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建雨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区域经济政策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弥补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距离、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等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研究缺陷。本文基于安徽大学开设卓越经济班培养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的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为实现安徽大学“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实施分层分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通用型和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决定自2011年起对本科生实施“卓越应用经济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以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通晓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财经专业知识为根基,坚持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较强的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又具有广阔开放的全球视野、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熟练运用网络资源和先进的通讯传输手段等综合能力的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经济调研、经济分析和实际业务操作等工作的高端化、国际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院提出了“知识完备+能力培育+人格塑造”三位一体型应用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从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创新能力、个性化人格魅力与职业操守、沟通与交流能力四个方面对每届30名学生开展经济学精英培养教育。关于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计划认为:“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学生应修完理论经济学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修特定方向的应用经济学主干课程。计划拟定了12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区域经济学涵盖其中。
笔者所在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性、应用性示范课程建设团队结合卓越班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将区域经济学定位为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并指出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目标应是:区域经济学成为“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显著特色的课程,并以此为依托,争取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通过区域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校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此,需要结合目前区域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以期满足卓越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区域经济学课程,历经专业建设团队的努力工作,已逐步开设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系列核心课程,区域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教师在教学一线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还是促进学科建设以及帮助学院获取学术声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学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经济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但是,如果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卓越应用经济人才,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和方法都需要有一些较大的调整和改革。
(一)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深度有待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逐步凸显,单一的生产力布局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迫切需要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最初,我国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学者多来自于地理研究领域,这些学者的地理学背景也使得我国现在的区域经济学教材更偏重从地理学角度考虑区域问题。区域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注重空间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一门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尽管可以较多地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但考虑问题的视角仍然必须基于经济学思维,所以区域经济学教材目前重地理而轻经济的倾向应有所变化。另外,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以及研究外延并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知,这些导致区域经济学教材的内容纷繁复杂,容易使初学者出现迷惑。所以,编写一本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学学科本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适合于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显得尤为必要。
现有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包括的内容相对比较老旧,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发展,甚至说严重滞后,教材建设的滞后也容易导致实际教学中讲授内容的过时,很多时候会造成本科生认为学习区域经济学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区域经济问题以及获得很恰当的解决办法。
(二)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应用性特点未能凸显。尽管教学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却有目共睹,追根溯源,因为高校考核制度重科研轻教学所导致的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进而造成教学方式单一、求变不足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受制于教学条件等限制,区域经济学课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教学方式有很大进步,但填鸭式、满堂灌仍然大行其道,讨论式、研讨式、研究型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轰炸,但能理解多少、理解到什么层次,以及能否很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课教师却知之甚少。
区域经济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其鲜明特征,这一学科特点要求授课教师:低层次的话,要在课堂多使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区域问题;高层次的话,带领学生将课堂延伸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亲历区域经济问题,在实际感受中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但囿于教学条件限制,全国多数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均未能很好地实践这些教学理念。
(三)科班授课凸显知识结构缺陷。理论经济学学习学生最需要的是功底深厚的老教师,应用经济学的培养指向却要求教师对实践问题非常熟悉。区域经济学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对这三个模块相联系的实践领域最熟悉的莫过于亲身经历者。区域经济学教学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理论方面,科班学习的大学老师拥有无可置疑的优势,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很少有亲身经历参与区域问题讨论、决策的过程,这一缺陷在实现基本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尚可通过其他方法弥补,但若为培养卓越经济应用人才,只有科班教师授课的弊端就显露出来。
依托现有教学团队资源和教学条件,紧紧围绕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的培养计划,本文认为,要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应该多方面创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力求理论培养与实践学习并重,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成绩考核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突破。
(一)推进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编写一套适合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经济学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按照“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组织撰写适合研究性和应用性经济人才使用的区域经济学教材,编写区域经济学研究性和应用性教学示范课程教学手册和教学指南。以此为基础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并注意对区域经济学研究性和应用性教学示范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做及时总结。
区域经济学配套课程的建设也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规划、集聚经济学等配套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而这恰恰是很多院校区域经济学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薄弱环节。
(二)改革教学方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培养非常学生,需用非常方法。精英培养目标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标准是教学方式是否适合精英。现有的填鸭式教学,偶尔有一些课堂讨论或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出精英来,根据国外名校如剑桥大学的经验,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更适宜用作培养精英。
全面开展课题导向、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将圆桌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引入课堂,坚持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指向,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社会经济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频繁的小型研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挖掘科研潜力;推进实践教学,将课堂带进经济实践,培养经济管理卓越人才;探索启发式教学,培养区域经济学思维方式,奠定卓越根本和根基。
(三)团队授课、外聘专家授课弥补知识结构缺陷。一是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团队授课,改变以往一位教师从头教到尾的授课习惯,根据每位教师所长合理分工,力求向学生展示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准;二是邀请实践部门和其他实践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授课,如发改委系统的学者型官员、省市社科院的区域问题研究专家等,他们既有较深厚的区域经济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区域经济实践经验,这些区域问题实践知识的讲授将极大地有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三是带领学生到实践中去,在感受实践活动的同时,聆听各行各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的精辟见解,不断进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使学生的区域经济学学识立体丰富起来。
(四)破除藩篱,改革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知识的奴隶。改革既有的考核方式,变千人一卷的死板考核为区域经济学思维考核,考核的重点从死板的理论知识调整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课题研究、演讲辩论、实践问题解决建议等多样化、多元化方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要拘泥,核心目的是学生卓越才能的培养、激发和挖潜,而非用千篇一律的方式造人才。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突破固有的教学囿规,才能追求卓越。
[1]陈秀山.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体系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2.12.
[2]郝寿义.建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3]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