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钦峰 王 健
(1,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到全局、由理论到实践、由逐步清晰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立足我国具体实际的社会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和毛泽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是继承前人、整合他人和自我创新的结果,一方面形成了对文化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科学阐释,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化的阐述,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但是在研究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过程中,也科学论证了文化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关于文化起源问题。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人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后来学者拉法格和普列汉诺夫关于思想与文化的研究,也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起源观。
2.关于文化界定问题。首先,文化的生成性。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相对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而言,文化概念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政治基础之上,反映这种经济、政治状况的精神性的观念系统。一方面它反映着主体自身的经济、政治的利益和要求,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2]5其次,文化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虽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变化发展,但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需要对以往文化批判地继承,需要学术自由,与物质生产发展并不具有平衡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已被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是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展。第三,文化的反作用性。文化的反作用是相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而论的。经济政治两者和文化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正确判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作用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的素质的提高等三个方面。[2]13
3.关于文化基本特征问题。首先,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形成的必备条件应该包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要素。可见,文化应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形态,是区分民族的重要依据。文化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是历经世代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另外,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本着“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促我发展”的原则,不能搞民族主义下的“民族文化”。其次,文化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也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代表和维护着所属阶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占统治阶级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此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3]98虽然文化具有阶级性,但是观念文化中的语言逻辑、风俗习俗、科学文化等方面就不具有阶级性。第三,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是以一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特征。恩格斯认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252同时他又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84这充分为文化具有时代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石。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为一种先进文化。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性。先进文化以处于核心地位的先进世界观为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以永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2.体现了社会形态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终将被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历史的必然,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维护了广大劳动人民享有自己创造一切文明成果的权利;能够从根本上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身解放。
3.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其发展需求代表时代的主流。由此,人民群众理应享有自己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其文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4.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其文化发展就是要发挥文化教育、引导、激励和塑造人的功能,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造就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结晶,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克服资本主义及其他社会形态在文化上的一切弊端和缺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养分而不断创新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文化理论成果。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探索是多方面的,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和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1.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通过专门论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阐明文化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一旦发生变化,其文化形态也应随之转型,必须建构和发展适合于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并为之服务的新文化。”[2]170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结合当时中国发展实际及前进方向,指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中国,要有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成为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和文化上先进的新中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将“现代科学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认为文化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地位及其作用的思想,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2.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毛泽东始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他指出:“当代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属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5]704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5]698毛泽东多次强调,在我国进行文化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并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才能建立起新的文化体系。以新型文化体系改变中国的精神面貌,再以新精神促进新发展,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先进文化。[6]总之,毛泽东始终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重要性,并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发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663他特别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训练群众。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依靠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完成。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毛泽东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拥有无产阶级技术队伍,拥有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拥有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这也是历史提出的伟大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根本目标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正确路径选择,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文化建设的方针与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存有各种矛盾的基础上,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问题提出的建设方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阐述,认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7]对科学艺术上的问题,毛泽东主张保持谨慎态度,提倡自由发展,不能对其过多地进行行政干预。“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一种风格,……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8]229“双百”方针是一个基本性且长期性的方针,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可以说,贯彻“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文艺为政治服务”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务的方向性把握,其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创造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情,密切联系群众。他还特别指出,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条件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思想,是关于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所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反映了先进文化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5.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文化建设涉及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由此,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探究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化建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原则,并以此实现文化继承、文化借鉴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坚持“古为今用”,就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持批判性态度,继承和吸收其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文化成分;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反对毫无批判的兼容并蓄。毛泽东认为,对历史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不能割断它,我们尊重和继承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他认为,“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由此,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5]706但是学是有节有度地学,不能毫无批判地吸收。他还特别指出,学习外来的东西,目的是吸收和借鉴其合理成分,并以此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东西,实现中国化。“推陈出新”是毛泽东基于本土与外来文化以发展新文化的基本态度。文化继承与借鉴仅是手段,目的在于创新,以创新求取文化内容与形式的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毛泽东始终强调:“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8]83总之,融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文化新内容,永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并以此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升华。
6.文化建设的行动主体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而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创造的行动主体。他认为,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708可见,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广大人民群众,而负有传播文化、教育人民重要职责的应是广大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知识分子已转化为工人阶级一部分,要使他们立场上思想上真正转变到人民的立场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功能,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7.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认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向全国发出了“向科技进军”的伟大号召,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上。发展教育事业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226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要求,同时也奠定了知识分子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精神实质和核心经验经过历史的考验,越发显示了其理性的、强大的生命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出了低谷,并为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浪潮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都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没有从科学的理论体系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但他们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是卓有成效的,迈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功的一步。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文化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初步实现文化建设的中国化发展。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关于先进文化发展的正确观点,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7.
[2] 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李开学.毛泽东先进文化建设思想主要内容论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3.
[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