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动态生成意外成就精彩

2013-04-12 21:34:01李丽花
化学教与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预设化学资源

李丽花

(江苏省口岸中学江苏泰州225321)

捕捉动态生成意外成就精彩

李丽花

(江苏省口岸中学江苏泰州225321)

文章从“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捕捉生成性资源”、“利用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开发生成性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成生成性资源”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开发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意义,使化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灵气,成就不曾预约的“精彩”。

动态生成;意外;精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不可预见性”是生成性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课堂“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学活动前不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甚至是不曾料到的“意外”等。它追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动学习,它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对学习材料进行灵活处理,对教学方案进行随机应变,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教学的动态生成[1]。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美丽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课堂的追求目标后,课堂中出现的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资源,就会被当做无比宝贵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生成”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这种“无法预约的美丽”使整个课堂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情和画意。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长,真可谓“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一、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捕捉生成性资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家常便饭”。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经常会出现异常情况,或者实验失败,或者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现象不一致等等,我们教师有时面对这样的“意外”情况,或者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解释;或者流于表面形式、敷衍过去,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一落千丈。但是,事后认真反思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意外”,不就是我们一直为之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宝贵教学资源吗?

案例一:人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中,“萃取”是高一学生接触的一种新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其提纯的原理和操作的过程都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在一次学生实验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蒸馏水、苯、分液漏斗”来模拟萃取实验,按照预期的现象,苯和水是不互溶的,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水应该很顺利地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苯从上口倒出。但有些组打开活塞以后,水不能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来。正是由于这个“意外”,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通过同组之间、不同组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探究,最终找到了水不能顺利流下的原因在于上端的塞子没打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用教师提醒都记得很清楚,分液之前一定要打开上端的塞子这个细节。学生实验中,参与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组学生在同一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导致出现异常现象。这时,发现异常现象的学生总会十分兴奋和好奇,教师应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耐心予以引导求证,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和探究的乐趣。

充分的预设,是化学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学生们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下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教师一言堂”,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灵气,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2]。化学实验更是如此,由于实验所用试剂浓度的不同、操作者的个体差异、实验过程的外界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实验现象跟预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这些“意外”的事件,而且要有一双“慧眼”来识别这些“意外”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圆满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利用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开发生成性资源

课堂上,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它们有的是从课堂外带来的,有的是由当时的思维体验生发出来的,或喜或兴奋或呆板或激动等。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学生的一声嘟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许正是他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其中可能蕴藏着无尽的生成性资源,由此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无尽的光彩。

案例二:人教版《化学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学习中,化学键类型的判断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电子式的书写历来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任凭教师讲解多少遍,仍然有不少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存在问题。但一次一位学生有关电子式的疑问,使我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认识,改变了教学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今仍记忆犹新。

情景再现: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非化学班总复习阶段。

生:(指着一份模拟试卷上的有关习题)老师,写电子式时什么时候要加“括号”,什么时候不加呢?

师:(先震惊,后面带微笑)很好,说明你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仔细的对比,是一个很勤奋的孩子。那么,就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而言,写电子式大部分是针对化合物写的,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一般强碱、大多数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过氧化物的电子式是要加“括号”的,其他的化合物就不加了。还有一类气体的单质分子,也不加括号(单原子气体除外)。

通过这一次“意外”的师生对话,笔者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已有的独特的心理和经验影响,因而,他们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状态和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方式方法进行理解,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有时候用学生的语言来解释给学生听,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不可预见性和极强的现场性,注定了课堂上会有很多“意外”发生。

这些“意外”也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孩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也许这些“意外”的收获,将会成就我们课堂教学的无尽精彩。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成生成性资源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思维和联想能力,他们已经具有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当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遇到某些理论或原理与自己生活实际很相似、联系很紧密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最高涨的,学习兴趣也是最浓厚的。如果教师能够有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洞察学生的表情,不断挖掘这些生成性资源,相信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极大地被调动,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案例三: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是历年各类考试的重难点内容,其中出现的四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是学生学习中最容易搞混淆的,如:化合价升高“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得到“还原产物”等等概念不清的错误。针对这四对基本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了一些很形象的比喻,轻松突破了这些难点,学生也乐学。如:氧化还原就好比“坐电梯”,电梯往上走就是“被氧化”,电梯往下走就是“被还原”,相应地也得到什么样的产物。再比如:蒸馒头的过程,馒头蒸熟了只能得到熟的馒头,不可能又回去还是生的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经验的类比,学习会发现原来学习并不枯燥,同时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去,他们会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期取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许。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为我们的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意外”惊喜,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我们的教师:“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参与课堂过程,迸发无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叶澜教授说:“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害怕这些“意外”打乱我们的课堂,打乱我们的教学思路和节奏,按照教师的预设步奏,学生循规蹈矩认真听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固然是好的,但其中不免缺乏了些许的灵气。相反,看似“杂乱无章”的课堂也许充满着无尽的灵性和活力。因此,教师要善待教学意外,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以防无效意外的发生,课内又要巧用意外,发挥教学机智,化“意外”为不曾预约的“美丽”。

[1]叶林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9,(8):64-67

[2]韩程明.浅析化学教学中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之有效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22-23

1008-0546(2013)06-0052-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06.022

猜你喜欢
预设化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