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冰
(中国音乐学院 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北京 10002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为与乔伊斯、伍尔夫、艾略特有着同样先锋精神的20 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女作家,她的光彩似乎略显暗淡。然而,回顾现代主义,我们不难发现,她在短篇小说领域大胆地探索和创新,突破了传统现实小说的写法,以独特的叙述技巧和策略改变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形式。正如文学评论家卜普兰所认为的,“在英国现代派中,女作家处于中心而不是边缘地位,曼斯菲尔德与伍尔夫具有同样的重要性”。[1]与伍尔夫相比,曼斯菲尔德对现代小说创作手法的探索毫不逊色。其现代性“特别表现在‘无情节’的故事,把意识流融入小说创作中和强调心理的‘瞬间’。”[1]曼斯菲尔德在创作过程中,极力淡化故事情节,重视对人物心理意识的探索和内心活动的刻画,充分体现了她对现代小说技巧和叙事策略的成功运用,也成就了她作为现代英国文学短篇小说创作革新者的地位。本文将以《已故上校的女儿》为文本,运用叙述学和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入手,解读曼斯菲尔德的叙事策略,感受她的独特艺术风格。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叙事的时间顺序分为两种:一是叙事时序;二是故事时序。故事时序是指被讲述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的自然发生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叙事时间则是文本展开叙事、故事呈现的先后排列顺序,是由作家决定的。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一致称为“时间倒错”(anachronies)。
在《已故上校的女儿》一文中,曼斯菲尔德正是纯熟地运用了这种时间交替倒叙的手法,有意识地跳出了传统叙事时间——即按故事时序叙述故事的束缚,堪称“时间倒错”运用的典范,也是成就曼斯菲尔德独特的短篇小说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小说以“大事过后的一星期是姊妹俩一生中最忙的几个星期之一”作为开篇。[2]以“现在”已故上校的两位女儿约瑟芬(Josephine)和康斯坦蒂(Constantia)商量如何处理父亲的遗产引出故事。然后,以这一事件为坐标,叙事时间退回到几天前护士安德鲁来到上校家客居一周的情景,接下来故事又回到“现在”,按照故事顺序,叙述牧师的来访过程。之后,故事又倒叙到过去——父亲去世的时刻,在补述了父亲葬礼的情况后,故事又回到了目前对父亲遗物如何处理的讨论。最后,曼斯菲尔德以约瑟芬的一句“我也忘了”将故事定格在两姐妹凄凉迷茫又停滞死寂的现在。这意味着,虽然暴君式的父亲已死,自由之门打开,但两姐妹就像一对久居牢笼的小鸟一样,已经忘了自由的味道,丧失了振翅的本领。正如曼斯菲尔德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中所说,“在我看来,她们像父亲一样的的确确地死去了”。通过这些描述,作为读者的我们不难看出,在暴君式父亲去世后,一方面,作为女儿,两人痛失亲人,十分悲伤,但另一方面,作为暴君式父爱的受害人,他们在面对独立的新生活时,那种对自由生活的期待与因自身的怯懦无能而带来的无力感却相互交织,错综难分。
在这里,曼斯菲尔德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时间倒错”的叙事策略,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自由穿梭,不仅细腻而有力地展现了约瑟芬和康斯坦蒂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而且也通过时间上前后推移、空间上随意变换的外在叙事形式,表现了小说中两个女儿自我分裂的性格,强化了她们飘忽不定、混乱、没有主见、无力把握自己生活的心理状态,也增强了曼斯菲尔德刻意想在小说中营造的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体现了叙事技巧与小说内容与主题的完美契合。正如曼斯菲尔德在她的《日记》中所言,“我觉得这个作品特别需要是一种微妙的时间变换,从现在到过去又回到现在的那种柔和轻捷和一切都处于萌芽状态的感觉,以及再给人物角色加点幽默情调。”[3]
总之,曼斯菲尔德在过去与现在两种不同的时间不露痕迹地交替转换,将叙事时间这一叙事策略运用得游刃有余。不仅如此,作为小说艺术写作的重要表达方式,叙事时间在曼斯菲尔德笔下完美地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和内容表现,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曼斯菲尔德高超的现代主义叙事功力。
叙述视角是表达作品意义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正如胡亚敏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视角在叙述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必须承认,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4]很多小说家十分注重对叙事视角的运用,着力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与创新。作为具有先锋意识的现代主义作家,曼斯菲尔德也对叙事视角进行了探索。
《已故上校的女儿》中,作者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依然拥有一双“上帝之眼”,可洞悉一切。所不同的是,她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即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视角客观冷静地叙事。因此,该篇中,叙述者既可以看到故事本身,洞悉到约瑟芬和康斯坦蒂的内心世界,又并未将她们的内心世界完全裸露,而是有所保留。例如在第一章中叙述者充当旁观者,客观地呈现了两姐妹的对话。除了用“厉声说”、“慢慢说”、“停顿”等词描写其言语行为外,没有任何评论和解释。这种客观性赋予了故事更多的真实感。
此外,细读文本,我们还不难发现,除了使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外,小说中叙述者还时常转换采用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事,来展现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如,当葬礼中的灵柩缓缓落下时,约瑟芬产生幻觉,似乎听到父亲重重地捣着手杖喝道:“你们两个居然把我埋了!”这听起来是一种多么不可原谅的恶劣行为!而她们是多么痛苦无助,一想到父亲将永远不会原谅她们,便不禁泪如雨下……在这里,叙述者通过约瑟芬这一人物视角有力地渲染了她内心困扰、痛苦和绝望交织的情绪。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不同叙事视角间频繁转换,然而,曼斯菲尔德却过渡自然,不动声色,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天,两个女儿摇铃召唤年轻的女仆凯特,小说写道:“And proud young Kate, the enchanted princess, came in to see what the old tabbies wanted now.”(“洋洋得意的小凯特像沉醉的公主一般走进来,看看两个上了年纪的雌老虎究竟想要些什么。”)短短一句,却包含了两种视角间的转换。句子的前半部中的“proud”、“young”、“enchanted princess”显然是从年长、伤心的姐妹俩的角度来写的,通过这几个词流露出她们对年轻快乐的女仆凯特的羡慕、嫉妒和没来由的恼怒。句子的后半部中称两位频频摇铃使她扫兴的女主人为“old tabbies”(雌老虎),显然是从对主人恼火与不满的凯特的眼光来写的。这样一来,不需要一字一句的解释和评论,主仆两方各自的心理以及双方对立的情绪已经跃然纸上。
这种流畅、自然的视角转化,使读者更自然、更直接地看到和感受到人物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同时,不同的读者可以直接与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建立某种连结,从而得到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想象。这无疑给读者解读文本带来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作品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在《已故上校的女儿》一文中,曼斯菲尔德通过对叙事时序的艺术性处理和对叙事视角的灵活转换,将约瑟芬和康斯坦蒂平淡、压抑的人生经历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地体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特点。作为现代英国文学短篇小说创作的革新者,曼斯菲尔德正是凭借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艺术实践精神,以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和策略,不仅成就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改变了英语短篇小说的形式,对短篇小说及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不可忽略贡献,在英国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S.J.Kp1an, Katherine Mansfield and origins of Modernism fiction[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陈良延,郑启吟.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 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4] 胡亚敏. 叙事学(第二版)[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