧网络舆论控制和网络安全建设,加强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发,以有效抵制敌对势力的网络攻击。在网络攻击之“矛”和网络防护之“盾”的相互较量中,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如今,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对抗虽然谈不上刀光剑影,却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严峻形势,只有研制出克敌制胜的“撒手锏”,才能在未来高技术领域的信息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占领互联网等思想舆论新阵地。
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大趋势,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实现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联姻”,为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提供了技术条件和载体支持。同时,互联网也像一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些新问题、勇敢地接受这些新挑战,正确地运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不断增强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能量”。反之,如果因为害怕困难而选择拒绝互联网,或者滥用互联网开展相应的工作,不仅不能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还会在工作中放大互联网的“负效应”,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总之,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的正相关关系。
上述两大规律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二者结合并相互作用下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同样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其主体和客体作为两种重要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也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即时反馈关系。
所谓即时反馈关系,就是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相比,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更加对等、交流更加畅通、互动更加及时。也就是说,当某种主流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传播并引导网民学习、认同和践行时,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网民就会根据已有的思想认识对这种理论和观念作出不同的反馈,或表示积极赞成,或发出疑问,或提出批评;针对网民的不同反应、意见和举动,政府等主流信息的发布者据此作出更加及时迅捷的反馈,或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补充完善现有说法,或暂停其传播,形成双向、互动的“发布——沟通——反馈”关系。这样的互动关系使传播者既清楚“我要说什么”,也了解网民“要我说什么”。在双方积极的互动中,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展开,向更深层次演进,这就是网络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意识和实践活动呈现出的即时反馈关系。保护好、服务好、发挥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即时反馈关系,是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1]。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及时收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上的舆情民意,使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1],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长效良性的互动局面。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信息技术进步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现实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主体客体化、参与民主化、管理规范化、功能服务化等发展趋势。
在特定的网络技术背景之下,受众本身具备了传播信息的条件和能力,他们不再处在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和观点,并以此反向影响作为官方的宣传者和宣传方式,使得双方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相对化。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出现了目前所谓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即时反馈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如果不能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不能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不能及时拨乱反正、去伪存真,就会经常陷于被动局面。所有这些,都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1],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社会中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局限性,强化了民众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网络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也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成本,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这就是最近成为政治学热词的“网络民主”。在这种趋势下,“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1]的难度空前增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这种民主化趋势,“自觉担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责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网上传播,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尊重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同维护网络社会的有效秩序之间的平衡,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矛盾。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在互联网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其中难免会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为了促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实现规范化管理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以及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表达诉求的主渠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更新观念,坚持服务社会与服务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和喜闻乐见的特点,突出社会服务化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增添更多“经济”“文化”“生活”等服务性内容,解答广大网民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满足受众多方面需要的基础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众多服务内容中,特别“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1]。
[1]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1-25.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7.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6.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5.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1-15)[2013-02-10]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2nrd/201301/t20130115_38507.htm.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孙相东.网络对抗新走势引人注目[N].解放军报,200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