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衣淑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却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大学校园师生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尊师意识淡薄逐渐显现。鉴于此,高校应该营造尊师氛围,弘扬传统的尊师之道,提高大学生尊师意识。
东汉以前,尊师制度始见雏形。春秋时代,出现了凭借知识技能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士”阶层,他们堪称中国第一代教师群体[1]。在百家争鸣中,以孔子为先师的儒士群体以重 “礼”及 “仁义之道”为主要信仰。这些儒士为了提升自己及所主张的思想的地位,纷纷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工具,撰文论述了作为儒家代表者——教师的重要性。在儒士的积极努力下,也是出于国家治理的考虑,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代言人的 “儒士”正式获得了其合法化的地位。至东汉后期开始,儒术逐渐衰弱,儒家道统的衰弱直接导致了教师地位的下降。
唐宋时尊师进一步制度化。除了运用语言文字将尊师制度化外,唐代也继续延续和发展了一系列上古时期的尊师礼节[2]。盛唐时,学生拜师所行的 “束修之礼”益发隆重。教师和学生在这繁琐的礼仪过程中,对各自角色的理解得到升华,尊师意识得到宣扬,尊师道统得到传承。除此之外,唐代统治者还颁布了一些律令以惩罚不尊师的行为。如《唐律》中《名律例》和《斗讼律》等规定,杀 “受业师”者列入 “十恶”之一; 殴伤 “见受业师”者,在量刑时,“加凡人二等”。这样的法律观也一直延续至清代[3]。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实施为尊师制度带入不稳定性。科举制度为民间的尊师行为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却使尊师多少带上了功利性的色彩[2]。而教师自己也由于获得了进入仕途实现抱负的机会,而开始不甘心于自己的社会教化工作。此时虽有尊师的道德要求,但在实际中,民间对教师的认同始终受到应试的牵引,实际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
当代大学生不尊师的主要表现有:(1)学生进教师办公室不敲门,叫不出要找教师的姓名。(2)一学期上完课程不知道教授课程教师的姓名,上课违纪现象严重。(3)校园内见到任课教师跟没看见一样。(4)与教师交谈仪态傲慢,缺乏基本的师长认知度。(5)在校园内公共场所不知道让教师先行。(6)部分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有辱骂现象。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这些现象有增多的趋势,我们有责任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尊师意识,把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学生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教育后升入大学,学生尊师意识淡薄说明我们教育的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在“小树”的成长过程中,“精神营养”没有跟上。教育的侧重点出现了偏差,评价方式的片面化,出现了“分数说明一切”的现象。学校认为,能使班级成绩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学生。学生为了学校的所谓荣誉,为了家长的所谓面子,强迫自己努力学习,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日渐消失、学习的目的性日渐扭曲,孩子一直在压抑的状态下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得尊师意识淡薄。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学生尊重老师的程度减弱了许多,学生见到老师能够问声好,上课时不顶撞老师就算尊重老师了。当代大学生对教师态度的变化,说明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要求与教师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把自己与学校教师的关系主要界定为法律关系,而把伦理道德关系降到次要地位。
经历九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三年的教育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温,求知欲逐渐淡化,而学习的“目的性”和社会的“方向性”却随之逐渐增强。大学本应是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的过程,然而现在原本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却成了为了考试而必须积累知识的过程。为了获得好成绩,学生在处事过程中带上功利色彩。学生会对暂时对自己有“帮助”的老师很尊重,一旦老师教授课程结束,部分学生的眼里就再也没有这个老师了。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教育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使教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主体[4]。在学校之外,庞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规划和支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内部,结构齐全的行政管理队伍也成了支撑和管理学校的真正主体,即使像教授、副教授、讲师这样的技术职称,也似乎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含义,而非要套上诸如“相当于处级、副处级”或“科级”这样名不副实的头衔才能体现其价值[5]。
教师唯一的节日——教师节,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似乎有所重视,而到了大学,只会有形式上的“奖励”,学校没有教师节的氛围,部分教师要上课,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都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成了一句空话。
部分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了解不够透彻,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和学生间没那么多的礼仪,不喜欢中国教师和学生间的繁琐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发达国家差异性很大。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成熟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保障了教师的地位和利益,尊师重教理念也得到了兑现[6]。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坚守和发扬。
目前,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一些行业相比,教师地位和待遇也是偏低的。教师“兼职”“走穴”泛滥[6]。不能够专心于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热情,时间久了教学的责任感也会淡化。教师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知识更新慢,上课过程中不积极、不认真的现象屡屡出现。这样的教师难以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长此以往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尊师意识的提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影响因素复杂。但作为教师的第一工作阵地“学校”,首先要重视教师,营造尊师意识氛围,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学校要重视教师节。每年教师节正是各高校新生入学时期,为了迎接新生而忽略了教师节,这恰恰是违背了教师节的宗旨。教师节之所以要定为9月10日,是因为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因此,应该抓住这一学校宣传尊师重教理念的最佳时机,在教师节前一周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方式让全校学生都知道教师节,通过各种方式对优秀教师的事迹进行宣传。
加强学校领导在尊师重教的氛围营造过程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和加强服务意识,在日常管理中践行尊师重教的理念。学校领导首先要成为尊师重教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树立服务意识和理念,千方百计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要采用各种方式深入到教师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轻松融洽的心理环境。通过学校领导的主导和示范行为,引领整个校园乃至全社会来尊师重教。
参考文献:
[1]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菊艳,卢乃桂.中国传统社会“尊师”制度的形成[J].教师教育研究,2012,(3):54~62.
[3]高明士.中国教育制度史[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
[4]刘小平.论学校领导在尊师重教氛围营造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18~120.
[5]韦桂美.官本位思想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33~34.
[6]闫志刚,陆娜.尊师重教:传统回归现实[J].教育与职业,2012,(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