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文妍 李恒基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新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干部教育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之后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干部教育机制”。延安干部学校教育在陕甘宁边区教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并且颇具特色,成就显著。延安时期,党中央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20余所干部学校,数量多、类型全。边区干部学校教育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大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数以万计的领导骨干。
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革命事业需要大量的优秀干部,而创建更多的干部院校,培养各个方面的革命干部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就在瓦窑堡恢复中央党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训干部。”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在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抗大主要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1937年9月,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发起,在延安成立了陕北公学,该校主要培养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的群众运动干部。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在延安创立,专门培养革命的文学艺术干部和党的理论工作干部。另外,陕甘宁边区所属的地方党委,也办了一些干部学校,对干部进行轮训,实施党的基本理论和统战政策教育。1939年7月以后又创建了中国女子大学、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军事学院和延安大学。至此,延安拥有20余所干部学校,分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党务、民运等各种专门学校和专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干部学校体系。
(一)端正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办学方向。延安干部学校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环境中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客观上又要求学校的教育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的党的中心任务相适应。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抗日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此,党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要求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这时延安干部学校为解决抗日战争急需各种大量革命干部的要求,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培训时间多则半年,少则两三个月;课程和教学内容立足于实际需要,体现了少而精、学用一致的原则。1940年边区形势有所好转,干部学校教育出现了“正规化”问题。不少学校纷纷延长学制,学习时间规定为一年、二年、三年,依据学制重新规定了系统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这显然不符合战争形势与边区实际。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对延安干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正规化”问题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延安干部学校根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与中心工作,端正办学思想,坚持改革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因为如此,延安干部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不仅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数以万计的领导骨干。
(二)确立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己任,领导全国各族民众开展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逐渐认识到,“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党中央到延安后,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摆在全党面前,所以干部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战争形势迅猛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各方面的抗战干部。于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关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道理,毛泽东认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就是要用其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在毛泽东看来,“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所讲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生动体现,它成为延安干部学校思想理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一,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毛泽东着眼于革命战争性质变化的实际,科学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明确提出必须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结合”。这些思想,不仅是党中央在抗战时期的文教方针政策,也成为指导延安干部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教学内容更是体现从战争实际出发。
第二,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干部学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每期学员对象,随时设置学习科目,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和学风。延安干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倡导和培植这种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毛泽东在多次给抗大师生的讲话、座谈和讲课中,不断强调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他还把“理论联系实际”规定为陕北公学的教学方针,将“实事求是”题词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学校的教师也特别注重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延安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并且提出,为革命的需要与改革旧教育的弊端,必须实行“教劳结合”,尤其强调“教劳结合”对促进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逐步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各学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各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主要方面有:1、通过生产劳动,广大学员掌握了劳动技能,促进了思想改造,增强了劳动观点与群众观点,培养了勤劳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作风,锻炼了刻苦耐劳的意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更积极有效地为人民服务;2、通过生产劳动,促进了教学工作和创作工作;3、通过生产劳动,修建了校舍,获得了丰收,克服了经费不足的困难,为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总的来说,我们党的一大批干部在延安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各种文化知识,提高了理论素养,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是中共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计划地培训和教育广大干部,它的实际成功经验是以后新中国政权培养大批干部的渊源,许多经验直接可供借鉴和利用,尤其是对我们目前干部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7]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8]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