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洪 彬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现代媒体“主观驱动”干预与政府公信力维护
王 洪 彬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的迅速普及,优化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建议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同时,其表现出的“主观驱动”式媒体干预态势,也给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为高效化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有效提升和维护政府公信力,政府及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现代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积极转变履职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处理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并基于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处理平台,科学规范和引导现代媒体的发展,以实现政府与公众高效的信息沟通。
现代媒体;政府公信力;主观驱动;媒体干预;维护
21世纪,随着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干预政府公权力运用及公共事件处理的媒介已经突破了既有的纸质、广播、电视等形式,以互联网、手机等为平台的现代网络媒介逐渐发挥出更强的信息传递优势。现代新兴媒体以电子形式编写,并借助互联网媒介传递,在干预政府和公权力时“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深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和运行规律,打破了原有的舆论平衡”[1]。媒体监督模式逐渐由客观培育式监督向“主观驱动”式干预转型。在此影响下,公众对于社会热点、焦点及敏感性事件的表达诉求,逐渐绕开传统的媒体模式,采用更为高效自由的现代媒体,对政府及公权力形成干预式监督。
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的迅速普及,优化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建议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在公众充分认可现代媒体强势干预作用的情况下,一些政府机构尤其是基层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工作人员危机处理意识不强、信息处理滞后、应对方法不科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在现代媒体“主观驱动”干预政府运行的形势下,政府公信力维护和提升逐渐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因此,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的背景下,手机、网络等现代新兴媒体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现代媒体对政府和公权力监督表现出极强的“主观驱动”式干预态势,这是政府公信力维护、提升及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媒体监督从监督和干预方式和效果来看,可分为“客观培育”式监督和“主观驱动”式干预两大类。媒体“客观培育”式监督通过自身基本的信息传播功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媒体“主观驱动”式干预则“以社会干预的方式出现,所体现的媒体的监督功能又具有明显的舆论驱动价值”,是一种很强的“媒体干预”模式[2]。“主观驱动”式干预不但要监督政府,还要以第三方的立场参与到政府公共事务处理和社会事务的发展中。现代新兴媒体的舆论监督,不但体现了媒体对政府或公权力的监督功能,更侧重于代表民众自主参与到社会变革中,表现出明显的“媒体干预”态势。
在传统的媒体监督系统下,公众对政府履职的评价,政府机构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可靠的信息,可针对问题主动制定应对方案,可在信息普遍传开之前就能高效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大范围的社会影响。但是,在现代媒体主控的背景下,公众对于社会矛盾的表达、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执法的不满等,能够绕开政府较为畅通地传递出来,继而对政府的履职形成较强的舆论压力。而且,现代媒体对政府的“媒体干预”更加主动,政府被置于“全天候”“全方位”的“主观驱动”干预下,政府对事件的反应及处理稍微怠慢或滞后,就会遭遇巨大的舆论冲击和挑战,继而影响到公众对政府诚信的评价。
而且,现代媒体作为第三方参与社会发展的干预力量,在对政府和公权力监督方面表现出的强势,逐渐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与传统的媒体监督形式及政府的信访机构相比,他们更认可网络自下而上的干预和监督力量,也更愿意采用网络的形式实施对政府的“干预”。从单纯的媒体监督到综合的媒体干预,现代媒体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及信息发布渠道,从客观上加剧了政府舆情危机应对的难度,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指“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状况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政府作为一个为公众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往往通过政府履行职责的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职情况的评价[3]。近年来,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在公信力提升和维护上不断努力,但是,与公众要求的建设公信政府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造成政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政府行为透明度不高,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行为,形象、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官员和公务员意识淡薄、失职渎职,政府不能兑现承诺等[4]。从现代媒体监督干预的视角看,既有现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完善、政府转变职能不彻底等因素,亦有政府机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不强,应对现代媒体监督失误等因素。政府转型过程的机制问题需从长计议,但是,现代媒体带来的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和应对,却是可以短期见效的。因此,仅从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方面,政府就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实地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维护。
(一)在公众权利意识增强的形势下,政府对现代媒体舆论干预重视不够
现代网络媒体“使公众不再完全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灌输,而让自己站在信息发布的源头,通过新媒体获取和发布各种信息资源”[5],在此影响下,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借助现代媒体表达意见的诉求更加明显。公众对于政府体制改革及公权力运行的监督,除了静观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之外,还看重现代媒体的高效信息平台和主动的“媒体干预”作用,参与监督政府运行和社会变革的热情和祈求越来越高。
与此相比,一些政府机构却对现代媒体的舆论干预重视不够,对其发挥的传播优势置若罔闻,对其传递的信息熟视无睹,甚至对现代网络媒体持一种疏离和排斥的心理。面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挑战,部分对现代媒体持焦虑心态的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往往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表现出不屑和漠视,或者是害怕和担忧,企图用传统的封堵打压等形式处理[6],严重伤害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导致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事件扩大和恶化,进而陷政府于网络问责的风口浪尖,必然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二)政府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不畅,政府与公众交换信息不对称
现代政府运行的信息化发展,逐渐要求系统化管理方法的采用。系统化管理理念要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需要构建立体、全方位的信息联系。对此,网络的发展实际上为政府的信息化运行提供很有效的技术平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此系统综合处理信息。一方面便于基层信息的收集,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必然为政府发布信息提供有效帮助,便于政务公开及信息的高效反馈,以达到建立高效、诚信、透明化政府的目标。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政府机构并没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秉承协调合作、互通有无的原则,构建完善统一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在信息收集方面,依然停留在既有的信访接待机制,被动地等待民众反映问题,不主动借助网络拓展渠道了解社会矛盾和民众疾苦。同时,对于工作信息和事件处理,没有相应的综合信息处理中心,对于政务信息及公共事件处理信息不能及时汇总,以至于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手足无措、纰漏百出,最终导致政府发布的信息与公众掌握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致使政府工作被动和公信力受损。
(三)政府转型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公务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政府的工作职能就是服务民众,为公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便利,在现代新兴网络媒体“主观驱动”干预政府和公权力运行的形势下,政府理应积极转变工作方法,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高度关注现代媒体的监督及其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政府转型应融合现代科技发展的因素,积极稳妥地完善现代政府所需的新职能,强化政府公务员的计算机和信息化处理技能,主动创新工作程序和方法。
但是,在公众逐渐意识到网络办公、手机联络高效快捷优势的情况下,多数的政府工作机制依然在依靠人手动来运转,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办公网络化、自动化和高效化。而且一些政府机构,特别是基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政府转型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相比,政府转型的滞后性和公务员自身技术的欠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程序繁杂,与民众干预政府和公权力的期望相去甚远,自然会被认为是一种不作为和渎职,势必会削弱政府公信力。
现代媒体“主观驱动”式舆论干预,既为民众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监督平台,也为政府服务职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发布平台。因此,随着公众民主法制意识及利用现代媒体表达诉求意识的增强,政府必须基于现代媒体监督干预平台,构建一套完善的政府公信力维护机制。
(一)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更新履行职能观念
维护政府公信力,首要的就是加强自身的建设,从自身的职责和功能出发,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公众的需求,积极推动政府转型和现代化政府的建设步伐,及时更新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陈旧履职观念,进一步明确现代文明的政治和行政伦理。转变职能很重要的就是要立足服务人民的宗旨不变,切实发挥信访制度的作用,多渠道、多元化、主动依托现代媒体的信息系统深入社会基层寻找民众存在的问题,切实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最佳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要高度重视信息工作,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构建高效透明政府。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政务构建既可以使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更为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加强行政能力建设[7]。而且,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还应转变工作理念,掌握信息系统和技术,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政府工作的高效运转,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信息工作,不断提升舆情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21世纪,人类步入了信息高度爆发的时代,信息的掌握量将决定事件成败的关键,社会发展和进步暗合这一规律,现代化政府的构建同样不能例外。现代媒体作为政府和公众信息沟通的平台,其对政府的监督干预以及对公众诉求的传递,很好地证明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高度重视信息工作才能掌控事件处理的主动权。要想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就不能忽视现代媒体的作用,因为,现代网络媒体已然成为社会组织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
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充分了解现代媒体的特性,超越传统的被动应对的模式,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改进方法、整合力量等方面入手,系统提升政府信息处理及舆论应对能力。当然,提升媒体的应对能力,并不是要提升“堵”的能力,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讲真相,主动行动找到矛盾的焦点,主动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并及时借助媒体做好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
(三)依法规范网络媒介的发展,科学构建多元的行政问责机制
在现代媒体舆论监督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不乏一些事件本身带有非理性和情绪性的因素,对此,我们应该健全相关的法制以规范网络媒介。只有通过网络监管立法,用法律和法规规范网络媒介,约束公众运用现代媒体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网络媒介监督干预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加强网络监管的情况下,我们应依托现代媒体的平台建构媒体问责制,一方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权力运行置于“无处不在的眼睛”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政府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
现代媒体通过媒体曝光、追踪报道、时事评论等形式,既可以有效地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还可以帮助政府构建多元的行政问责制度。因此,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引导现代媒体的“主观驱动”式干预行为,科学利用好现代媒体的优势,直面网络舆情危机,科学处理好现代媒体曝光的突发事件,既可以让群众畅所欲言,宣泄情绪,抒解怨气,及时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也可以帮助政府吸纳自下而上的推力,弥补现行公共管理体制的不足,遏制腐败,建设勤政廉洁的政府。
(四)适应现代政府职能的需要,基于网络媒介构建政府综合的信息平台
根据现代政府职能的需要,基于现代媒体的发展,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无限虚拟的网络信息系统,与民众关注点合二为一,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科学建立政府综合性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平台,并形成统一、完善、高效的机制。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的构建,可借助现代媒体,建立更为高科技的信息化信访制度和形式,把接待民众的上访改到网上,诸如网络留言、官员微博、飞信传递等,借助网络平台收集信息,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听取民众的建议,主动发现基层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还可以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反馈公共事件处理结果,以化解社会深层的矛盾,进而有助于政府发挥政治动员作用,宣传大政方针,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尽管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在反映民众心声方面确实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客观地说,以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媒体的发展,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搭建了便捷通畅的平台和渠道,我们应依托网络等现代媒体信息传递平台,利用好现代媒体的宣传优势,建立完善网上信访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高度重视信息工作,提升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进一步维护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1]刘伯高.新媒体时代政府面临的舆论挑战及应对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2]甄巍然.美国社会转型期中“媒体干预”的历史解读与启示——反思我国媒体监督模式的转型[J].浙江传媒大学学报,2011(1).
[3]朱慧涛.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和谐三部曲[J].安徽大学学报,2011(3).
[4]吴九思.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探析[J].知识经济,2012(4).
[5]黄莉培.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4).
[6]李斌.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及其治理策略[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7]赵瑞昕.浅析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J].学理论,2010(6).
[责任编辑孙景峰]
ResearchontheMaintenanceofGovernment’sCredibilityunderthe“Subjectivity-driven”ModernMedia’sIntervention
WANG Hong-bi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00,China)
The rapid spread of modern media, like network and cell-phone, has optimized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s of the traditional mass media, and facilitated the public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s tendency of “subjectivity-driven” intervention is forming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fuse the net public sentiment crisis,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the government and its staff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on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advantage of the modern media, change their duty-fulfilling concept, promote their abilitie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and cope with public sentiment crisis,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a by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based on the modern network media, thu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modern media;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subjectivity-driven;media intervention;maintenance
D523
A
1000-2359(2013)04-0011-04
王洪彬(1965-),男,河南太康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许昌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