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

2013-04-12 04:56王哲波占达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天然染料黎锦学名

王哲波,占达东

(1.琼州学院 图书馆,海南 三亚572022;2.琼州学院 理工学院,海南 三亚572022)

引 言

海南岛地处热带,岛上植被和物产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天蓝地绿。这对岛上原住民——黎族人们来说是极大的恩赐。黎族人民把握住和应用这些天然自成的资源,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黎族织锦(以下简称黎锦)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所谓黎锦,其实包括了筒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类型。由于黎族没有民族文字,也缺乏汉文方面的相关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是何时何人开始了这样的创举,但它确是经由黎族人世世代代地流传和发展过来了。从原始状态到树皮布到更成熟的织锦,其所展现的是黎族织造的精细工艺和极具特色的纺织品。由此本文试着从黎锦所用之材料、染料方面入手,探讨天然染料与现代黎族织锦的生产关系、以及当前黎锦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等问题。

一、黎锦的用料及染技

黎锦所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是从海南岛的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不经人工合成,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经多方调查表明,黎锦常用原材料中,有2 种棉类植物、3 种麻类植物和10 种染料植物共15 种[1]。

用于黎锦织造的材料分别为:1. 海岛棉(学名:Gossypium barbadense)。海岛棉所产的纤维是一种细长、富有丝光、强力较高的棉纤维,又称长绒棉。这个棉种最初分布在云南开远、海南岛、福建南部等地区,大都为多年生海岛棉。2. 木棉(学名:Gossampinus malabarica)。木棉纤维是果实纤维,附着于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由内壁细胞发育生长而成。木棉纤维因其长度较短、强度低、抱合力差和缺乏弹性,难以单独纺纱,所以一般作为辅料使用。制作工序分采棉、煮棉、晒棉、纺纱、织布、染色等几个步骤。3. 火索麻(学名:Helicteres isora)、羊蹄麻(学名:Bauhinia kerrii)和苎麻(学名:Bauhinia nivea)等麻类植物。对麻的处理则主要有采麻、洗麻、煮麻、织布、染色等几个环节。

用于黎锦织造所用之染料分别为:板蓝(学名:Baphicacanthus cusia)、蓼蓝(学名:Polygonum tinctorium)、假蓝靛(学名:Indigofera suffruticosa)、乌墨(学名:Syzygium cumini)、枫香(学名:Liquidambar formosana)、山蓝(学名:peristrophe roxburghiana)、苏木(学名:Caesalpinia sappan)、谷木(学名:Memecylon ligustrifolium)、黄姜(学名:Curcumae domestica)、落葵(学名:Basella rubra)等。

整个的黎锦织造工序有:轧花、弹花、搓条、纺纱、合线、绕线、牵布、织布、染色等。染色一般有两种染色法:一种是较为常见的植物染色法:将植物的叶子放入水缸内浸渍3 天后取出丢弃,再放入螺壳烧成的石灰、酒糟加以搅拌,直到成靛为止;然后把纱布放入染缸内染色,一定时间后捞出来晒干,若色彩太浅,则再投入缸内染色,直到满意为止。另一种是独特的泥浆染色法:将织好的麻布浸于松软的黑色稀泥中一段时间,使泥中的黑色素浸染到麻布上,以达到想要的染色效果。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特定标准和参照尺度,全凭前辈的传承以及织造者个人的习得与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取黄姜染黄线,取板蓝染蓝线,取乌墨树皮染褐色或染黑色,用文昌锥树皮(黎语称为“坑派”)染红色等等。他们对黎族地区生长的各种染色植物的特性有深刻的了解,并掌握了提取和应用种类繁多的植物染料和个别矿物染料的染色技术。

在染布方面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纺前染,即把经纱、纬线染成一定颜色,如青、蓝、红等色;另一种是织后染,一般先把这些植物捣碎,浸泡,拌以石灰、草木灰,然后把布浸入其中,每天染、晒一次,经过三五天染制就可以了。还有一种缬法,又称扎染。[2]扎染工序又分为描样、扎制、入染、解结、漂洗等过程。扎染时先把精纺线绷在特制架上做经线,用黑线扎经,扎经后染色,再将所扎经线解开,所扎处呈现未染色的图案。这是流行于美孚方言区和哈方言区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工序上是较为独特的。这种染法在保亭、琼中也有使用,但都比较简单,而东方美孚方言区的扎染比较复杂,最具代表性。由此可见黎锦整个工序和织造过程是较为繁琐的,往往一套完整的黎锦制作,耗时都较长,一般情况下,一件筒裙都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

二、黎锦的色彩及构图特点

经过繁琐的工序后出炉的黎锦,既是用品或饰品,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一)图案色差对比鲜明

没有现代配色讲究的色温色差,色彩较为牢固。从明代至今约四五百年历史了,但龙被依然显得色泽鲜艳,栩栩如生,如:《仙花吉祥图》龙被(明)、《皇龙、麒麟吉祥图》龙被(明)、《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龙被(清)等。

(二)配色自由,个性突出,不拘泥现代色温搭配

用于“人”的色彩方面,黄、绿、粉、红、蓝、多色混搭等可以找得到;用于“动物”、“植物”往往一件作品上,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等基本色彩都用上了。哈方言区、杞方言区、润方言区和赛方言区所织之锦大多是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基色展开的,这两种颜色几乎可称为“百搭色”,再配于红色、绿色、白色或黄色等其他颜色的纺线;美孚方言区所织之锦则是善于利用黑与白的搭配。这是一种永恒而经典的搭配,黑色的神秘总是让人遐想无限,白色的纯洁则让人心生亲近,黑白相间展示了刚柔并济的风格,可谓质朴有余,充满灵气。

(三)图案的夸张与抽象配以色彩的自由艳丽,彰显粗犷创意

概括起来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生活工具纹、民间故事传说纹、汉文字纹、日月星辰纹、山川云彩纹、各种几何图形纹等等。在图案中又往往是“人中有人,物中有物”,彰显出黎族人的古朴宽厚的世界观,再配以“左右对称,上下呼应”的整体构图。这种审美取向的实施营造出了作品的精致并蕴含着勃勃生机之美。

20 世纪30年代,来自德国的人类学研究者——史图博对海南黎族地区进行考察后著有《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在对黎锦描述之时往往不吝华藻,比如:“……在花纹的创造和色彩的调和方面,想象力是丰富的,其美丽达到令人汉(叹)惊的程度,……刺绣的装饰法亦与裙子的织法一样,其样式之多,是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的。”[3]

三、黎锦的价值

(一)技艺精湛,构图精美,内涵丰富

“上古之书”的《尚书·禹贡》就记载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南宝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 ~前88)时,孙幸为珠崖太守,“……调广幅布献之……”,因黎族人民不堪奴役而起义,杀了该太守。这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锦此时已久负盛名。宋代范成大所撰的《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南宋时期地理名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黎锦的描绘:“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元代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根据松江乌泥泾群众的口述记录下了黄道婆的故事。清代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对此有较详细的观察记录:“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手引以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外贩卖彩绒,织而为布,名曰吉贝。”清代陆次云编撰的《峒溪纤志》:“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等等这些描述,都奠定了黎锦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特别是黄道婆把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传播到江南,进而引起中国纺织技术革新,促进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习惯的故事,更是把黎锦的历史地位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得黎锦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织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土家锦、彝锦、侗锦、瑶锦、傣锦、苗锦、藏锦等十五种织锦中更显耀眼。

(二)纯手工及自制工具,不借助任何现代化的纺织机器

手工的可贵在于充分地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每一针每一线每一图,都融入了制作者本人的身心意志,其技艺的生疏或娴熟可不计,其赋予作品的个人情感,个人智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审美取向、个人喜好、心中的诉求等等,是现代化机器作业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

(三)染料就地取材、绿色环保

黎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植物染料资源十分丰富。黎锦所用织料,均为海南本地野生或人工种植而得来的。在这个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海岛棉是黎锦的主要原材料。黎族生产的棉、麻纺织品,其纤维材料本身对人体也具有保健功能,如将植物染色的优势与纤维的优势结合起来,则相得益彰,能充分迎合现代人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和崇尚个性的心理需求,如能合理开发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黎族纺织品的附加值。[4]

四、天然染料用于黎锦的优点

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不仅发明和继承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在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成为优秀的“调色师”。她们使用的染料多为植物类染料,有时也辅之于动物类、矿物类染料。植物染料除了靛蓝类为人工栽培外,其他几乎都是野生的。植物染料可利用的部分包括根、茎、心、皮、叶、花、果等。黎族妇女不仅知道什么植物染什么颜色,而且还能熟练地使用染媒进行染色。螺灰、草木灰是黎族地区植物染色中最常用的染媒,能够起到固色和提高纱线亮度的作用。在染料的配制中,有时也加进少许的酒,为的是加强染料的渗透性。

天然染料是相对现代人工合成染料而言的,对比两种染料染色的效果和影响,天然染料具有较大的优势:

1. 植物染色使用的植物染料分为直接染料、媒介染料和还原染料三种。媒介染料染色变化最大,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媒染剂以及不同的媒染方法,得出的色泽富有极大的变化,有的染料可以染出三色甚至更多。合成染料染色一般没有或极少有需要媒染的工艺。

2. 植物染料是一个多成分组合体,既有色素成分,也有很多其他物质,正是这些多种物质的组合造成了最后的色彩。合成染料一般成分单一,纯度高。前者是有机染料,后者是无机染料。在光谱仪的照射下可以看出,植物染料染色的波峰低,带宽;化学染料染色的波峰高,带窄。

3. 化学染料染色由于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对色牢度要求很高;植物染色安全度高,即使掉色也不会造成危害。[5]

当然植物染色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受染料来源以及设备工艺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相对要长一些。在商品经济的范畴中,成本也高一些,其价格自然会比较高,染色加工价格比合成染色大约高5—10 倍,仅适合于高端市场。化学染色价格低,周期短,适合中低端市场。然而,黎锦走的就是高端路线,这种局限性对黎锦的影响不大。

五、黎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正是因为黎锦所透出的价值所在,2009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织染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面对全球化、现代工业化的冲击,黎族织锦无法回避的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为什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呢,因为目前它确实面临着绝迹失传的危机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产生活习惯也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差异,人们追求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认可的是现代工业的产品,所以对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重视不够甚至漠视。新一代对老一辈、前人的各种技艺没有了要学习的想法,这态势蔓延在各个黎族村落,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黎锦及其所用的天然染料染色法在内,将失传进而绝迹。

2009年,海南代表国家向联合国申请非遗项目时,做出了五项承诺:一是培养传承人和建立传承村;二是建立纺、染原料生产基地;三是建立遗产保护法规和规章;四是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五是建立黎锦技艺保护的官方网站和研究机构,出版学术著作,召开由联合国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在把清了脉之后,给出的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实现这五项承诺对黎锦、天然染料等的困境将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要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于很好的传承,还需要黎族人民具备继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一代又一代人在实践中不懈努力,因为黎锦织造是慢工细活,精雕细琢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

结 语

继承和发展才能使优秀传统的文化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工艺加上新的设计、新的工艺,两者并行,或许更能散发出新的美的气息。在这方面,海南省民族黎锦工艺研究所、黎锦坊、槟榔谷等机构在做着大胆的尝试。从商品价值的角度看,用传统工艺做出的产品透出古朴典雅华贵的气息,此为上品、高端产品。由此,应保护好黎锦工艺及其所用的天然染料系列,使黎族的传统织造工艺得以完整地保存,也使黎锦保持好它的高端品质。

[1]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原材料生产基地调查报告[R].海口: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13 -14.

[2]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40.

[3][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41 -42.

[4]江晓雯.灿若云霞自天然黎族神奇的染色技艺[N].青年商旅报,2011 -04 -06(12).

[5]何华玲,于志财.植物染料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的探讨[J].河北纺织,2009(2):74 -78.

猜你喜欢
天然染料黎锦学名
什么是植物的拉丁学名
草莓主要害虫名录
润楠[Machilus nanmu(Oliver)Hemsley]学名订正过程及四川所产形态特征
天然染料染色的应用现状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型天然染料染色促进剂MA-2的应用研究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图书中药用植物拉丁学名的规范和常见错误
5种天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