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玲
(潍坊科技学院软件学院,山东 潍坊 262700)
刚入校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正处于迷茫期,在这期间正确对其引导至关重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帮助大一新生走出迷茫,重拾年少时的梦想,进而为梦想的实现树立坚定的信念。但长期以来,由于授课方式单调、授课内容枯燥等原因,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实效性较差。主旋律电影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容易从思想深处对大学生起到震撼作用。
1.主旋律电影的内涵。所谓主旋律电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宣传真、善、美,弘扬国家的主流意识与主导价值观的影片。[1]主旋律电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层出不穷,但其蓬勃发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譬如:《建党伟业》、《大河》、《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开国大典》等,其中的《开国大典》是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这些作品弘扬了民族精神,荡涤了民众的心灵。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政治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具体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成才目标教育,针对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不适应进行引导,使大学生明确成才目标及担负的历史使命,尽快的适应大学新生活;第二部分是思想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部分是道德教育,从道德的内涵讲起,让大学生在明确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贡献,先从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做起,进而带动他人也自觉做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第四部分是法制观教育,在简单介绍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以及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的基础上,强调法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主旋律电影相互渗透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有助于充分发挥主旋律电影这一载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育人作用。
1.育人目的一致。主旋律电影以弘扬我国政策,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基点,把高尚的价值情操、深深的爱国之情、多元化的价值选择等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之中,让民众从浅显、生动、感人、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文字的方式宣传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应有的理想信念等,目的在于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两者的形式虽不同,但实质内容是相同的,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社会主义育人的目的。[2]
2.内容的鲜明时代性。主旋律电影的故事情节往往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它把鲜明的时代特点自然而然地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彰显时代的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的内容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呈现出高度的时代性。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应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与良好的法律素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出现课堂学生到课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实效性可见一斑。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弱化的原因。造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在讲课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接受与否,夸夸其谈,理论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大谈“无私奉献”、“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理论,忽略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与理解。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方式不灵活。考前任课教师划定考试范围,考试考划定的范围,这种呆板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出现了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把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放在考试前两周来突击,学习的目的就是“促一促”成绩及格就可以了,这种考试方式严重背离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初衷。授课方式单一枯燥。教师局限于“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已与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广泛的局面格格不入。信息渠道的扩大,使得大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要求不断提高,老套的授课方式已不适应了大学生新潮的个性特点。
主旋律电影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的载入能够增强这门课程的教育实效性,具体来说,主旋律电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以下影响:
1.主旋律电影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弥补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抽象、枯燥的缺陷。影视作品感人的故事情节、唯美的屏幕画面、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远胜于生冷的文字描述与教师的刻板讲解,自然而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主旋律电影往往把优秀的民族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主导价值观植入形象直观的故事之中,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如:电影《云水谣》,其本意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整部电影没有直接渲染爱国主义的情怀,却选取了人们向往的爱情这一主题贯穿电影的始终,故事中的主人公陈秋水与王碧云一见钟情,俩人私定终生,发誓矢志不渝,但最终俩人被生生地隔离了。“是什么使得深爱的人分开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大学生自己从故事中体会,最终在感人的故事中找到答案:没有完整的国家这个大家哪有幸福的小家!这种教育方式远胜于单纯的说教,因为人的思想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程,强硬灌输起不到应有的作用。[3]
2.主旋律电影乐于被民众所接受,将做人做事的准则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比如电影《我的左手》,故事中的主人公胡小军在战斗中失去右臂,残酷的现实没有将胡小军击垮,在为国效忠理想的支撑下,凭借顽强的毅力,胡小军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打枪、投掷手榴弹,并培养出一支优秀的连队。大学生在感动之余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的烦恼、抱怨,在与胡小军的状况比较之后,心灵受到洗涤、得到净化,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活。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载入主旋律电影,能够从内心深处震撼学生的灵魂,增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要把主旋律电影更好地融入课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注意并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
高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主旋律电影的认识深度和支持程度是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否成功载入主旋律电影的关键因素。现实的状况是,不少高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主旋律电影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娱乐性过强,教育性不足,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载入主旋律电影是教师在减轻自己的授课负担、是不务正业,导致任课教师在申请相关资源的资金时得不到支持。如果没有健全的网络平台的支撑,是无法发挥主旋律电影应有的功能。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载入主旋律电影目的是借助影视受众性的优点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它不同于一般的影视艺术鉴赏课程,选择的影片一定要与教学目的高度相关,避免随意性。例如,在讲授“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时,可将电影《秋之白华》引入课堂,刻意截取了几个片段,从八桂堂到罗汉岭,从一介书生到革命领袖,如衔泥之燕、如傲霜之菊、如引路之灯、如飞天之鹏,展现了瞿秋白绚丽的一生,瞿秋白对待人生的价值取向极大的感染了大学生。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授课的需求,适时的载入主旋律电影,教师要心中有数,取舍得当。譬如,“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一问题让很多大学生迷茫、纠结,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心悦诚服。适时的载入转旋律电影《任长霞》的几个片段,其中一个片段是任长霞上任后对用人体制的改革,由最初大多数人的反对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另一个片段是任长霞为了侦破一起强奸案,多次走访民间,最终把证人感动出来作证的片段,最后一个片段是任长霞牺牲后登封市一半的人口涌上大街为其送行的场面,看完这三个片段后,学生明白了为人民的利益活着最有意义。主旋律电影载入课堂,的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增添了许多生机,但是,如果过于看重主旋律电影的作用,甚至认为影片的播放能够替代教师的讲解,这种观点是过激的。
在载入主旋律电影之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巧妙的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主旋律电影,这样可以避免观看影视的盲目性。在观看之前可以设置问题思考,观看后根据设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主旋律电影载入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对社会价值的遵从。
[1]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7-38.
[2] 郝磊.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6(15):66-67.
[3] 许建海.影视作品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之思考[J]. 当代电影,2006(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