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展状况分析

2013-04-12 21:47□文/吴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六省安徽江西

□文/吴 超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近年来,中部六省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热潮,为了正确评价安徽在中部六省中的地位,明确安徽的比较优势,寻找发展的不足,本文采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对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现将评价结果报告如下(评价指标数据主要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安徽统计年鉴2010》):

一、人口与劳动力

人口的分布以及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生的总体状况。本文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对人口和劳动力评价进行。

从数量方面看,中部六省之间差距悬殊,差异明显。总人口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河南(9,380万人)、湖南(6,326万人)、安徽(6,120万人)、湖北(5,710万人)、江西(4,311万人)、山西(3,355万人)。就业人员排列顺序为:河南(5,662万人)、湖南(3,658万人)、安徽(3,485万人)、湖北(2,676万人)、江西(2,108万人)、山西(1,476万人)。

从结构方面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湖北43.2%、山西42.1%、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30.7%。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2.5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湖北57.6%、山西56.5%、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3个百分点。

结论:安徽省的总人口、就业人口在中部六省居于第三位,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结构层次差异比较大。

二、经济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评价。

1、经济规模方面。安徽省的经济规模居中部六省中的第四。从具体指标看,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10,587亿元,而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112.50亿元,高出安徽省7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312亿元,高出安徽省71.04%。在城乡居民收入及恩格尔系数中,安徽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2,969.08、550.69(1990年=10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9,771.05、721.1。

2、经济结构方面。本文特意选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此来测度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程度。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山西93.7%、湖北83.4%、河南和江西同为82.1%、安徽82.0%、湖南80.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工业化程度都基本处于同一个层次上,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3、发展速度方面。中部六省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与上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河南增长14.2%、江西12.8%、山西12.6%、湖北12.1%、湖南和安徽为11.6%。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过从总体看,中部六省的增长速度都处于较高水准,但是若把基础规模考虑进去,那么从增长的绝对量去考察,安徽省就具有较大的劣势。

4、经济效益方面。本文对经济效益的分析是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出率三个指标分析的,从整体和不同侧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品质。在整体效益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处于首位的是山西(12,495元),其次分别为湖北(11,431元)、河南(11,346元)、湖南(10,426元)、江西(9,440元),而安徽(8,675元)处于最末尾;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处于首位的是山西(28,320元/人),其次分别为湖北(24,365元/人)、江西(19,246元/人)、河南(18,698 元/人)、湖南(17,799 元/人),安徽(15,423元/人)依然处于最末尾。在农业效益中,处于首位的是湖南,农业产出率为2.4万元/公顷,其次分别为河南(2.2万元/公顷)、湖北(1.9万元/公顷)、江西(1.7万元/公顷)、安徽(1.37万元/公顷)、山西(0.6万元/公顷),安徽排第五。

结论: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差距在缩小,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整体比较不均衡,没有明显优势,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均处于中下位次。

三、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从居民生活品质、教育和科技水准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1、居民生活品质方面。从具体指标看,湖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最高,为5,556元,其次分别是湖南(5,488元)、山西(5,427元)、江西(5,161元)、安徽(4,711元),处于末位的是河南(4,651元)。医疗卫生条件方面最好的是山西,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44人,其次是湖北(38人)、湖南(34人)、河南(31人)、江西(27人)、安徽(26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湖北省最优,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5平方米,其次分别为湖南(34.4平方米)、江西(33.3平方米)、河南(26.6平方米)、安徽(25.1平方米)、山西(24.5平方米);资讯化水准最高的也是山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达到53部,其次是湖北(46部),湖南、安徽和河南同为39部,最低的是江西(38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江西,差异系数为2.75,其次分别为湖北(2.84)、河南(3.02)、湖南(3.05)、山西(3.08),而安徽(3.21)处于最末尾。

2、教育与科技水准方面。中部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湖北省最具优势,其次依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在教育领域,湖北省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同样是湖北省三种专利授权量居第一位,达3,860项,其次分别是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3、社会保障方面。安徽省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最低,为23.6%,湖北省保障覆盖率最高,为44.3%,紧随其后的是山西(44.2%),其余依次为湖南(31.8%)、江西(29.5%)、河南(24.7%)。

结论:安徽省在居民生活品质、教育和科技水准、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做得差强人意,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关注。

四、评价与建议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处在同一个发展层次上,但相互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不同指标间的差距也是显著的。本文认为,安徽省作为中部的重要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目前处于落后位置,具体来说是“三没有”: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源及就业结构层次不具有明显优势;居民生活品质、教育科技水平同样不具有明显优势;与此同时经济规模及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具有明显优势。从发展的趋势看,中部六省的差异在扩大、差距在缩小。安徽省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取得巨大成绩,就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1、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争取发展成为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此安徽省要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铁路机车、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工程机械、新型农业装备和数控机床等,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自主创新等途径,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

2、推进中部地区一体化,加强与各省之间的合作,加快各省份的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中部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形成区域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相结合的主体交通体系;二是要深入推进与中部各省开展多层次的产业合作,允许省内生产资本在中部地区自由合理流动,使安徽省产业在与其他省份合作中提升竞争力;三是寻求资源方面的合作。如在旅游开发上,安徽省可与中部省份联合,围绕绿色旅游、古色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中部旅游精品圈。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11月,安徽省获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省,安徽省以此为契机,未来将主攻十大产业,即改造提升洁净煤、高性能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保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原则。纵观中部六省,可以看出安徽省有着绝好的区位优势,加上目前面临着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重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发展的宝贵机遇,一定要牢牢抓住该机遇,对东部产业转移进行科学承接、创新承接和主动承接,同时要加大推进自主创新水平,把产业转移的承接和自主创新的推进结合起来。

[1]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2]郑曙东,易峥.湖北在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较分析 [J].财政与发展,2007.7.

[3]许金菁.安徽省在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发展优势研究[J].对外经贸,2012.1.

[4]张俊领.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目标定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六省安徽江西
江西银行
我爱江西奶奶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中部六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