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例·新视阈·新期待——评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

2013-04-12 12:58:09周水涛
关键词:视阈

周水涛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陈思广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又一部著作《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以下简称《审美之维》)于2012年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陈思广继《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后又一部有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力作。该书受四川省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并作为“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丛书”出版,自然已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首肯,我的阅读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这是一部有着开拓与创新意义的重要论著,它全面系统地剖析了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细致深入地考察了读者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再创造作用,详尽勾勒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元发展的丰富样态,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与视阈。

一 建构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的框架体系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现代小说研究的重点,但从接受的角度系统地对现代长篇小说进行探讨的,笔者尚未见到第二部。因此,陈思广教授的《审美之维》应该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的专著。论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梳理了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貌,建构了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的基本框架体系,开创之功功不可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建构了现代长篇小说“经典”的遴选标准。何为“经典”?现代经典长篇小说又应具有怎样的典型性?作为研究范本的现代长篇小说又应蕴含哪些艺术特质?这是建构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所必须面对的基本命题。因为经典是“衡量一个作家、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作高度与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尺”。为此,陈思广提出了“长篇”经典考核的“四要素说”,即“审美性、时代性、典范性、永恒性是文学经典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一个“要素”就是一个标准,陈先生对“要素”逐一阐释。如对审美性的解释是:“在充分的叙述长度中传递出深邃的主题;以完整的艺术长度刻画出鲜明生动、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以高超的语言驾驭力体现出文学语言形象生动、精粹鲜活的艺术特性;以严谨匀称的艺术结构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以此为标准,《倪焕之》、《子夜》、《家》、《寒夜》、《围城》、《女兵自传》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就成为研究的标本。“四要素说”具有学理层面的开创性,这一衡定长篇小说经典性的理论观点有望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其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貌。《审美之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历史,细致入微地考察了接受视野的生成方式与生成过程及生成之后对后续接受视阈的影响。《审美之维》对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概貌的梳理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第一个层面是通过对研究标本(经典篇目或代表作家)的选取构建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概貌。该著以长篇文本的审美性为核心对经典长篇的创作进行了整体遴选,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经典长篇的不同接受方式与不同接受命运的揭示,完成了对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的宏观把握,进而描摹了经典长篇的接受概貌,理清了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的接受过程。为此,《审美之维》把握住了两个基点:(1)接受视阈的生成。论著重点考察接受视阈如何生成及既定的接受视阈对作家作品的后续影响。例如,在“《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这一章中,作者细致地考察了“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现代人状态”等四个接受视阈的形成,进而揭示四个接受视阈与《倪焕之》成为“经典”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接受视阈的生成方面,作者重点把握的是时代背景的决定作用,其中,政治思潮与政治氛围的变化对接受视野的影响是作者审视的重心。(2)不同类型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历程。针对政治立场、价值取向、艺术品位各不相同的作家作品的特有属性,论者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揭示其独特的经典化历程。对于《蚀》、《倪焕之》、《子夜》、《骆驼祥子》等接受历程相对漫长、褒贬出入较大的作品,作者一般采取“全景展示”方式,细致考察影响接受视阈生成的种种因素,详尽地展示接受视阈的纵向更替、流变与横向交融;而对待《围城》、《种谷记》等接受历程相对短暂、臧否相对集中的作品,作者则采取“断代考察”的方式,重点考察特定阶段的关键因素(如政治因素与文化因素)对视阈生成的影响及作品的经典化走向;对于《蚀》、《倪焕之》、《子夜》、《骆驼祥子》、《创业史》等思想艺术俱佳的经典,论者既进行“定量分析”(纵向考察,注重作品经典化的时间长度),又进行“定性分析”(属性考量),而对于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不太一致的创作,作者则重在“定性分析”。例如,对张资平作品的接受史的描述与把握,论者没有展开细致的纵向考察,而是围绕“改作”、“三角恋爱”、“先锋”等“三个关键词”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揭示出张资平浮沉的历史因缘。正是因为论者把握住了接受视阈的生成和不同类型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历程这两个基点,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整体接受史貌得以清晰而全面的展示。

二 从“接受史”角度对经典性长篇做出切中肯綮的评价

作为一部文体研究著作,《审美之维》在描绘经典长篇的接受史貌时,对《蚀》、《倪焕之》、《子夜》、《骆驼祥子》、《呼兰河传》、《寒夜》、《围城》、《创业史》等一批经典性的长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这些评价,笔者认为有如下特点。

其一,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全书论述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一部作品在一个时代的接受概况,抓住问题的实质。如在第五章“认同与触发——《女兵自传》的传播接受研究”中,陈思广在开篇中对《女兵自传》接受概貌的概括,短短二百几十个字,彰显了谢冰莹的《女兵自传》接受史的独特性、接受过程和这一名作的接受视阈、接受阈值的形成所昭示的文学意义。又如对《子夜》1951—1963年的接受概况的描述与概括也很有代表性:“对文本社会意义的估量就大于对文本内在艺术的探寻,对作者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定位就大于对文本社会效果的考量”,简洁的表述既揭示了以《子夜》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在一个特殊时代的命运,又揭示了一个时代对经典的把握或接受方式,扣住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学症结。继而,作者指出了这种接受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从艺术视阈审视文本的接受尝试迅速被探求文本社会政治意义的导向性视阈所制约、所定向,任何企图超越规定阈值的接受视野都有可能背负诬蔑无产阶级文学的政治恶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接受格局就在所难免”等表述,既揭示了一种畸形视阈的作用方式,又指出了这种畸形视阈存在的严重后果。同样,对《骆驼祥子》的接受感悟也使得人们对一部经典与三个时代的接受命运感怀、共鸣。

其二,客观公正,态度严谨。《审美之维》的作品评论以审美性为尺度,坚持独立的学术立场,不趋附流行话语,不追捧时尚,不草率认同已有定论,显现出公共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禀赋与学术操守。《审美之维》的学术品格的客观公正性有隐形和显性两个层面的表现。隐形表现是作家作品遴选的科学性、公允性。遴选,即依据某种既定的尺度去挑选,因而遴选隐含着基于某种标准的评价。从被陈思广定为“经典”的作家作品来看,文本中所体现的长篇小说诗学艺术是最重要的基本尺度,即“在充分的叙述长度中传递出深邃的主题;以完整的艺术长度刻画出鲜明生动、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以严谨匀称的艺术结构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由此观之,许多在特定时代被奉为经典的长篇未能入选,某些曾经引发轰动效应、名噪一时的作品榜上无名,而个别聚讼纷纭的作品或作家反被选中。在此,我们赞赏的不是作者的学术勇气,而是作者的求真精神和对历史负责的笃实态度。显性表现是:作者对作家作品一分为二的公正评价。首先,对那些已被普遍接受、其接受视阈相对稳定的作家或作品,论者在接受美学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对被接受对象做出一分为二的评价。例如,对于巴金在新时期的“影响力”,论著并非“顺应潮流”而一味颂赞叫好,而是毫不掩饰地指出巴金“文化名人”形象与作品“艺术魅力”两级分离的尴尬接受境遇。这种既指出巴金“继续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又不讳言其艺术魅力“退居人后”的断语,就是一种公正,一种出自开阔学术视野和过人学术胆略的公正!对于张资平这样聚讼纷争的作家,论著则既反对将其一棒子打死,又不赞成对其不切实际地吹捧,而是主张“对张资平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予以准确的定位”,即要求学界既阐明其长篇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又指出其种种局限,科学地划定其创作的阈值,令人信服。

其三,钩沉辑佚,论从史出。钩沉辑佚,论从史出,是《审美维度》又一明显的学术特点之一,也是这一著作学术价值的又一体现。论从史出,既是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又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陈思广认为,“读者反应”是考察“期待视野”、“接受视阈”与“接受阈值”的生成、流变及其属性的最可靠依据,而“专家型读者”的阅读反应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只有专家型读者才能发现经典的文学史意义,才能阐释并传播经典的文学内涵,才能在相应的媒介中生成并扩大这一视野并使之成为广大接受者普遍认可、接受的既定视野。”因此,《审美维度》几乎没有空洞的理论阐释或无根的理论决断——所有的理论阐释与历史结论都立足于翔实的史料。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审美维度》文中的观点引用标注与文献出处标识多达700多条。专家型读者观点+著者述评,是《审美维度》的基本表述方式。例如,著者在考察新时期阶段读者对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接受转化”时,先后引用了汪应果、陈则光、岳甲、谷莎丽、高利克、石贝、吴锦濂、辜也平、唐小兵、陈少华、王军、彭光源、雷华等十几人的观点,作者通过这些“读者”的看法与评价,勾勒出汪文宣与曾树生这两个人物的“读者视野”的演变历程,揭示了“由政治的转向审美的、由情绪的转向理性”的“读者视野”演变规律,最后给出历史结论。论从史出,最难能可贵的是对早期史料的钩沉与寻觅。从著者对《蚀》、《倪焕之》、《子夜》等作品的接受史的勾勒中,我们不难看出,陈思广教授在史海中钩沉辑佚,于史料中爬罗剔抉,做足了冷板凳上的功夫。因为将那些散佚于上世纪初各种报刊杂志书籍中的“读者反应”搜集一处,绝非易事,其中的艰辛,可谓一言难尽。

当然,论从史出,必须有一个文献充实、信息可靠的史料库。——文献充实,即文献丰富;信息可靠,即信息来源可靠和信息的“信道”多样。从《审美之维》书末的“参考文献”中,我们可见《审美之维》的史料库的文献之充实,信息之可靠:早期报纸刊物多达几百种,不同时代的中外的专著多达数百部。——报纸刊物是“读者反应”的主要载体,也是获取早期“读者反应”的主要途径,而陈思广搜集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文化品位、不同办刊宗旨的报纸与刊物(如《北斗》、《北新》、《鞭策》、《晨报》、《出版消息》、《创造》、《大纲报》、《大公报》、《大连日报》、《国民杂志》、《解放日报》、《晋绥大众报》、《晋绥日报》、《经世日报》、《抗战文艺》、《新蜀报》、《泰东月刊》等)。就是立足于这些早期的报纸与刊物,《审美之维》构建了《蚀》、《倪焕之》、《子夜》等较早问世的长篇的“接受视阈”及其早期接受史,同时也建构了接受史的“信度”。值得学界注意的是,陈思广搜集的许多史料为首次发掘与披露,也因之具有极高的价值。

总之,《审美之维》建构了“经典”的认定标准,以宏观构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揭示了“读者”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再创造作用,构建了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历史。在评介过程中,论著史料丰瞻,观点切中肯綮,客观公正,态度严谨,论从史出,不愧为现代长篇小说研究中一部值得重视的创新之作。

当然,读完全书,我也有另一个猜测:《审美之维》是否是“史纲”性质的专著?著者是否拟在此基础上继续耕耘?构建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陈思广采用了一种踏实而细致的建构方式,即个案分析(文本细读)+史料支撑+“接受”述评,为单个作品一一作传。这种接受史构建方式的优点不言自明,但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也显而易见。因此,笔者期待陈思广日后在《审美之维》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掘进,在更开阔的视野中,为我们奉献一部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宏观接受史。我想,那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猜你喜欢
视阈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19:42
基于供给侧视阈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略论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7
收入分配视阈下的共享发展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音乐教育视阈中的口述史研究(下)
音乐教育视阈中的口述史研究(上)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电影新作(2014年2期)2014-02-27 09:09:46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原型理论视阈下的于连形象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