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丽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荆州)
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随着第一利润源——资本和第二利润源——人力资源的盈利空间越来越难以压缩,第三利润源——物流便为我们获取更多的利益创造了机会。而荆州物流的优势在于:
1、区位优势。荆州距“四大经济发展极”——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从荆州始发及中转物资可于24小时内运达这一范围内的任何城市。同时,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长江黄金水道483公里横穿全境,都为荆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2、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周边城市。与周边宜昌、荆门、岳阳、常德比较,以商贸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最高。2009年,相关城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荆州为 29.28∶35.54∶35.19;宜昌为12.09∶55.07∶32.83;岳阳为 17.20∶51.57∶31.09;常德为 22.80∶44.6∶32.61;荆门为22.40∶43.23∶34.37。(2009 年,湖北省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为 14.9∶46.1∶39)。
3、外贸出口超常增长。近几年来,荆州市外贸出口业务及市场拓展迅速。2012年1~6月,荆州市外贸出口达到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1.9%,外贸出口额位居全省第四位。其中,荆州盐卡集装箱公司完成进出口货运量21.2万吨,同比增长38.6%;集装箱运量36,085标箱,同比增长9%。其中,进口17,869标箱,出口18,133标箱。
4、口岸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在荆州2,200公里的水运航道里,像盐卡港区一样的码头泊位有400多个,年吞吐能力可达3,700万吨。2012年初,荆州海关、荆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及沿边等口岸所在地的查验部门签署了通关、通检协议,实现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产地检验、口岸出单”等通关模式,荆州口岸的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在本地可完成通关多项手续,进一步畅通荆州外贸出口渠道,让出口企业倍感便利。
荆州市物流需求主要是以原材料、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为主的运输、保管等方面,对于包装、流通加工,尤其是附加值高的物流需求比较小,对运输高效、仓储保质的要求尤为突出,全市消费品需要从外部补入,长距离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需求较大。因而从航运的角度来看,就是如何解决农产品运输这个关键问题。
1、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物流流通形式为:农户(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而荆州市农业以初级生产为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偏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流通渠道的过长使得对高效的物流要求比较高,损耗情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荆州市农副产品生产者是散户经营,缺乏经营理念、品牌意识,在产品的发展和品牌的维护上缺乏长远眼光。
2、农副产品销售标准化要求高。首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QS认证等相关认证;其次,在规格上,大小、外表、内在品质大致相当;在包装上,产品要注明产地、生产日期、净含量、保质期等内容;在运输上,物流运输工具要保障产品的新鲜和运输链的完善。
3、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近年来,不少鲜活农产品频现“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的怪圈,零售价和收购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价3~10倍,其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包括:一是运输成本高;二是储藏加工保鲜成本高;三是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四是流通中介的运营费用和抽取利润高。其结果造成了大量积压和损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物流设备落后。荆州对农副产品仍旧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副产品大多数因为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因此,荆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薄弱状况造成了农副产品的巨大浪费。
5、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增值物流服务。首先是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使得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其次,真正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还没有建立;最后,由于农产品的利润较低,缺乏了产销方面的物流跟踪、信息咨询和组合配送等方面的增值性服务。
6、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完善。荆州农产品的自营物流比重较大,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够。目前,农产品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仅数量少、规模小、管理水平滞后,而且经营成本高、利润低。
荆州是“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其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市州之首,小龙虾、螃蟹、黄鳝、黄颡鱼、乌龟和甲鱼等五大特优产品逐渐成为荆州水产的代名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流通是荆州物流业的生存基础,那么从长江航运角度去开发荆州的物流不止是顺应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而更多的是看重成本的降低。
1、明确发展定位,疏理流通渠道。通过大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放在一种或几种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促进了农户、流通加工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有机接合;通过“农超对接”的服务,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路子。如荆荆宜物流圈逐渐将该区域发展成为湖北省关于山羊、水产品、魔芋、高山无公害蔬菜、板栗的生产和批发中心。
2、政府政策引导。政府在引导农民生产方面起着权威作用,严格规范农产品标准化。要以规模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辐射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网络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种植养殖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这样既避免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又能实现包装标准化、运输标准化和仓储标准化管理。
3、降低运输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体现的首先是运输成本的高昂,从运费来看,水运比公路和铁路运输运费要大大降低。对于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来说,其成本的降低就能大大增加其产品竞争力,对于荆州的水产品,我们可以采用航运的方式降低成本。荆州长江经济带在湖北“一带两圈”战略中处于空间主轴,“得江独厚”,是流经和通航里程最长的沿江地级城市。在绿色运输方面要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各种运输工具及燃料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通过对长江航运的大力扶持促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和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高效运转的供应链,真正做到绿色物流。
4、发展冷链物流。冷链物流业是个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部门密切高效的配合,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基础设施设备、技术开发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荆州市农产品专业冷库、冷藏仓储及冷藏运输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几年发展很快。可见,冷链设备也慢慢被人们所重视。
5、布局信息技术。积极采用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尽可能延长农产品储藏时间,并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积极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着力推动湖北省与其他地区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并及时更新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建立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货运综合信息系统。
6、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扶持和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荆州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同农业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方与农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本着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终降低社会整体的物流成本;吸引国内外优秀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荆州,大力促进外资物流企业与本土合资合作,吸引大中型外资跨国物流、货代企业进入荆州来发展荆州的农产品物流。
[1]谭支雄.蔬菜物流问题浅析[J].科技革新与生产力,2012.5.
[2]徐辉,朱新芳,罗会斌.荆州市“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4.
[3]苏龙.湖北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制约与发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