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04-12 04:38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素质

张 侨 盛 颐

(1.琼州学院 教务处,海南 三亚 572022;2.琼州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引言

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地位和其特点,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特征及培养途径等基本问题还有争论,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索活动中仍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应用型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分析和比较后发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素质拓展体系不健全、合作教育体现不充分等五个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体层次要求下,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都把“应用型”作为了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字眼,但是从整体上评价,不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定位的趋同化、简单化及空洞化等几个方面。趋同化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类似专业和同一院校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大同小异;简单化主要体现在多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只是在“应用型”前后叠加了一些形容词,目标结构体系不健全;空洞化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阶段性界定不清楚和培养特色缺乏等方面。如很多高校都把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课程体系应直接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但是很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传统学科体系的范畴进行设置。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设置的课程体系必然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不能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制定了非常清晰明确、极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简单拼凑,与人才培养目标完全脱节。(2)课程门数或学时偏多。由于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很多培养方案的课程门数或学时偏多造成周学时接近或超过30 学时,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留下足够时间。(3)服务地方或行业的特色不明显。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行业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化的必要途径。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显的“因人设课”和“因无人不设课”痕迹,体现服务地方特色的课程极少或根本没有。(4)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偏少。由于对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片面理解,很多新建本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大量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总学分和总学时限定情况下,必修课程的增多严重挤占了选修课程的学时学分。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明确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或学分比例不能低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或学分比例不能低于25%。在这种比例要求下,很多新建本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包括理论课中的实践、集中性实践、单独实践课程,在学时或学分比例上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可实施性差、不成体系和综合训练偏少等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很多实践环节,尤其是很多理论课的实践环节由于缺乏论证,可操作性差,后续实施难度很大,造成实验开出率极低;方案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尚未根据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技能,形成围绕并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逻辑体系;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响,实践环节中以认识性、验证性基础实践教学为主,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偏小。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差较大。

(四)素质拓展体系不健全

应用型本科人才绝不是仅仅局限于狭窄技术或技能的匠人,而是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规范化的素质拓展体系有利学生人格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将素质拓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但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拓展要么偏向专业能力训练,成为一般的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要么偏向职业能力训练,成为提前的企业入职培训。囊括人才专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训练、适应能力训练、人文素质与后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全程式终身素质拓展体系没有建立。同时,由于对素质拓展体系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很多专业培养方案的素质拓展课程过于形式化,缺乏实施细则。

(五)合作教育体现不充分

合作教育是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共同育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新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对此做出回应,但是多数还停留在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传统模式上。但是在合作举办专业、合作课程教学、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和共建教学资源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解决上述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健全素质拓展体系,深化合作教育内涵,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各专业要尽量参照本专业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根据相关的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实际,强化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咨询,根据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化、简单化和空洞化,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结构问题。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一个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基本、比较优势、办学特色、服务面向和人才类型等在内有机系统。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特色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本质在于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区别于其它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特色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3.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办学最直接、最关键的体现,也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4.人才培养的层次和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用人单位或社会公从心目中占据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只有把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整个人才生态系统某个层次或某个阶段,才能避免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

(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下设置的课程体系,结合办学特色,适当取舍,并根据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模块。

1.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实用”原则[1],围绕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组织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2.遵循地方性、适用性、开放性的“三性”原则,以行业、产业为背景,增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区域特征的本土化特色课程。

3.围绕产业、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增加实践课程,尤其是集中性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构建多层次和多结合、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包括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在内的,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聘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一定教学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项目的论证与实施,提高实践教学项目的可操作性。

2.删除部分传统课程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程的密切联系。独立设计的实验要体现技能训练的综合性。本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设置为必修实验,延伸知识点可设为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3.在产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技术技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根据产业、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注意实践环节的纵向和横向关联性,以项目为核心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健全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包括社会综合能力训练和专业外延训练,是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2]一个完整的素质拓展体系包括专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训练、适应能力训练、人文素质与后续发展能力等内容。各专业应高度重视素质拓展体系在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地位和作用,制定素质拓展教育的实施细则,明确素质拓展体系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素质拓展体系的主要包括应用科研项目参与、各类竞赛培训、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培训、参加各类学术报告和学生的创新研究项目等内容。

(五)深化合作教育内涵

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合作教育模式,丰富合作教育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合作教育,高等院校在把握企业重点利益、协作双赢的基础上,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领会合作教育内涵。合作教育是以高校为人才培养主体,以国内外企业为技术应用和生产主体,以市场为发展导向,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将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合作范围上看,包括国内合作与国外合作;从合作主体上看,包括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研究机构、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等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合作教育主要指学校与行业或企业,在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合作。

2.深化合作教育模式。构建“专业+企业或行业+项目”的合作教育模式,围绕产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把项目融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和培养途径等多个方面,把专业和产业结合起来。

3.创新合作教育途径。合作途径主要包括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具体包括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评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行业专家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合作开办实验班、合作举办开放式命题竞赛、合作指毕业论文等。

三、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的主线。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践形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研究内容比较空洞、研究方法比较滞后、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笔者尝试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对策,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26(3):74-77.

[2]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57-159.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素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