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

2013-04-12 05:44魏忠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魏忠明

(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在长期革命、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我国的教育界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建立在“主客二分对立”基础上以“灌输”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模式。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模式为革命的胜利、政权的巩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作用更加突出。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一旦处于相对开放的改革、创新环境中其局限性就日渐显现,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新形势困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能否合理而有效地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把握互联网的机遇来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出困境之策在根本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需要而不断地进行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网络技术和新型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双重影响,将现代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创新,来形成建立在“主客互动共融”基础上以“养成”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代模式,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高校这一教育机构将其所主张和坚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教化,为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而进行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教育的一般特征和共同本质外,其独特性和重要性还在于其肩负着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进行政治理想、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的正确塑造,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即简洁地说,就是育人。[1]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主客二分对立”为基础和以“灌输”教育理念为指导,尽管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主知主义教育,强调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理性认知”[2],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化为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偏重向学生系统的讲授书本知识、强调大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倾向,但这种模式在特殊的环境下也不失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观念化”和“观念技术化”成为互联网时代主打流行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概莫能外。

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进而导致了人们在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时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互联网的固有属性和技术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庞杂性和迷惑性涣散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法性问题”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网络环境的超现实性和虚幻性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反现实的叛逆行为,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理性问题”产生彻底性的疑问、网络环境的隐匿性和虚拟性所造就的大学生多重角色的频繁转换极易诱发其人格的分裂,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性问题”产生全方位的对抗。

由于传统“灌输”教育理念的支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简单的“主客二分对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其它自然科学的教学来说也许是十分有效的,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确保其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性地位。为了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长,我们必须努力养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变革传统“灌输”的教育理念。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及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造成教学困境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极具交互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赛博空间”的宏大而庞杂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领航作用;网络世界的隐蔽性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界限拉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网络信息的快捷性及基于网络的“文化反哺”现象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技术时代和信息时代呈现出规范化、生活化、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隐形化、主体化、现代化等一系列全新的发展态势。[3]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内容创新过程中形成“大课程观”来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课程在体系上各自为政而缺少联系、在编排上重复较多而不够精简、在时效上相对陈旧而缺少时新。由于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教材文字简洁性与教材可阅读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从而导致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再加上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更对其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必须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促使其内容的创新,着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中来形成“大课程观”,以利于其教学的针对性,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转型成为可能。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形式创新过程中形成“大课堂观”来增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和空间,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动权。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媒体的应用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难得机遇。要把握这个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技术条件来促成其形式的创新,促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生本课堂”和“师本课堂”的局限解放出来并在形成“大课程观”的过程中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大课堂”,在“大课堂”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兴趣动力作用、信息载体中介、反馈手段方式等重要性,要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互动中形成“大课堂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现状在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过程中促进其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其教学形式的实效性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转型成为必要。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方法创新过程中形成“大互动观”来强化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性。为了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转型,我们必须结合现代网络、新型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属性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进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虚实结合法”来正确处理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亦师亦友法”来定位教师之角色选择;要通过“求同存异法”来全面认识学生之个体特性;通过“点线面体法”来突出同一个信息因子之全方位、立体式的介绍和引导;要通过“多管齐下法”来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要通过“动态跟踪法”来体现过程之本质规定;我们要通过“隐显渗透法”来实现目标的时效性特征。总之,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空间、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过程、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方法创新,加强其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最终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转型成为现实。

[1]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8(3):43.

[2]陈 军,张云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大学生主体性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1(4):84.

[3]亓慧亭,刘明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新趋势探析[J].理论前沿,2008(6):127.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