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李梅 陶 霞
(1. 泸州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5;2. 泸州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5)
创刊于2003年末的《格言》是在新时代变化中异军突起的期刊新秀。《格言》定位为国内第一本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文摘杂志,[1]思想新锐,主题清新,充满青春气息。自诞生起,《格言》发展迅猛:从2003年11月正式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现在突破100万册;从创办成本仅为40.5万元,到目前资产总值已达260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48万元。[2]2007年2月,《格言》被评为“北方十佳期刊”,与《读者》、《十月》等十家名刊同时获奖;7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和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活动,《格言》因其出版规范,内容健康而与《读者》、《故事会》等100种优秀期刊同期入选。[3]它以14岁到20岁的在校初中生、高中生、大学低年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而这群读者正是青年文化建构的主体力量,《格言》对青年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给当代青年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借鉴。
《格言》主编周德东说:“《格言》走自己的路。这条路通向广大的青少年读者,通向中国的未来。”[4]青年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社会风尚,他们的能力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实力。因此,青年文化产业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多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是文化产业最基本的立足点。从《格言》的内容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在坚持这一原则。
(一)坚持培养青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听听青花瓷的声音》(2010年第9期)一文,作者通过介绍肯尼亚准医生的入行仪式,告诉读者:中国的青花瓷在肯尼亚被赋予了“良知”的涵义,不仅医生,社会上的每个职业、每个人,都应该多“听听青花瓷的声音”。这篇小短文,既丰富了青年的课余知识,又寓教于乐,倡导了恪守良知的生活、工作作风。类似的文章,在《格言》中不乏其例。它坚持了对青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引领,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对传统道德——真、善、美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格言》的优势还在于,它摆脱了空洞枯燥的说教,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无形中给青年正确的思想教育,而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二)注重青年能力素质的提高。在《格言》中,《交锋》栏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议、《歌典》栏目对流行歌词的赏析、《人物》栏目对当代名人成功经历的体验,既扩充了青年的知识面,又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同时,以《格言新说》为代表的栏目,旨在培养青年的发散性思维;以《交锋》为代表的栏目,旨在培养读者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辩》则有助于提高语言领会和表达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格言》把定位瞄准“语言”,就是看准了青年迫切成才的心理。“《格言》的定位就是10环——开启语言智慧。这在国内期刊林中是惟一的。哪个有大成就者,不是操纵语言(书面、口头)的高手?而哪个青少年不想有大成就?这是《格言》‘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前因。”[4]
(三)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健康乐观的心态。一方面,《格言》中的励志类作品不但可以激发青年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通过各种形式讲述成功的方式方法,为青年提供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引。另一方面,娱乐是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格言》中幽默搞笑的流行语大大舒缓了读者紧张的神经,防止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自我压抑。同时,青年文化的群体性、流行性使得他们能够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集体认同,增强交际能力,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一)贴近青年生活,把握流行趋势。《格言》的封面导语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活力”是《格言》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翻阅《格言》,主题各异的内容、活泼多变的版式、新锐时尚的语言,甚至是杂志的广告,都能看到其青春气息。以2010年第8期封一的广告为例,整个版面密密麻麻,全部是“豆仔网”的广告,其宣传的商品包括新歌、彩铃、图片、游戏、视频、网络小说等。读者可以通过编辑短信的形式发送对应编号到指定号码,即可获得喜欢的商品。在“新歌推荐”版块里,共有《传奇》(王菲)、《爱情买卖》(慕容晓晓)、《全城热恋》(BOBO)、《爱不单行》(罗志祥)、《你有短消息》(韩文版小女生)、《喜羊羊和灰太狼经典台词》、《下一站幸福》(小乐米修米修)、《雨爱》等20首流行歌曲。这些歌曲的流行,要么是明星大腕的效应,要么是某部影视作品的宣传作用,要么是受人气歌星的影响,它们无一例外都在2010年成为青年中流行的歌曲。对于青年来说,“新”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词。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生活,是新观念、新风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往往带动社会生活样式的更新和转变,也带动了文化表现形态和方式的转变。
(二)贴近青年心理,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格言》对青年心理的准确把握不仅体现在娱乐性内容的大幅增加,还体现在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上。虽然青年文化本是作为主流社会的对抗力量而出现的,但青年文化发展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沟通青年与社会的中介力量。青年文化的民主性、自由性、开放性为青年提供了宣泄情绪的平台,有效遏制了社会暴乱、犯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现象出现。如《格言》的《歪批》栏目最集中地反映了青年对社会诸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麻烦的钱包》(2010年第9期)讲述了“我”在公园里捡到钱包,打算拾金不昧交给警察,却遭遇一系列恼人的程序问题,而弄得啼笑皆非的故事。虽然略有夸张,但故事暗讽了社会公共事务中有时过于程序化、不知变通的现象。《动物进军娱乐圈》(2010年第3期)以猩猩、蚯蚓、蛇、猴子、狗等各种动物发言的形式,影射了当今的娱乐圈:“鱼:我是明白人,‘潜规则’这事儿,我比谁都懂。……鹦鹉:楼上说得太对了,我就是靠模仿出名的。……鸡:我一向脚踏实地地真唱,从来没有假唱过。”其中,“潜规则”、“模仿”、“假唱”都是娱乐圈真实存在的、不正当却被默认的现象,作者以含蓄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抒发不满情绪的同时,也释放了心中的不快。文化为社会成员负面情绪的释放提供了通道,有利于防止群体形成更严重的精神问题,有利于政府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并进行调度,从而预防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
在大众文化占主导的文化背景下,以当今青年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2010国际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论坛”上表示:“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消费主要是年轻人,我们要了解青少年消费者的特点,将文化产业瞄准他们。”[5]这暗示了文化产业者对青年消费群体的乐观态度。确实,青年文化催生了经济形态,如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影视剧、电影、动漫、服装、图书、期刊、旅游等等。这些经济形态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也加剧了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格言》在期刊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化品牌的建设。《格言》除出版正刊外,还有多项增刊。如2009年出版《花开十年》、《励志馆》;2009年末推出盒装珍藏图书:《锦文集萃》话春夏秋冬、《精华美卷》话赤橙黄绿、《花开十年(2000-2009)——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外名篇佳作》;2010年出版《格言——高考指南》等等。《格言》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一方面推动其品牌建设,增强读者认同感,另一方面扩大产业规模,实现经济效益。当然,品牌的建设必须以精益求精的质量为保证,《格言》在做到“句句可读、篇篇精彩”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征稿启事[EB/OL].[2013-01-05]. http://www.geyan.com.cn/index.html.
[2] 龙江期刊创造出版奇迹——关注“格言现象”[N]. 黑龙江日报,2010-05-28(12).
[3] 百度百科:格言[EB/OL].[2013-01-05]. http://baike.baidu.com/view/9073.htm.
[4] 周德东. 格言的格言:带走我,你就与众不同了[J]. 今传媒,2004(4):46.
[5] 陈少峰. 文化产业要瞄准青少年[N]. 光明日报,201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