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梅,陈磊亮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福建漳州 3630002;2.菏泽技师学院,山东菏泽 274026)
温庭筠词情感寄托说探究*
陈安梅1,陈磊亮2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福建漳州 3630002;2.菏泽技师学院,山东菏泽 274026)
温庭筠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开创了以侧艳为主的花间词风,学界历来对其作品争议较大,褒贬不一。文章从温庭筠自身经历、词体初期功能、温词与屈原《离骚》对比及晚唐时代特点这四方面对其词作进行分析,论述了温词多侧艳之作,少情感寄托之意。
温庭筠;寄托说;词体功能;屈原;《离骚》
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题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及艺术特色,某种意义上讲,《花间集》大致规范了后代词体的文学体性和美学特征,被称为“花间范式”[1](P253-259),作为“倚声填词之祖”。其中的代表作家温庭筠,更是因其人品及词作描摹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而受到历来词家的极大关注。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 古人誉之为“花间鼻祖”。温庭筠开创的以侧艳为主的花间词风成为当时文人作词纷纷追摹学习的典范, 词作影响深远。历来对他词作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例如,《旧唐书·温庭筠传》载其“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2](P5079)。宋人晁公武亦谓其“薄于行,多作侧词艳曲”,侧即偏,不符合传统的意思,艳有文辞艳丽的意思,又指词中多写男女情爱和闲愁绮怨的内容。可见,这里的“艳词”,含有艳情的成分。而温庭筠写艳词也被认为是“恶行”,是正统文人所不屑为的。对其褒扬的代表性观点是比兴寄托说。著名的如清代的张惠言,其《词选》在择词和评词时从比兴寄托的角度出发,在微言中探寻大义,录温词十八首(为唐宋诸家之冠),赏温庭筠词的“深美闳约”[3](P3),评其《菩萨蛮》有“士不遇”之感和“离骚初服”之意。陈廷焯是晚清极为重要的词论家,其《白雨斋词话》认为:“词也者,乐府之变调,风骚之流派也。温、韦发其端,两宋名贤畅其绪,风雅正宗,于斯不坠。”[4](P3890)把温、韦诸人之作看作是风雅正宗的源头。可见,他从风骚比兴的角度欣赏温庭筠词,说:“飞卿短古,深得屈子之妙。《菩萨蛮》诸阙,亦全是《楚辞》变相,徒赏其芊丽,误矣。”[5](P17)温庭筠的词是否像屈原的《离骚》那样有深刻的寄托,还是多“侧艳之词”,写锦绣满堂的深闺、女性生活和男女情爱,本人倾向于后者。
温庭筠是初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但到晚唐温庭筠一脉时已经衰微没落。温庭筠大约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故人段文昌收养。温庭筠在《上令狐相公启》中自述道“嵇氏则男儿八岁,保在故人”,这里庭筠以嵇绍自比,时年约八岁。[6]唐初温氏家族的显赫,祖上的无限荣耀和家道的没落现状促使温庭筠强烈要求入仕,以振兴门楣。他在《上杜舍人启》中陈述说:“某弱龄有志,中岁多虞。”[7](P8230)这里的“中岁多虞”,是对他后来一系列遭遇的概括。温庭筠早年(837)曾从庄恪太子游,不幸的是,太子在开成三年(838)十月就暴薨了,关于太子的死因《旧唐书》有这样一段概括:“四年,因会宁殿宴,小儿缘橦……上因感泣,谓左右曰:‘朕富有天下,不能全一子。’遂召乐官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责之,曰:‘陷吾太子,皆尔曹也……’立命杀之。”[2](P4541)可见太子死与宦官有关。庄恪太子的死,使温庭筠想通过庄恪太子走东宫捷径而从政的理想落空,同时也成了宦官眼中必欲排除的对象。晚唐时,宦官的权利很大,温庭筠陷入了艰难的处境。他的《上裴相公启》就把当时处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岂期杜挚相倾,臧仓见嫉。守土者以忘情积恶,当权者以承意中伤。直视孤危,横相陵阻。绝飞驰之路,塞饮啄之涂。射血有冤,叫天无路。”[7](P8225)后来温庭筠又从宗密禅师学禅,宗密在政界广通声气,在文士中亦颇有影响,温很明显是想通过他结交朝廷重臣,被荐入朝,以实现他济世报国、重振家声的愿望,遗憾的是宗密后来受甘露事件的牵连,险遭杀身之祸。温庭筠还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当时政治腐败,内有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外有藩镇割据,战乱纷争;权臣、宦官、藩镇多种政治势力插手科举。官场门生、座主之谊、求荐请托之风盛行。举人必须奔走名公贵卿门下,设法取得公卿的赏识,公卿替他向知贡举(考试官)推荐,才有及第的希望。温庭筠也干谒了当时的权相令狐绹,但令狐绹不仅没有引荐他,反而以“有才无行,不宜与第”为借口堵死了他通过科举的路。在一系列的挣扎失败之后,温庭筠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也对当政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转而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唐摭言》里载有温庭筠为举人假手,扰乱科场之事。自此以后,温不再涉足名场,生活益趋颓放,狂游狭邪,蒱饮酣醉,流连声伎,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温庭筠的词“亦全是《楚辞》变相”很难令人信服。以他的《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为例,这是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此词描写一女子醒后、梳妆打扮的情态,笔墨艳丽、细腻,充满了浓烈的脂粉气,体现了他词作特有的“香而软”的风格。这样的词作说它体现了“士不遇”之感和“离骚初服”之意,颇觉牵强。
温庭筠的词作很多是作为商品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他久举不第,生活非常困顿,曾用“道直更无侣,家贫唯有书”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他不得不卖文给应试举子,卖词给歌楼妓院来维持生活。唐中叶以后歌妓业的繁荣,促使妓女们出钱请诗人为自己写歌,以迎合文人雅士的喜好,扩大名声,提高身价。如《旧唐书·李益传》载:“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长为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贡奉歌词。”[2](3771)妓院为招徕客人,对新词的大量需求已演变成为一种商业需求,这样就催生了一批精通音乐且失意的文人来填词。温庭筠正好二者兼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载他:“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8](P435)温庭筠长期流连于烟花柳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熟悉妓女的生活和需求,这为他给妓女写词提供了直接的便利。据《旧唐书》载:“(温庭筠)乞索于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败面折齿……”[2](P5079)《唐才子传》亦载:“尝夜醉诟狭邪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8](P435)温庭筠正是适应了当时市场的需求作了大量的新词、新曲卖给妓院。这就要求他词作的题材及表达的感情必须符合买方也就是歌女的需要,词作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说教。这也决定了温庭筠词要多写女性生活和男女情爱的狭窄内容。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为例, 光描写女子美白可人、香气氤氲的意象就有香腮、香红、香雪、香闺、香烛、暖香、落香、沉香阁等。此外, 鬓云、双鬓、蝉鬓、山额、睡脸、眉黛、黛眉、笑魇等意象进一步对女子之美作了补充,可见其词作中着力刻画的是女性的香、艳、娇、媚之美,符合词作为消遣娱宾遣兴工具所必备的特点。
温庭筠词作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与屈原笔下的有很大不同。现录《离骚》片段如下:“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莾。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录几首温庭筠的《菩萨蛮》如下:“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屈原笔下的香草无论是木兰还是宿莾,无论是蕙芷还是申椒都是作者所要采集的对象,因为这些事物的本性是香的,是高洁的,就像作者的品行。屈原随后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他笔下“众芳”的含义:“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可见这里的众芳是品行高洁的贤能之臣的象征,三后之所以取得了那样的功业,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品行高洁的贤能之臣辅佐。作者接着劝告楚王美人也恐迟暮,不如“抚壮而弃秽”,学习“三后”,任用像他这样的日日不忘采集“木兰”“宿莾”来使自身品行保持芳香高洁的人。这里的香草很明确是代指品行的高洁,美人代指楚王。温庭筠词作中也有很多美好的意象,像上面三首中就有凤凰、牡丹、杏花、绿杨、金缕、翠钗等等,这些意象的存在明显是为了衬托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或是美貌,作者借着这些意象,尽描闺中人姿容体态,着力刻画了女性的香、艳、娇、媚之美,并且使用夸张手法铺排,形成一个个美丽、和谐的自然画面, 强烈刺激人的感官,使女主人所处的环境富丽堂皇到极致。词中的美人作为客观主体而写,不具有象征意义,词中的花草意象为烘托女主人公而存在。由此可见《离骚》和温词中的意象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实际却有本质的区别。
温庭筠一生创作大量艳词,有其独特的社会基础。晚唐时代礼教败坏,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狎妓冶游成为社会风尚,赴试举子,失意文人,流落青楼流连风月者甚多。白居易、元稹等当年考取进士后就是在平康里庆祝的,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等,都对这件风流韵事有过记载。可见当时士大夫文人流连青楼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就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也提倡绮艳诗写作,《云溪友议》(卷上) “古制兴”条载有文宗为开成二年省试命题的诏书:“文宗元年秋,诏礼部高侍郎锴,复司贡籍,曰:‘夫宗子维城,本支百代,封爵便宜,无令废绝。常年宗正寺解送人,恐有浮薄,以忝科名。在卿精拣艺能, 勿妨贤路。其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乃试 《琴瑟合奏赋》、《霓裳羽衣曲诗》。”[9](P15)于是在当时便形成了一个绮艳诗写作的高峰,包括当时的很多大家像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都有涉及艳情的诗作,杜牧的《樊川诗集》,其中涉及艳情的诗作有五十多首,大约占到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
晚唐五代时期,艳情诗逐渐从诗中分离。随着词体兴起,其句式及适合演唱等自身特点,使得它更适合于表达人们内心深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于是诗的这部分功能逐渐转到词身上,亦即平时所说的“诗庄词媚”。这种诗词分工的现象在宋以后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代儒宗欧阳修,他是一个严正的古文家,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攻击西昆艳体,倡导盛唐,而他作的小词却非常艳靡,比起温庭筠词的绮艳来更是有过之。“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词如《长相思》也是凄艳缠绵到了极致。在晚唐五代时期艳情诗与诗分离的现象已经初露端倪,温庭筠的很多诗作中,同样表达了对个人身世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他的词作却大都写得侧艳富丽,也体现出诗词分离的现象。
[1]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2]刘煦,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张惠言,董毅.词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词话丛编: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陈廷焯.词则:大雅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王丽娜.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J].山西师大学报,2004,(2).
[7]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辛文房.唐才子传校笺[M].傅璇琮,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9]范摅.云溪友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王建)
AnExplorationofEmotionalProjectioninWenTingyun’sCiPoems
CHEN An-mei1,CHEN Lei-liang2
(1.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China; 2.Heze Technician College,Heze Shangdong,274026,China)
Wen Tingyun is the first scholar striving to write Ci poems during the late Song Dynasty. Scholars of his same era all avid for imitating the unorthodox poem style originated by him , which produces far-reaching effects in literary. And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controversies on his compositions ,which receive a mixed reception in history, one of criticism and praise. In this paper, Wen Tingyun’s poem composition is analysed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 his life experience, the function of Ci poe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is Ci poems and Qu Yuan’s poem “Lisao” and the era characteristic of late Tang Dynasty. Wen’s Ci have many imitating the unorthodox poem style,few emotional projection is been discussed.
Wen Tingyun; bailment theory; function of Ci poem; Qu Yuan; poem “Lisao”;era characteristic
1673-2103(2013)04-0030-03
2013-06-11
陈安梅(1976-),女,山东潍坊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陈磊亮(1977-),男,山东菏泽人,菏泽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I207.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